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惟忠

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消渴四道(附承氣白虎之辨)

有曰渴欲飲水數升。口乾舌燥者。有惟曰口燥舌乾。而不曰欲飲水者。此二者。固易混焉。易混而又既異焉。既異之故。方法亦從異焉。不可不辨矣。乃如其曰。欲飲水數升。則無論其數飲。雖未必至數升。而有欲大得水以甘心之意。以故形容其情狀爾。不爾。既曰渴。而復曰欲飲水數升者。

似乎復而重矣。故其渴而欲飲水數升者。此則白虎湯之所之也。如其惟曰口燥舌乾。而不曰欲飲水。則雖本無其欲大飲之意乎。惟其乾燥之太甚。非潠以潤之。必有所不堪。以故時飲而快意爾。不爾。不曰渴。又不曰欲飲水者。似乎遺而失矣。故其不渴而不欲多飲水者。此則承氣湯之所之也。

此二者之易混也若此。若此而又既異也若此。夫若此之故。方法之從異也。亦若此焉。此二湯之所之之辨也。夫既辨此之辨。而後又有辨焉。亦不可不辨矣。大抵此二者之於證。皆陽明也。陽明也者。主乎胃焉。胃焉者。津液之府也。而熱極於茲矣。是故熱既及於胃。則津液為其所驅。

而汗自出。口乾燥而渴。大便非難則鞕。此其熱之客於肌膚。名為身熱。若熱既入於胃。則津液愈所耗。而汗愈多。口愈燥。舌愈干。大渴而煩。或讝語。大便非鞕則不大便。此其熱之鬱於分肉。名為惡熱。若熱既結於胃。則津液益所竭。而汗亦多。口益燥。舌益干。讝語煩躁。

非不大便則燥屎。此其熱之常匿而微顯。以時大發。名為潮熱。惟陽明也者。熱之極也。是以詳悉其情狀。歧名以為三者。亦足以見其輕重矣。雖乃有其熱之或及或入或結之別乎。其及乎口燥舌乾之與於津液則一也。而如其既及者與既入者。則渴欲飲水。至乎其既結者。則不欲多飲。

此似乎其所以輕者反重。其所以重者反輕何耶。惟其既及者與既入者之所以渴欲飲水者。此其熱之猶在於膚之與肉。而勢達乎外者也。於是乎渴欲飲水爾。較之其結者。則為稍輕矣。惟其既結者之所以不欲多飲者。此其熱之常匿而微顯。但當其大發之時。少不得不渴。則鮮其達乎外之勢者也。

於是乎不欲多飲爾。較之其及者與入者。則為太重矣。一則以渴欲飲水為之證。與之白虎湯。以挫其既及既入之熱也。一則以不欲多飲。為之證。與之承氣湯。以走其既結之熱也。或挫之。或走之。雖術之如不齊乎。至於其救津液則一也。是之為後之辨焉。夫雖既能辨前之所辨之辨。

而又不復辨此之辨。則何術之施也矣哉。故亦不可不辨矣。

又有因瘀血而口燥舌乾。或消渴者。亦不為不易混。而脈證各有其分具焉。則又何可混也矣哉。辨詳於瘀血之篇。可以審焉已矣。

白話文:

消渴四道(附承氣白虎之辨)

有人說渴了想喝好幾升水,口乾舌燥;也有人只說口燥舌乾,卻沒說想喝水。這兩種情況很容易混淆,雖然容易混淆,卻又有所不同。因為不同,治療方法也因此不同,不可不辨別。

如果他說想喝好幾升水,那麼不管實際喝多少,雖然未必真的喝到幾升,但心裡卻很渴望喝大量的水來解渴,這是形容他當時的情況。如果只是說渴,又說想喝好幾升水,似乎是重複了。所以,渴且想喝好幾升水這種情況,應該用白虎湯。如果只是說口燥舌乾,卻沒說想喝水,雖然本質上沒有想大量喝水的想法,但因為乾燥太嚴重,不喝水潤濕一下就受不了,所以會少量多次喝水來解渴。如果既沒說渴,也沒說想喝水,似乎遺漏了重要資訊。所以,不渴也不想喝很多水的情況,應該用承氣湯。

這兩種情況容易混淆,但又有所不同。正是因為這樣,治療方法才有所區別。這就是白虎湯和承氣湯的使用區別。在弄清楚了這個區別之後,還有另一個區別需要辨明,不可不察。總的來說,這兩種情況的病症都屬於陽明,陽明主司胃,胃是津液的府庫,而熱邪極盛於此。所以,熱邪到達胃部,津液就會被驅使而出,汗液自然排出,口乾舌燥,大便不通或秘結。這是在肌膚表面出現的熱邪,稱為身熱。

如果熱邪進入胃部,津液消耗得更多,汗液更多,口更乾,舌更燥,非常渴且煩躁,或說胡話,大便秘結或沒有大便。這是熱邪鬱結於肌肉組織之中,稱為惡熱。如果熱邪積聚於胃部,津液更加耗竭,汗液也多,口更乾,舌更燥,說胡話,煩躁不安,大便不通或乾燥。這是熱邪潛伏於內,偶爾加重發作,稱為潮熱。陽明病是熱邪最盛的狀態,因此詳細描述了它的各種症狀,分為三種,也可看出其輕重程度。雖然熱邪有到達、進入、積聚的區別,但到達、進入時口燥舌乾都與津液有關,而到達和進入時都渴想喝水,積聚時則不想喝很多水。

這似乎是輕的反而表現得重,重的反而表現得輕,這是為什麼呢?到達和進入時渴望喝水,是因為熱邪還停留在皮膚和肌肉,並且向外發展,所以渴望喝水。與積聚相比,這算輕一些。積聚時不想喝很多水,是因為熱邪常潛伏於內,偶爾加重,只有當它嚴重發作時才會稍微感到口渴,很少有向外發展的趨勢,所以不想喝很多水。與到達和進入相比,這就嚴重多了。一種情況以渴想喝水為證,用白虎湯治療,以消除到達和進入的熱邪;一種情況以不想喝很多水為證,用承氣湯治療,以驅散積聚的熱邪。或消除,或驅散,方法雖不相同,但都能起到滋養津液的作用。這是後一種區別。

如果能夠辨別前面的區別,卻不能辨別這個區別,那又怎麼施治呢?所以,這個區別也不能不辨別。

還有的情況是因瘀血導致口燥舌乾或消渴,也不容易與其他情況區分,但脈象和症狀各有其特點,又怎麼能混淆呢?詳細的辨別方法在瘀血篇中,可以仔細研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