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惟忠

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汗二道(附發汗之辨)

若脈浮發熱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豬苓湯主之。曰陽明病。汗出多而渴者。不可與豬苓湯。(按此蓋白虎加人參湯之所之也)曰陽明病。自汗出。若發汗小便自利者。此為津液內竭。雖硬不可攻之。當須自欲大便。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。皆可為導。曰陽明病。

下之其外有熱。手足溫。不結胸。心中懊憹。飢不能食。但頭汗出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曰陽明病。發熱汗出。此為熱越。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。身無汗。劑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渴引水漿者。此為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。茵陳蒿湯主之。(按此二條。皆陽明之變證也。)此皆自里達表者也。

其三為自表裡間而達表之綱。而其目凡六焉。論曰。傷寒五六日。已發汗而復下之。胸脅滿。微結。小便不利。渴而不嘔。但頭汗出。往來寒熱。心煩者。此為未解也。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。曰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鞕。嘔吐而下利者。大柴胡湯主之。曰傷寒十餘日。

熱結在裡。復往來寒熱者。與大柴胡湯。但頭微汗出者。此為水結在胸脅也。曰太陽病。脈浮而動數。頭痛發熱。微盜汗出。而反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(按此蓋小柴胡湯之所之也)曰三陽合病。脈浮大。但欲睡眠。目合則汗。(按此蓋柴胡證之脫簡者也)曰太陽中風。下利嘔逆。

表解者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。發作有時。頭痛。心下痞鞕。引脅下痛。乾嘔短氣。汗出不惡寒者。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棗湯主之。此皆自表裡間而達表者也。其四為仍在陽位。而稍已轉之綱。而其目凡三焉。論曰。太陽病。桂枝證。醫反下之。利遂不止。脈促者。表未解也。

喘而汗出者。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。曰發汗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。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曰太陽病。發汗後。大汗出。胃中干。煩躁不得眠。若脈浮。小便不利。微熱消渴者。與五苓散主之。此皆仍在陽位而稍已轉者也。其五為陰陽相錯之綱。而其目凡三焉。

論曰。太陽病。發汗遂漏不止。其人惡風。小便難。四支微急。難以屈伸者。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曰傷寒。脈浮。自汗出。小便數。心煩微惡寒。腳攣急。(按此蓋桂枝加附子湯之所之也)曰風濕相搏。骨節煩疼。掣痛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不欲去衣。

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主之。此皆陰陽相錯者也。其六為遂之於陰位之綱。而其目凡二焉。論曰。太陽病。發汗。汗出不解。其人仍發熱。心下悸。頭眩。身瞤動振振。欲擗地者。真武湯主之。曰心下痞。而復惡寒。汗出者。附子瀉心湯主之。此皆遂之於陰位者也。其七為純於陰之綱。

而其目凡八焉。論曰。病人脈陰陽俱緊。反汗出者。此屬少陰。曰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澀。喘而汗出。必數更衣。反少者。當溫其上灸之。曰傷寒六七日不利。便發熱而利。其人汗出不止者死。(按此三條。蓋皆四逆湯之所之也。)曰大汗出。熱不去。內拘急。四肢疼。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。

白話文:

汗出情況辨析(附發汗的辨別)

若脈象浮弱,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用豬苓湯治療。這是陽明病。但若汗出很多且口渴,則不可用豬苓湯。(按:這應是白虎加人參湯的適用範圍。) 陽明病,自汗出,且小便自利,這是津液內耗,即使病情嚴重也不可攻伐,應待其欲解大便,用蜜煎導之通便。土瓜根和大豬膽汁也可導瀉。這是陽明病。

下焦有熱邪外洩,手足溫暖,無胸痛結塊,心中煩悶,飢餓卻吃不下東西,但只有頭上出汗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這是陽明病,發熱汗出,這是熱邪外越,不會發黃。但只有頭上出汗,身體不出汗,汗液沿頸部返回,小便不利,口渴想喝水,這是瘀熱在裡,身體必定發黃,用茵陳蒿湯治療。(按:以上兩條都是陽明病的變證。)這些都是熱邪由裡達表的情況。

第三種是熱邪由表裡之間達表,大致有六種情況。論述說:傷寒五六天,已經發汗又用了瀉下藥,胸脅滿悶,略微結塊,小便不利,口渴但不嘔吐,只有頭上出汗,寒熱往來,心煩,這是病邪未解,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。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滿,嘔吐並腹瀉,用大柴胡湯治療。傷寒十多天,熱邪結聚在裡,又寒熱往來,用大柴胡湯治療,但只有頭上微微出汗,這是水邪結聚在胸脅。太陽病,脈象浮大而有力,頭痛發熱,微微盜汗,反而惡寒,這是表邪未解。(按:這應是小柴胡湯的適用範圍。)三陽合病,脈象浮大,只想睡覺,閉眼就出汗。(按:這是柴胡證的簡略症狀。)太陽中風,腹瀉嘔吐,表邪解除了才能攻治。患者汗出很多,發作時間有規律,頭痛,心下痞滿,牽引脅下疼痛,乾嘔氣短,汗出但不惡寒,這是表邪已解但裡未和,用十棗湯治療。這些都是熱邪由表裡之間達表的情況。

第四種是病邪仍在陽位,但稍有轉移,大致有三個情況。論述說:太陽病,桂枝證,醫生卻使用了瀉下藥,瀉下不止,脈象促數,這是表邪未解,喘息且出汗,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。發汗後,不可再用桂枝湯。汗出且喘息,沒有明顯發熱,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淋漓,胃中乾渴,煩躁難眠,如果脈象浮弱,小便不利,微熱口渴,用五苓散治療。這些都是病邪仍在陽位,但稍有轉移的情況。

第五種是陰陽相錯,大致有三個情況。論述說:太陽病,發汗後汗液不止,患者惡風,小便困難,四肢略微拘緊,難以屈伸,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傷寒,脈象浮弱,自汗出,小便頻數,心煩略微惡寒,腿腳拘攣。(按:這應是桂枝加附子湯的適用範圍。)風濕相搏,骨節煩痛,牽拉疼痛難以屈伸,觸摸則疼痛加劇,汗出氣短,小便不利,惡風不願脫衣,或身體略微浮腫,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這些都是陰陽相錯的情況。

第六種是病邪轉移到陰位,大致有兩個情況。論述說:太陽病,發汗,汗出不解,患者仍然發熱,心下悸動,頭暈,身體震顫,想抓地,用真武湯治療。心下痞滿,又惡寒,汗出,用附子瀉心湯治療。這些都是病邪轉移到陰位的情況。

第七種是純屬陰證,大致有八個情況。論述說:病人脈象陰陽俱緊,反而汗出,這是少陰證。少陰病,腹瀉,脈象微弱而澀滯,喘息且汗出,必須多次更衣,反而汗出減少,應溫暖其上部並灸治。傷寒六七天小便不利,然後發熱並腹瀉,患者汗出不止者將死。(按:以上三條,都應是四逆湯的適用範圍。)大汗淋漓,熱邪不去,內部拘緊,四肢疼痛,又腹瀉厥逆並惡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