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 腹滿二道

腹滿亦有陰陽矣。其凡二道焉,而治法則十有九也。陽之主熱也,陰之主寒也。熱之與寒,皆為腹滿焉。而太陽少陽之在於肌表與胸脅也,則不及於此矣。惟發汗吐下之後,或為腹滿者,既是非其本位也。至於陽明,乃為腹滿者,以其熱之實於胃也。腹滿本是太陰之所分,而非陽明之所分也。

陽明之薄於太陰,而其熱之熾,遂延於其鄰,以為腹滿者也。此其於腹滿,是之為陽位矣。太陰之為腹滿者,以其寒之客於腹,此為其正位也。少陰厥陰之為腹滿者,此二者亦不遠於太陰,而其寒之凝,升達於其上者也。此其於腹滿,是之為陰位矣。陰陽之別,在於寒之與熱。

寒熱之分,在於胃實之與自利。腹診之差,在於鞕之與濡。脈候之辨,在於浮之與沉。此為其概矣。腹滿之雖太陰之所分乎,析為寒熱二者焉。熱之極於胃實也,雖滿之在於腹乎,下之而瘳;故其於方劑,以承氣湯為之主也。寒之極於自利也,雖滿之在於腹乎,溫之而痊;故其於方劑,以四逆湯為之主也。

即其在於陽位者之於治法,凡八焉。論曰: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,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氣,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此外欲解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,此大便已鞕也,大承氣湯主之。曰: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下。曰: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。曰: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也。曰: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皆宜大承氣湯。曰:傷寒七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茵陳蒿湯主之。曰:太陽病,重發汗,而復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熱,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,不可近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曰:傷寒吐後,腹脹滿者,與調胃承氣湯。此皆其在於陽位者之治法也。

其在於陽位,而證之相交者之於治法,凡四焉。論曰: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。曰: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,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若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曰: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讝語遺尿,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曰:陽明中風,脈眩浮大而短氣,腹部滿,脅下及心痛,又按之氣不通,鼻乾不得汗,嗜臥,一身及面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噦,耳前後腫,刺之小差,外不解,病過十日,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。此皆其在於陽位,而證之相交者之治法也。

其在於陽位,而不及胃實者之於治法,凡二焉。論曰:發汗後,腹脹滿者,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曰:傷寒下後,心煩,腹滿,臥起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主之。此皆其在於陽位,而不及胃實者之治法也。

其在於陽位,而似於陰位者之於治法也。論曰: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。

白話文:

腹脹滿的情況也有陰陽之分。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,但治療方法卻有許多種。陽證主要表現為熱,陰證主要表現為寒,熱和寒都可能導致腹脹滿。太陽和少陽的病位在肌表和胸脅,與腹脹滿無關。只有在發汗、嘔吐、瀉下之後才可能導致腹脹滿,這時病位已經不在原本的位置。至於陽明經,會導致腹脹滿是因為胃裡有熱邪積滯。但腹脹滿本來是屬於太陰經的範圍,不屬於陽明經的範圍。

陽明經的氣血不如太陰經充盛,但陽明經的熱邪太過旺盛,便會影響到旁邊的太陰經,導致腹脹滿,這種腹脹滿屬於陽證。太陰經的腹脹滿,是因為寒邪侵入腹部,這是腹脹滿的正位。少陰經和厥陰經的腹脹滿,這兩者的病位也不遠離太陰經,是寒邪凝結,往上侵犯所導致的。這種腹脹滿屬於陰證。陰陽之別,在於寒和熱的不同。

寒熱的區分,在於胃實和自利(腹瀉)的不同。腹部觸診的區別,在於腹部堅硬或柔軟。脈象的區別,在於脈浮或沉。這就是大致的情況。雖然腹脹滿屬於太陰經的範圍,但可以區分為寒和熱兩種情況。熱邪積滯到極點,導致胃實,雖然腹脹滿發生在腹部,但瀉下後就可以緩解,所以治療方劑以承氣湯為主。寒邪積滯到極點,導致腹瀉,雖然腹脹滿發生在腹部,但溫暖後就可以痊癒,所以治療方劑以四逆湯為主。至於屬於陽證的腹脹滿,治療方法大致有八種。

《傷寒論》說:陽明病,脈搏遲緩,即使發汗,也不怕冷,身體會感到沉重,呼吸短促,腹脹滿且喘,有潮熱,這說明病邪由表入裡,可以攻下。如果手腳汗液淋漓,說明大便已乾燥堅硬,應用大承氣湯。如果腹部脹滿不通暢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稍微調和胃氣,不要過度瀉下。

《傷寒論》說:發汗後症狀沒有緩解,反而腹脹疼痛,需要趕緊瀉下。如果瀉下後,六七天都沒有大便,感到煩躁不安,腹脹疼痛,這說明腸道有乾燥的糞便堆積。如果腹脹滿沒有減輕,或者減輕的程度很小,也要瀉下,以上情況都適合用大承氣湯。如果傷寒七八天,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,小便不暢,腹部稍微脹滿,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。如果太陽病,多次發汗又瀉下,五六天沒有大便,舌頭乾燥口渴,午後稍有潮熱,從心口到小腹堅硬脹滿疼痛,不能觸碰,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如果傷寒吐後腹脹滿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以上是屬於陽證的腹脹滿的治療方法。

屬於陽證,但同時夾雜其他症狀的腹脹滿,治療方法大致有四種。《傷寒論》說: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脹滿稍微喘氣,發熱怕冷,脈象浮而緊。如果陽明病,脈象浮而緊,咽喉乾燥口苦,腹脹滿而喘,發熱汗出但不怕冷,反而怕熱,身體沉重,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如果脈象浮,發熱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暢,可以用豬苓湯治療。如果三陽合病,腹脹滿身體沉重,難以翻身,口中麻木面部污垢,胡言亂語,小便失禁,如果自己會出汗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如果陽明中風,脈象眩暈浮大而短促,腹部脹滿,脅下及心口疼痛,按壓後氣機不通,鼻乾不出汗,喜歡睡覺,全身及面部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常有呃逆,耳朵前後腫脹,刺破後稍微緩解,但外證未解,病程超過十天,脈象仍然是浮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以上是屬於陽證,同時夾雜其他症狀的治療方法。

屬於陽證,但沒有胃實的腹脹滿,治療方法大致有兩種。《傷寒論》說:發汗後,腹部脹滿,可以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療。如果傷寒瀉下後,心煩腹脹滿,躺臥不安,可以用梔子厚朴湯治療。以上是屬於陽證,但沒有胃實的治療方法。

屬於陽證,但症狀類似陰證的腹脹滿,《傷寒論》說:太陽病,經過十多天,心下感覺溫熱想吐,胸口疼痛,大便反而溏瀉,腹部稍微脹滿,心中鬱悶稍微煩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