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疼痛二道
而身痛不休者。當消息和解其外。宜桂枝湯。此其剬在於陰位。而波及於陽位者之治法也。疼痛之於陰陽。亦惟寒熱之分。而其治法之所由歧如此矣。不可不審焉。且桂枝麻黃之所之也。雖均之在於陽位。而各有其分存焉。則亦不可無辨矣。乃其熱之熾且重者。此為麻黃之所之也。
其熱之不甚且輕者。此為桂枝之所之也。故惟於桂枝乎。曰為解肌。曰消息和解其外。然則桂枝之所之也。在其尤輕者也。故桂枝而伍之於附子。雖之於陰陽相雜者。而其證尤甚於陰位。而附子之為主。於是乎其用附子。或至二枚三枚。又或因大便鞕。去桂枝而加朮。此以其不甚於陽位故也。
又先四逆湯理中丸。而後桂枝湯者。亦惟剬於陰位。而微於陽位者也。桂枝麻黃之於辨。輕重之分。大抵為然。亦不可不審焉。又如瘡家之身疼痛。不在於此數也。
白話文:
疼痛二道
持續身體疼痛的患者,應該先調和解開體表寒邪,適合服用桂枝湯。這是針對寒邪停留在陰位,而波及陽位的治療方法。疼痛的陰陽屬性,也取決於寒熱的區分,因此治療方法也因此有所不同,這點必須仔細分辨。而且,桂枝和麻黃雖然都作用於陽位,但各有其適應症,不可混淆。若是熱邪熾盛且重的,則適用麻黃;熱邪不甚且輕的,則適用桂枝。所以,桂枝的作用在於解肌,調和解開體表寒邪,它適用於病情較輕的患者。因此,桂枝常與附子合用,即使陰陽皆受影響,但病情更偏重陰位,所以以附子為主藥,因此用附子可能用到二到三枚。或者因為大便不通,去除桂枝,改加白朮,這是因為陽位症狀不重的緣故。
此外,先服用四逆湯、理中丸,之後再服用桂枝湯,也是針對寒邪停留在陰位,而陽位症狀較輕微的患者。桂枝和麻黃的辨別,以及輕重程度的區分,大致如此,這點也必須仔細分辨。至於瘡瘍引起的全身疼痛,則不在此列。
2. 煩躁四道
煩躁之歧,以陰陽也。亦猶疼痛之別矣。而又有因大汗出,或下利者。有因火逆者。凡四道焉。乃其於陽也,必以熱。是即大青龍湯、白虎湯、承氣湯、陷胸湯等之所之也。其於陰也,必以寒。是即乾薑甘草湯、乾薑附子湯、四逆湯、茯苓四逆湯、通脈四逆湯、吳茱萸湯等之所之也。
此二道之別,煩躁之最重者也。其因大汗出,或下利者,必以渴之與小便不利。是即五苓散、豬苓湯等之所之也。而一則在陽位,一則在陰位者也。其因火逆者,或驚狂,或清血,或腰以下重而痹,是即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、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等之所之也。而尚在陽位者也。
此四道者,煩躁之別也。不可不審矣。如梔子豉湯之於反覆轉倒,則煩躁之太甚者也。如梔子厚朴湯、救逆湯之於起臥不安,則煩躁之稍輕者也。如大柴胡湯、調胃承氣湯、梔子乾薑湯之於微煩,則但煩而不躁者也。而其於證,非無輕重,亦皆在陽位者也。亦不可不審矣。不曰少而曰微,
微如幽微之微,隱邃而不大顯之義,與少小異。如微熱亦然。故屬之身熱也。煩但訓熱者,未盡其義也。蓋不可情狀,而困悶擾撓,謂之煩也。躁也者,擾動展轉四支也。故雖煩躁連言,而義之自別如此矣。論中有不煩而躁者,可以見已。他如曰反煩不解,曰更煩,曰心煩,
曰胸煩,曰心中滿而煩,曰心中懊憹而煩,曰虛煩,曰鬱郁微煩,曰煩熱,曰煩渴,曰煩疼,曰煩滿,曰煩驚,曰煩悸,曰發煩之類,亦皆取義於此而名焉。豈可但訓熱之為盡也矣哉。
白話文:
煩躁的情況,可以用陰陽理論來區分,就像疼痛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辨別一樣。煩躁可以由大量出汗、下痢、火逆(一種身體過熱的狀態)等四種原因引起。如果是屬於陽性的情況,通常會伴有熱感,這種情況下會使用大青龍湯、白虎湯、承氣湯、陷胸湯等方劑來治療。如果是屬於陰性的情況,通常會伴有寒感,這種情況下會使用乾薑甘草湯、乾薑附子湯、四逆湯、茯苓四逆湯、通脈四逆湯、吳茱萸湯等方劑來治療。
以上兩種情況是最嚴重的煩躁類型。如果是由大量出汗或下痢引起的,通常會伴隨口渴和小便不暢,這種情況下會使用五苓散、豬苓湯等方劑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火逆導致的,可能會出現驚狂、清血、腰部以下沉重且麻木等症狀,這種情況下會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、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等方劑來治療。
這四種類型的煩躁症狀各有特點,必須仔細辨別。例如,梔子豉湯適用於反覆翻身的情況,這代表著非常嚴重的煩躁;梔子厚朴湯和救逆湯則適用於無法安穩睡覺的情況,這代表著較輕的煩躁;大柴胡湯、調胃承氣湯和梔子乾薑湯則適用於輕微的煩躁,即只有煩惱而沒有躁動。這些方劑的選擇和使用,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症狀來決定。
「微」這個字的含義並不是「少」,而是「隱藏而不明顯」的意思。例如,「微熱」指的是身體溫度稍微升高,但還不足以稱之為發燒。因此,「煩」這個詞不僅僅表示熱感,它還包含了一種困擾和煩惱的感覺。而「躁」則表示四肢的躁動不安。雖然「煩躁」經常一起使用,但它們的意義是不同的。
在中醫文獻中,有許多描述不同類型煩躁的詞語,例如「反煩不解」、「更煩」、「心煩」、「胸煩」、「心中滿而煩」、「心中懊憹而煩」、「虛煩」、「鬱鬱微煩」、「煩熱」、「煩渴」、「煩疼」、「煩滿」、「煩驚」、「煩悸」、「發煩」等。這些詞語都是根據上述原則命名的,不能單純地解釋為「熱」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