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二 (17)
卷二 (17)
1. 嘔吐各二道(附噦)
此乾嘔之別於二道,而治法亦以寒熱異者也。嘔吐之於陰陽也,輕重之差,主客之勢,治法之分為三十有六者如此,轉機之本也,處方之要也,察證之務,豈可不審焉哉!亦豈可不慎焉哉!
噦者,噦逆也,後之所謂呃逆也;解為乾嘔者非也。論中有噦,有乾嘔,噦果乾嘔,當但曰噦,何更曰乾嘔也?噦、乾嘔,自異其證,義亦自不同,豈可混乎?然其嘔噦並言,即乾嘔之義。字書云:「有聲無物曰噦」,因解為乾嘔耳。蓋噦逆者,氣逆上衝,吃吃作聲也。《素問》曰:「胃為氣逆為噦。」
仲景氏以胃中虛冷言之也。論曰:「食谷者噦,曰與水則噦,曰飲水則噦,曰下之早則噦,曰攻其熱必噦,曰時時噦,曰加噦者不治,曰噦而腹滿」之類,此皆後之所謂呃逆,而非乾嘔也。故噦者,噦逆也,然不載其治法矣。又以咳逆為呃逆者,是後世之所創,而非其正名也。曰噦,曰呃,曰咳,一證而二三其名,則來者之不眩惑者幾希矣!
白話文:
本文討論嘔吐的不同類型,特別是乾嘔和呃逆的區分。古籍中關於嘔吐的治療方法多達三十六種,其根本在於辨證施治,仔細觀察病症至關重要。
「噦」指的是呃逆,與現代所說的呃逆相同,而非乾嘔。古籍中同時出現「噦」和「乾嘔」兩詞,但它們是不同的病症,不應混淆。「噦」指的是有聲音但沒有嘔吐物的情況,因其有聲音而被解釋為乾嘔。噦是氣逆上衝導致的聲音。
《素問》中提到胃氣逆則為噦。張仲景則認為噦是胃中虛冷造成的。古籍中記載多種與噦相關的情況,例如進食後、飲水後、瀉下過早後、治療熱證後,以及反覆發作的噦等,這些都屬於呃逆,而非乾嘔。因此,噦即呃逆,但古籍中並未詳細記載其治療方法。將咳嗽和逆氣都稱為呃逆,是後世所創,並非古籍中的正確名稱。 同一種病症卻有多種名稱(噦、呃、咳),容易造成混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