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二 (16)
卷二 (16)
1. 嘔吐各二道(附噦)
見厥者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此嘔之別於二道,而治法之以寒熱異者也。
其在陽位而吐者,凡二焉。論曰: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。曰霍亂頭痛發熱,熱多欲飲水者,皆五苓散主之。
其在陰位而吐者,凡五焉。論曰:少陰病,吐利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曰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者,此胸中實,不可下也,當吐之。(按此蓋瓜蒂散之所之也)曰傷寒本自寒下,醫復吐下之,寒格更逆吐下。若食入口即吐者,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。曰吐利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泠者,四逆湯主之。曰霍亂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
此吐之別於二道,而治法之以寒熱異者也。
其在陽位而欲嘔欲吐者,各一焉。論曰: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曰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。先此時,自極吐下者,與調胃承氣湯。
此欲嘔欲吐者之偏於陽位,而治法各亦以其輕重異者也。
其在陽位而嘔吐、欲嘔吐者,各一焉。論曰:傷寒汗出不解,心下痞鞕,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曰傷寒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
此嘔吐及欲嘔吐者之偏於陽位,而治法各亦以其輕重異者也。
其在陽位而嘔逆者,凡二焉。論曰: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嘔逆,脈浮緊者。(此雖為名傷寒之例,於法必是麻黃湯之所之也。)曰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鞕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
其在陰位而吐逆者,一焉。論曰: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。反與桂枝湯,欲攻其表,此誤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。
此嘔逆、吐逆之別於二道:而嘔逆之暴急在陽,吐逆之深劇在陰,是陰陽之分也;而其於治法,亦以寒熱異者也。
其在陽位而乾嘔者,凡四焉。論曰: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曰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乾嘔,發熱而咳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曰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鞕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者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曰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脅下鞕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
其在陰位而乾嘔者,凡四焉。論曰: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。其人或乾嘔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曰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急溫之,宜四逆湯。曰乾嘔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曰少陰病,下利,脈微者,與白通湯。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嘔吐,以及伴隨嘔吐的呃逆,其治療方法因病因寒熱不同而異。
若病人出現手腳冰冷等厥逆症狀,治療較困難,需用四逆湯。嘔吐可分為陽位嘔吐和陰位嘔吐,其治療方法也因寒熱不同而異。
陽位嘔吐有兩種情況:
- 中風發熱持續六七天以上,伴有表裡證狀,口渴想喝水卻一喝就吐(水逆),或是霍亂伴頭痛發熱,想喝水的情況,都可用五苓散治療。
- 傷寒寒邪內侵,治療不當又用寒涼之法,導致寒邪更甚而嘔吐,則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。
陰位嘔吐有五種情況:
- 少陰病,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,想死的感覺,可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- 少陰病,飲食入口即吐,胃脘部溫溫的想吐,但又吐不出來,起病初期,手腳冰冷,脈象弦細而遲,這是胸中實證,不宜瀉下,應當催吐(這大概是瓜蒂散的用途)。
- 吐瀉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緊,手腳冰冷,可用四逆湯。
- 霍亂,寒證較重,不欲飲水,可用理中丸。
- 傷寒,汗出不止,心下痞滿,嘔吐腹瀉,可用大柴胡湯。
陽位想吐或欲嘔吐的情況:
- 吃東西就想吐,屬於陽明經病證,可用吳茱萸湯。
- 太陽病超過十幾天,心下溫溫的想吐,胸痛,大便稀溏,腹部微脹,鬱鬱寡歡,煩躁,之前曾大量嘔吐瀉下,可用調胃承氣湯。
陽位嘔吐的情況:
- 傷寒,汗出不解,心下痞滿,嘔吐腹瀉,可用大柴胡湯。
- 傷寒,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,想吐,可用黃連湯。
陽位嘔逆(呃逆)的情況:
- 太陽病,可能已經發熱,也可能還沒發熱,但一定惡寒,全身疼痛,嘔逆,脈象浮緊(雖然是傷寒的例子,但按治療方法應當用麻黃湯)。
- 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證已解,才可以攻裡。病人汗出很多,發作有規律,頭痛,心下痞滿,疼痛牽引到脅下,乾嘔氣短,汗出但不惡寒,這是表證已解但裡證未解,可用十棗湯。
陰位嘔逆(呃逆)的情況:
- 傷寒,脈象浮,自汗,小便次數多,心煩,輕微惡寒,小腿抽筋,錯誤的用桂枝湯想解表,結果出現手腳冰冷,咽喉乾燥,煩躁嘔逆,需用甘草乾薑湯。
乾嘔的情況,嘔逆的急劇發生在陽位,嘔逆的深重發生在陰位,這是陰陽的區分,其治療方法也因寒熱不同而異。
陽位乾嘔的情況:
- 太陽中風,陽氣浮而陰氣虛弱,惡寒,怕風,發熱,鼻塞乾嘔,用桂枝湯。
- 傷寒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發熱咳嗽,用小青龍湯。
- 傷寒中風,治療不當用瀉下方法,病人腹瀉很多次,食物消化不良,腹部雷鳴,心下痞滿,乾嘔,心煩不安,用甘草瀉心湯。
- 本來是太陽病,沒有治好,轉變為少陽病,脅下痞滿,乾嘔不能吃東西,往來寒熱,還沒有嘔吐瀉下,脈象沉緊,用小柴胡湯。
陰位乾嘔的情況:
- 少陰病,腹瀉稀水便,裡寒外熱,手腳厥逆,脈象微弱,快要死了,身體卻不惡寒,可能乾嘔,用通脈四逆湯。
- 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,要趕快溫暖,用四逆湯。
- 乾嘔吐出唾沫,頭痛,用吳茱萸湯。
- 少陰病,腹瀉,脈象微弱,用白通湯,如果腹瀉不止,手腳冰冷,沒有脈象,乾嘔煩躁,用白通加豬膽汁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