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惟忠

傷寒之研究》~ 厥二道

厥二道

厥之為證。惟在於二陰焉。肇於少陰。而極於厥陰。太陰則不與也。而有寒有熱。凡二道焉。其綱八而其目三十有三也。不惟寒之極能為厥。熱之極亦能為厥也。其因殊乎內。而其證肖乎外。外雖肖。內果殊。故厥之極於厥陰也。曰寒曰熱。此為其分。此其凡之所以為二道也。

於是有上下之位。有輕重之等。故其於處方也。無不隨以差之。此其綱之所以為八。而其目之為三十有三也。不可不審辨矣。厥之設名也。凡八焉。以物其輕重也。少陰曰手足寒。厥陰曰厥。曰厥寒。曰厥冷。曰逆冷。曰厥逆。曰藏厥。曰蛔厥。此之為厥之八名也。而其輕重之於物。

亦不可不審辨矣。寒即溫之反。言其人自覺其寒也。厥謂微冷也。厥寒言外候之微冷。而內自覺其寒也。至如厥冷逆冷厥逆。則不必自覺。皆以外候言之也。厥逆逆冷。皆其冷上及腕肘脛膝者。所以名曰逆也。藏厥則不但及腕肘脛膝。既及其肌膚者也。蛔厥則其有將息者也。

故藏厥重於厥逆逆冷。蛔厥輕於藏厥也。厥逆逆冷。重於厥冷。寒之與厥寒。輕於厥冷者也。故厥本雖名於逆冷。而但曰厥。則以微冷言之彰矣。此之為輕重之物也。而厥冷厥逆。雖在少陰之位。而已屬厥陰者也。故少陰之言厥冷厥逆者。此始於少陰。遂之於厥陰者也。太陽之言厥者。

亦無不皆然矣。厥之極於厥陰也。其於寒與熱。與上下之位。與輕重之等。則處方之所以隨以差之也。故我非執其綱目以臨之。則將何以得名之與物。相愜而不失乎。名正而物定。綱舉而目隨。所以審辨也。何謂八綱三十有三目乎。一綱者。吐利而厥冷。其目凡二焉。論曰。

少陰病。吐利手足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此其專於吐。而位之在上焉者也。曰吐利汗出。發熱惡寒。四肢拘急。手足厥冷者。四逆湯主之。此其專於利。而位之在下焉者也。雖吐利厥冷之如一乎。惟其於位為爾。何以言之。觀乎他用吳茱萸湯。或曰食谷欲嘔。或曰乾嘔吐涎沫頭痛。

或曰嘔而胸滿。則豈非盡專於吐乎。故曰。位之在上焉者也。觀乎他用四逆湯。或曰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。或曰大下利而厥冷。或曰下利厥逆而惡寒。或曰下利腹脹滿。身體疼痛。或曰下利清穀。內寒外熱。脈微欲絕。則豈非盡專於利乎。故曰。位之在下焉者也。

二綱者。結於胸中。或嘔而手足寒。厥冷。其目凡四焉。論曰。少陰病。飲食入口則吐。心中溫溫欲吐。復不能吐。始得之。手足寒。脈弦遲者。此胸中實。不可下也。當吐之。(按此蓋瓜蒂散之所之也)曰病人手足厥冷。脈乍緊。心中滿而煩。飢不能食者。病在胸中。當須吐之。

宜瓜蒂散。此其於證也。大類於吳茱萸湯之所之。然彼則專於嘔吐。此則邪實於胸。是之為其別也。曰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。不可吐也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(按始曰脈弦遲或乍緊。而此不言者。此蓋微細或弱者也。)曰嘔而脈弱。小便複利。身有微熱。見厥者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
此其於證也。亦大類於吳茱萸湯之所之。然彼則專於嘔吐。此則精奪於內。是之為其別也。一則胸。一則內。亦惟上下之位爾。三綱者。下利而厥逆。其目凡六焉。論曰。少陰病。下利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曰下利厥逆而惡寒者。

曰大下利而厥冷者。皆四逆湯主之。曰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者。曰少陰病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。身反不惡寒。其人或面赤色。或腹痛。或乾嘔。或咽痛。或利止脈不出者。皆通脈四逆湯主之。曰少陰病。下利脈微澀。嘔而汗出。必數更衣。

反少者。當溫其上灸之。(按此雖不曰厥乎。觀於其曰脈微澀曰溫其上。則必當有厥證耳。溫字蓋指四逆湯也。以其灸足。故曰其上耳。)四綱者。不關吐利。或利後厥冷。其目凡十有二焉。論曰。若重發汗。復加燒針者。曰病發熱頭痛。脈反沉。若不差。身體疼痛。當救其里。

曰少陰病。脈沉者。急溫之。皆四逆湯主之。(按此三條。不曰厥者。蓋略之也。)曰傷寒脈微而厥。至七八日膚冷。其人躁無暫安時者。此為藏厥。非為蛔厥也。曰病者手足厥冷。言我不結胸。小腹滿。按之痛者。此冷結在膀胱也。曰傷寒六七日。脈微。手足厥冷煩躁者。

灸厥陰。曰傷寒五六日。不結胸。腹濡脈虛。復厥者。不可下。此為亡血。曰傷寒脈促。手足厥逆者。可灸之。曰下利後脈絕。手足厥冷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(按以上六條。蓋皆四逆湯之所之也。)曰發汗若下之。病仍不解。煩躁者。茯苓四逆湯主之。(按此不曰厥者。

蓋略之也。)曰吐已下斷。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不解。脈微欲絕者。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曰傷寒六七日。大下後。脈沉而遲。手足厥逆。下部脈不至。咽喉不利。唾膿血。泄利不止者。為難治。麻黃升麻湯主之。(按此方似大可疑。本草麻黃條下。引此證作麻黃。亦未可必也。

)五綱者。因蛔蟲而厥。其目一焉。論曰。蛔厥者。其人當吐蛔。令病者靜。而復時煩。此為藏寒。蛔上入膈故煩。須臾復止。得食而嘔。又煩者。蛔聞食臭出。其人當自吐蛔。蛔厥者。烏梅丸主之。凡此五綱二十有五目者。皆專於寒。而其最重焉者也。六綱者。手足寒。厥寒。

厥。其目凡四焉。論曰。得之便厥。咽中干。煩躁吐逆者。作甘草乾薑湯與之。曰傷寒厥。而心下悸者。宜先治水。當服茯苓甘草湯。卻治其厥。(按此不載治厥之方。厥果微冷。則於法宜與當歸四逆湯已。)曰少陰病。身體痛。手足寒。骨節痛。脈沉者。附子湯主之。曰手足厥寒。

脈細欲絕者。當歸四逆湯主之。此一綱四目者。亦皆專於寒而其稍輕焉者也。七綱者。熱深而厥深。其目凡二焉。(按此蓋不大便。腹鞕滿而痛。口乾舌燥或渴者也。)論曰。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。必發熱。前熱者。後必厥。厥深者熱亦深。厥應下之。(按此蓋承氣湯之所之也。

)曰傷寒脈滑而厥者。里有熱也。白虎湯主之。此一綱二目者。皆專於熱。而其最重焉者也。八綱者。熱微而厥微。其目凡二焉。論曰。少陰病。四逆。(按此雖曰四逆。未必厥逆者也。)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曰傷寒熱少厥微。

指頭寒。默默不欲食。煩躁數日。小便利。色白者。此熱除也。欲得食。其病為愈。若厥而嘔。胸脅煩滿者。其後必便血。(按此蓋小柴胡湯之所之也。)此一綱二目者。亦皆專於熱。而其稍輕焉者也。此之為八綱三十有三目也。厥之為證。惟在於二陰焉。肇於少陰。而極於厥陰。

太陰則不與也。而有寒有熱。有上下之位。有輕重之等。雖均之為厥乎。各有其分別。而處方之所以隨以差之者。悉具於八綱三十有三目。豈可不審辨矣哉。厥之極於厥陰也。率以發熱逾之。以為生之候也。而發熱又有其可畏者。凡三焉。躁不得臥。此其一也。厥不止。此其二也。

汗出不止。此其三也。此之為死之候也。亦復不可不審辨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