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三 (14)
卷三 (14)
1. 厥二道
此其於證也,亦大類於吳茱萸湯之所之。然彼則專於嘔吐,此則精奪於內,是之為其別也。一則胸,一則內,亦惟上下之位爾。
三綱者,下利而厥逆,其目凡六焉。論曰:少陰病,下利脈微者,與白通湯。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曰:下利厥逆而惡寒者;曰:大下利而厥冷者,皆四逆湯主之。曰: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。曰: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;其人或面赤色,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痛,或利止脈不出者,皆通脈四逆湯主之。曰:少陰病,下利脈微澀,嘔而汗出,必數更衣,反少者,當溫其上灸之。(按:此雖不曰厥乎?觀於其曰脈微澀、曰溫其上,則必當有厥證耳。溫字蓋指四逆湯也,以其灸足,故曰其上耳。)
四綱者,不關吐利,或利後厥冷,其目凡十有二焉。論曰: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。曰: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;若不差,身體疼痛,當救其里。曰:少陰病,脈沉者,急溫之,皆四逆湯主之。(按:此三條,不曰厥者,蓋略之也。)曰:傷寒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藏厥,非為蛔厥也。曰: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結胸,小腹滿,按之痛者,此冷結在膀胱也。曰:傷寒六七日,脈微,手足厥冷煩躁者,灸厥陰。曰:傷寒五六日,不結胸,腹濡脈虛,復厥者,不可下,此為亡血。曰: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者,可灸之。曰:下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;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,脈不還者死。(按:以上六條,蓋皆四逆湯之所之也。)曰:發汗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(按:此不曰厥者,蓋略之也。)曰:吐已下斷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曰: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,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,泄利不止者,為難治,麻黃升麻湯主之。(按:此方似大可疑。本草麻黃條下,引此證作麻黃湯,亦未可必也。)
五綱者,因蛔蟲而厥,其目一焉。論曰: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;令病者靜,而復時煩,此為藏寒,蛔上入膈故煩,須臾復止;得食而嘔,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當自吐蛔。蛔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凡此五綱二十有五目者,皆專於寒,而其最重焉者也。
六綱者:手足寒、厥寒、厥,其目凡四焉。論曰: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。曰:傷寒厥,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,卻治其厥。(按:此不載治厥之方。厥果微冷,則於法宜與當歸四逆湯已。)曰: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曰: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此一綱四目者,亦皆專於寒而其稍輕焉者也。
七綱者,熱深而厥深,其目凡二焉。(按:此蓋不大便,腹鞕滿而痛,口乾舌燥或渴者也。)論曰: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,必發熱;前熱者,後必厥;厥深者熱亦深,厥應下之。(按:此蓋承氣湯之所之也。)
白話文:
厥二道
這篇論述的病證,跟吳茱萸湯治療的病症大體相似。但吳茱萸湯專治嘔吐,而這裡所述的病症則主要是體內精氣被奪,這是兩者之間的區別。一個症狀在胸部,一個症狀在腹部,也只是部位上下之分而已。
第一類,下痢且厥逆,共有六種情況:少陰病,下痢、脈象微弱的,用白通湯治療;如果下痢不止,且出現厥逆、無脈、乾嘔煩悶的,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;下痢且厥逆、惡寒的;下痢且厥冷的,這些都用四逆湯治療;下痢排出清稀的食物殘渣,裡寒外熱,出汗且厥逆的;少陰病,下痢排出清稀的食物殘渣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象微弱將絕,但身體反而不惡寒,病人可能面紅,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喉痛,或下痢停止但脈象仍不出現的,這些都用通脈四逆湯治療;少陰病,下痢,脈象微弱而澀滯,嘔吐且出汗,需要多次更衣,汗出少則需溫暖其上部並施灸。(雖然這裡沒明確說到厥逆,但從脈象微弱澀滯,以及溫暖上部來看,必定有厥逆的症狀。溫暖指的是四逆湯,因其灸足部,故稱上部。)
第二類,不涉及嘔吐下痢,或者下痢之後出現厥冷,共有十二種情況:如果重發汗,又加燒針治療,而病人發熱頭痛,脈象反而沉伏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,則應該救治其裡寒;少陰病,脈象沉伏的,應急用溫熱法治療,這些都用四逆湯治療。(這三種情況雖然沒有提到厥逆,但大概是被省略了。)傷寒,脈象微弱且厥逆,持續七八天皮膚冰冷,病人煩躁不安的,這是臟腑厥逆,不是蛔蟲引起的厥逆;病人手足厥冷,說自己沒有胸痺,小腹部脹滿,按壓疼痛的,這是寒邪結聚在膀胱;傷寒六七天,脈象微弱,手足厥冷煩躁的,灸厥陰穴;傷寒五六天,沒有胸痺,腹部濡弱,脈象虛弱,又出現厥逆的,不能服用瀉下藥,這是失血;傷寒脈象促數,手足厥逆的,可以施灸;下痢之後脈象消失,手足厥冷,到周歲時脈象恢復,手足溫暖則能活,脈象不恢復則死亡。(以上六種情況,都屬於四逆湯的應用範圍。)發汗或瀉下治療,病情仍未好轉,煩躁的,用茯苓四逆湯治療。(這沒有提到厥逆,大概是省略了。)嘔吐停止,下痢停止,出汗且厥逆,四肢拘急,病情沒有好轉,脈象微弱將絕的,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療;傷寒六七天,大瀉之後,脈象沉伏而遲緩,手足厥逆,下腹部脈象不至,咽喉不利,吐出膿血,下痢不止的,是難治之症,用麻黃升麻湯治療。(這個方劑似乎很可疑,本草書中麻黃條下,引用這個證候用麻黃湯治療,也不一定可靠。)
第三類,因蛔蟲而導致厥逆,只有一種情況:蛔厥,病人會吐出蛔蟲,讓病人休息,但又時常煩躁,這是臟腑寒冷,蛔蟲上衝膈膜所以煩躁,一會兒又停止,吃了東西又嘔吐,又煩躁,這是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出來了,病人會自己吐出蛔蟲,蛔厥用烏梅丸治療。
以上三類,共二十五種情況,都專指寒邪,而且是其中最嚴重的。
第四類,手足冰冷,厥逆,共有四種情況:因受寒而立即厥逆,咽喉乾燥,煩躁嘔逆的,用甘草乾薑湯治療;傷寒厥逆,且心下悸動的,應該先治療水腫,服用茯苓甘草湯,再治療厥逆。(這裡沒有記載治療厥逆的方劑,如果厥逆只是輕微的寒冷,依法當用當歸四逆湯。)少陰病,身體疼痛,手足冰冷,骨節疼痛,脈象沉伏的,用附子湯治療;手足厥冷,脈象細弱將絕的,用當歸四逆湯治療。這一類四種情況,也都是寒邪,但比前面稍微輕一些。
第五類,熱邪深重而厥逆也深重,共有兩種情況。(大概是便秘,腹部脹滿疼痛,口乾舌燥或口渴。)傷寒一二日至四五天出現厥逆的,必定發熱,先有發熱,之後必定厥逆,厥逆深重,熱邪也深重,厥逆應該用瀉下法治療。(這大概是承氣湯的應用範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