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惟忠

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三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3)

1. 厥二道

厥之為證。惟在於二陰焉。肇於少陰。而極於厥陰。太陰則不與也。而有寒有熱。凡二道焉。其綱八而其目三十有三也。不惟寒之極能為厥。熱之極亦能為厥也。其因殊乎內。而其證肖乎外。外雖肖。內果殊。故厥之極於厥陰也。曰寒曰熱。此為其分。此其凡之所以為二道也。

於是有上下之位。有輕重之等。故其於處方也。無不隨以差之。此其綱之所以為八。而其目之為三十有三也。不可不審辨矣。厥之設名也。凡八焉。以物其輕重也。少陰曰手足寒。厥陰曰厥。曰厥寒。曰厥冷。曰逆冷。曰厥逆。曰藏厥。曰蛔厥。此之為厥之八名也。而其輕重之於物。

亦不可不審辨矣。寒即溫之反。言其人自覺其寒也。厥謂微冷也。厥寒言外候之微冷。而內自覺其寒也。至如厥冷逆冷厥逆。則不必自覺。皆以外候言之也。厥逆逆冷。皆其冷上及腕肘脛膝者。所以名曰逆也。藏厥則不但及腕肘脛膝。既及其肌膚者也。蛔厥則其有將息者也。

故藏厥重於厥逆逆冷。蛔厥輕於藏厥也。厥逆逆冷。重於厥冷。寒之與厥寒。輕於厥冷者也。故厥本雖名於逆冷。而但曰厥。則以微冷言之彰矣。此之為輕重之物也。而厥冷厥逆。雖在少陰之位。而已屬厥陰者也。故少陰之言厥冷厥逆者。此始於少陰。遂之於厥陰者也。太陽之言厥者。

亦無不皆然矣。厥之極於厥陰也。其於寒與熱。與上下之位。與輕重之等。則處方之所以隨以差之也。故我非執其綱目以臨之。則將何以得名之與物。相愜而不失乎。名正而物定。綱舉而目隨。所以審辨也。何謂八綱三十有三目乎。一綱者。吐利而厥冷。其目凡二焉。論曰。

少陰病。吐利手足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此其專於吐。而位之在上焉者也。曰吐利汗出。發熱惡寒。四肢拘急。手足厥冷者。四逆湯主之。此其專於利。而位之在下焉者也。雖吐利厥冷之如一乎。惟其於位為爾。何以言之。觀乎他用吳茱萸湯。或曰食谷欲嘔。或曰乾嘔吐涎沫頭痛。

或曰嘔而胸滿。則豈非盡專於吐乎。故曰。位之在上焉者也。觀乎他用四逆湯。或曰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。或曰大下利而厥冷。或曰下利厥逆而惡寒。或曰下利腹脹滿。身體疼痛。或曰下利清穀。內寒外熱。脈微欲絕。則豈非盡專於利乎。故曰。位之在下焉者也。

二綱者。結於胸中。或嘔而手足寒。厥冷。其目凡四焉。論曰。少陰病。飲食入口則吐。心中溫溫欲吐。復不能吐。始得之。手足寒。脈弦遲者。此胸中實。不可下也。當吐之。(按此蓋瓜蒂散之所之也)曰病人手足厥冷。脈乍緊。心中滿而煩。飢不能食者。病在胸中。當須吐之。

宜瓜蒂散。此其於證也。大類於吳茱萸湯之所之。然彼則專於嘔吐。此則邪實於胸。是之為其別也。曰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。不可吐也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(按始曰脈弦遲或乍緊。而此不言者。此蓋微細或弱者也。)曰嘔而脈弱。小便複利。身有微熱。見厥者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關於「厥」這種病症,主要發生在人體的兩種陰經,起於少陰經,最終到達厥陰經,太陰經則不參與。厥有寒性也有熱性,共有兩種不同的發展途徑。總體來說,有八個主要的分類方向,而細分則有三十三個項目。不只是寒冷到極點會導致厥,熱到極點也會導致厥。雖然病因不同,但外在表現卻很相似,儘管外表相似,內在的病因卻截然不同。因此,厥發展到厥陰經時,會區分為寒性和熱性,這就是分成兩種途徑的原因。

由於厥有上下之分、輕重之別,所以在用藥治療時,必須根據這些差異來調整。這就是為什麼厥會有八個主要分類方向,以及三十三個細分項目的原因。對此,我們必須仔細辨別。為了區分厥的輕重程度,共設立了八個名稱:少陰經的厥稱為「手足寒」,厥陰經的厥則有「厥」、「厥寒」、「厥冷」、「逆冷」、「厥逆」、「藏厥」、「蛔厥」這些名稱。這些名稱各自代表著不同的輕重程度。

「寒」與「溫」相反,是指病人自覺寒冷。「厥」是指稍微感到寒冷。「厥寒」是指外在表現稍微寒冷,但病人內心也自覺寒冷。至於「厥冷」、「逆冷」、「厥逆」,則不一定是病人自己感覺到的,而是指從外在表現上看到的寒冷。而「厥逆」、「逆冷」是指寒冷向上蔓延到手腕、手肘、小腿、膝蓋等處。「藏厥」則不僅僅蔓延到手腕、手肘、小腿、膝蓋,還會影響到肌肉皮膚。「蛔厥」則與寄生蟲相關。

因此,「藏厥」比「厥逆」、「逆冷」更為嚴重,「蛔厥」比「藏厥」輕微。「厥逆」、「逆冷」比「厥冷」嚴重,「寒」和「厥寒」比「厥冷」輕微。雖然「厥」的名稱原本是指逆向的寒冷,但如果只說「厥」,那就是指輕微的寒冷。這就是用名稱來區分輕重程度的方法。而「厥冷」、「厥逆」雖然發生在少陰經,但實際上已經歸屬於厥陰經。所以說少陰經出現的「厥冷」、「厥逆」,是指疾病從少陰經開始,最終發展到厥陰經。太陽經出現的厥也是如此。厥發展到厥陰經時,不論是寒性或熱性,或者是有上下之分、輕重之別,都必須根據這些差異來調整用藥。因此,如果我們不能根據這些綱目來診斷,又如何能使名稱和病況相符,而不產生偏差呢?只有名稱正確,病況才能確定;掌握了綱領,細目才能清晰。這就是我們必須仔細辨別的原因。那麼,什麼是八個綱領和三十三個細目呢?第一種綱領是:上吐下瀉並伴隨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有兩個細目。論述說:少陰病,上吐下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,幾乎要死的人,可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這就是偏重於上吐,病位在上的一種情況。另一種情況是:上吐下瀉,流汗,發熱,怕冷,四肢僵硬,手腳冰冷,可用四逆湯來治療。這就是偏重於下瀉,病位在下的一種情況。雖然都是上吐下瀉並伴隨手腳冰冷,但重點在於病位不同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從其他使用吳茱萸湯的情況來看,有的說吃了東西想吐,有的說乾嘔吐口水並頭痛,有的說嘔吐並胸悶,這些不都是偏重於嘔吐嗎?所以說,病位是在上的。從其他使用四逆湯的情況來看,有的說腹瀉清稀如水,內寒外熱,流汗且手腳冰冷,有的說嚴重腹瀉且手腳冰冷,有的說腹瀉且手腳冰冷並怕冷,有的說腹瀉並腹脹,身體疼痛,有的說腹瀉清稀如水,內寒外熱,脈搏微弱幾乎停止,這些不都是偏重於腹瀉嗎?所以說,病位是在下的。

第二種綱領是:胸部有阻塞感,或者嘔吐並伴隨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有四個細目。論述說:少陰病,食物一入口就吐,心中溫熱想吐又吐不出來,剛開始發病,手腳冰冷,脈搏弦而遲緩,這是胸部有實邪,不可用瀉法,應當用吐法。(這裡指的是瓜蒂散)。還有一種情況是:病人手腳冰冷,脈搏時而緊促,心中煩悶而不安,飢餓但吃不下東西,這是病在胸中,應當用吐法,適合用瓜蒂散。這種情況和吳茱萸湯的適用症狀很相似,但吳茱萸湯主要針對嘔吐,而這種情況是邪氣阻塞在胸中,這是它們的區別。還有一種情況是:如果膈膜上有寒飲,乾嘔,就不能用吐法,應該立即用溫法,適合用四逆湯。(這裡指的是,剛開始說脈搏弦遲或時而緊促,但這裡沒有說,可能是指脈搏微弱)。還有一種情況是:嘔吐且脈搏微弱,小便不利反而增多,身體有輕微發熱,出現厥症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,應當用四逆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