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5)

1. 頭痛頭眩各二道

頭痛頭眩,亦皆有陰陽之別。而頭痛則專於太陽,而厥陰與焉。頭眩則專於少陽,而少陰與焉。何謂頭痛則專於太陽,而厥陰與焉?例曰: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論曰:太陽病,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者,桂枝湯主之。曰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,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此豈非專於太陽乎?論曰: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若不差,身體疼痛,當救其里,宜四逆湯。曰乾嘔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此豈非厥陰與焉乎?頭痛之於陰陽也若此矣。陰陽也者,惟是寒熱之別也。何謂頭眩則專於少陽,而少陰與焉?

例曰:少陽之為病,口苦咽乾目眩也。論曰:傷寒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此豈非專於少陽乎?論曰:太陽病,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振振,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例曰:少陰病,下利止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死。此豈非少陰與焉乎?頭眩之於陰陽也若此矣。陰陽也者,亦惟寒熱之別也。又霍亂之於頭痛也。論曰:霍亂頭痛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。此發於陽也。又曰: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此發於陰也。霍亂之有陰陽,亦不出乎寒熱之外也。

頭痛之專於太陽也,又有延及於陽明少陽者。論曰: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。若頭痛者必衄,宜桂枝湯。此其於不大便,雖既為陽明,而其於頭痛,猶未離太陽。於是又因其小便之清濁,而益審其病位者也。故不標其病位,而曰傷寒。此豈非頭痛之延及於陽明乎?論又曰: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此其於脈弦細,雖既為少陽,而其於頭痛發熱,猶未離太陽者也。故亦不標其病位,而曰傷寒,曰屬。此豈非頭痛之延及於少陽乎?論又曰: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鞕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此其於病位,當為少陽。此而若惡寒,則宜先與小柴胡湯而已。論又曰: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而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此其於病位,亦當為少陽。此二者,皆雖標以太陽,而其於頭痛,亦惟延及於少陽者也。

白話文:

頭痛和頭暈,其實都存在陰陽之分。其中,頭痛主要與太陽經絡相關,但厥陰經絡也會有所影響;而頭暈則主要與少陽經絡相關,少陰經絡同樣會影響。所謂頭痛專屬於太陽經絡,厥陰經絡也有參與,舉例來說,太陽經絡的病症特徵包括脈象浮動、頭頸部疼痛且怕冷。治療方式上,如果出現頭痛伴隨發燒、出汗、怕風的情況,應使用桂枝湯;若頭痛發燒、全身疼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、怕風、無汗且喘息,則適用麻黃湯。這就是頭痛專屬太陽經絡的例子。

另一個例子,如果病發燒頭痛,脈象反而沉,症狀沒有改善且全身疼痛,應救護內臟,使用四逆湯。另外,乾嘔、吐口水、頭痛的狀況,可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這就顯示了厥陰經絡的影響。

頭暈方面,專屬於少陽經絡,少陰經絡也會參與。比如少陽經絡的病症特徵包括口苦、喉嚨乾燥、眼睛昏花。若在感冒後,心下逆滿、氣上衝胸、起身頭暈、脈象沉緊,則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再如,太陽經絡的病症,即使已經發汗,但仍然發燒、心悸、頭暈、身體顫抖,這種情況下,使用真武湯。少陰經絡影響的例子,則是少陰經絡的疾病,腹瀉停止後頭暈,甚至時常頭暈到要倒地,這是死亡的前兆。

頭痛與太陽經絡的關聯,有時候也會延伸至陽明或少陽經絡。例如,傷寒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且有熱感,使用承氣湯。若小便清澈,表示病在表面,不是在內部。若是頭痛者必出血,使用桂枝湯。這表示,雖然已經進入陽明經絡的範疇,但頭痛仍與太陽經絡有關。再如,傷寒脈象細弦,頭痛發燒,屬於少陽經絡。這些都是頭痛延伸至陽明或少陽經絡的例子。

總結來說,頭痛和頭暈的陰陽理論,主要區分在寒熱之間。而頭痛專屬太陽經絡,偶爾也會延伸至陽明或少陽經絡。

2. 嘔吐各二道(附噦)

嘔吐之有陰陽也,亦惟熱之與寒。凡各二道焉,而治法則三十有六也。熱之為嘔吐也,以其或及於胃,或逼於胃,或素心下有水氣,為彼所激也,此為自外使之也,故取之於陽。寒之為嘔吐也,亦以其或及於胃,或逼於胃,或素心下有水氣,為彼所激也,此為自內使之也,故取之於陰。

惟熱則脈必浮,若或不浮,固不得為沉;惟寒則脈必沉,縱至微細,固不能為浮。一寒一熱,是為陰陽之別,凡之所以各為二道也。若夫二者之為嘔吐也,固有輕重焉。於是或嘔,或吐,或欲嘔,或欲吐,或嘔逆,或吐逆,或嘔吐,或欲嘔吐,或乾嘔,差其所名,以分其輕重。

名分不可不辨矣。蓋嘔者,有欲吐之意而作聲也;吐者,有物即出也;欲嘔者,胸中憒憒,殆將作聲者也;欲吐者,有物將出而未出者也;嘔逆吐逆者,欲嘔欲吐,而其氣衝於上者也;嘔吐者,有聲而物出也;欲嘔吐者,聲物將兼出者也;乾嘔者,無物而徒作聲也。此為其名分矣。

名分彰,而輕重可較;輕重較,而處方惟的。名分豈可不辨乎?嘔吐之於證也,又有主客焉。專乎此而兼乎彼,是為之主也;專乎彼而兼乎此,是為之客也。惟是在其勢而已。故勢在於此,則必於此;勢在於彼,則必於彼。此其於處方,隨其勢而制之者也。主客何外乎輕重?

輕重何離乎寒熱?寒熱也者,陰陽之謂也。故凡察證之務,始於寒熱,中於輕重,終於主客,轉機之本也,處方之要也,不可不審焉,亦不可不慎焉。嘔吐之於陰陽也,治法則三十有六者何謂也?其在陽位而嘔者,凡九焉。論曰: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

曰傷寒中風五六日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,喜嘔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曰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,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,汗出而解。曰陽明病,脅下鞕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胎者,可與小柴胡湯。

曰嘔不止,鬱郁微煩者,與大柴胡湯,下之則愈。曰傷寒十三日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所發潮熱,潮熱者實也,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,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。曰傷寒六七日,發熱微惡寒,支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加桂枝湯主之。曰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,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曰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若嘔者,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其在陰位而嘔者,凡五焉。論曰:少陰病,腹痛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,其人或不下利,或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曰少陰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者,豬苓湯主之。曰少陰病,下利,脈微澀,嘔而汗出,必數更衣,反少者,當溫其上灸之。(按溫其上,蓋與四逆湯以溫之也。)曰令病者靜而復時煩,須臾止,得食而嘔,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當自吐蛔,蛔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曰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。

白話文:

嘔吐的發生有陰陽之分,也可以說是熱與寒所引起的。大致上分為兩種類型,而治療方法則有三十六種。

熱引起的嘔吐,可能是因為熱邪侵犯到胃,或是熱邪逼迫到胃,也可能是因為體內原本就有水氣,被熱邪激盪而引起。這種情況是由外在因素導致,所以治療上要從「陽」來著手。

寒引起的嘔吐,也可能是因為寒邪侵犯到胃,或是寒邪逼迫到胃,也可能是因為體內原本就有水氣,被寒邪激盪而引起。這種情況是由內在因素導致,所以治療上要從「陰」來著手。

熱性嘔吐的脈象通常是浮的,如果脈象不浮,也不會是沉脈。寒性嘔吐的脈象通常是沉的,縱使脈象很細微,也不會變成浮脈。一寒一熱,就是陰陽的區別,這也是嘔吐分為兩種類型的原因。

但這兩種嘔吐又各有輕重之分,因此有嘔、吐、想嘔、想吐、嘔逆、吐逆、嘔吐、想嘔吐、乾嘔等不同的名稱,用來區分其輕重程度。

這些名詞的區分必須仔細辨別。所謂「嘔」,是指有想吐的感覺並發出聲音;「吐」,是指有東西從口中排出;「想嘔」,是指胸中悶亂,快要發出嘔吐聲的樣子;「想吐」,是指有東西要出來卻還沒出來的樣子;「嘔逆」、「吐逆」,是指想嘔又想吐,且氣往上衝的感覺;「嘔吐」,是指既有聲音又有東西出來;「想嘔吐」,是指聲音和東西將要一起出來的樣子;「乾嘔」,是指沒有東西出來,只是發出嘔吐的聲音。這些就是不同名稱的區分。

名詞的區分清楚後,就可以比較嘔吐的輕重程度。了解輕重程度後,才能準確地選擇治療的藥方。名詞區分怎能不清楚呢?

嘔吐的病症還有主客之分。專注於此(例如病在胃)而兼顧彼(例如病在其他臟腑),就是「主」證。專注於彼而兼顧此,就是「客」證。關鍵在於病勢的走向。如果病勢在此,就一定處理此處;如果病勢在彼,就一定處理彼處。這是根據病勢來調整處方的方法。「主客」之分,不外乎「輕重」的概念。

「輕重」又離不開「寒熱」。而「寒熱」,就是「陰陽」的表現。所以,診察疾病務必要從寒熱開始,再判斷輕重,最後確定主客,這是治療的根本,也是開藥方的重點,不可不仔細審察,更不可不謹慎。

嘔吐的發生有陰陽之分,治療方法有三十六種,這又是什麼意思呢?

屬於陽位的嘔吐,共有九種情況:
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太陽病與陽明病合併,沒有腹瀉,但有嘔吐,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傷寒或中風五六天,出現忽冷忽熱、胸脅脹滿、不想吃東西、心煩、喜歡嘔吐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傷寒五六天,出現嘔吐和發燒,這是柴胡證的表現,如果用其他藥物攻下,柴胡證仍然存在,再用柴胡湯治療,這並不算逆症,發燒時會全身發抖,出汗後就會痊癒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陽明病,脅下脹滿,大便不通暢,嘔吐,舌苔白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嘔吐不止,心煩意亂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,攻下後就會痊癒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傷寒十三天未癒,胸脅脹滿並嘔吐,下午時分發潮熱,這是實熱,先用小柴胡湯解表,再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傷寒六七天,發燒、輕微怕冷、關節疼痛、輕微嘔吐、心下阻塞,外證未解,用柴胡加桂枝湯治療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太陽病與少陽病合併,出現腹瀉,如果出現嘔吐,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發汗、催吐、攻下後,出現虛煩、失眠,如果出現嘔吐,用梔子生薑豉湯治療。」

屬於陰位的嘔吐,共有五種情況:
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少陰病,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腹瀉,這是體內有水氣的表現。如果沒有腹瀉,或是有嘔吐,用真武湯治療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少陰病,腹瀉六七天,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、失眠,用豬苓湯治療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少陰病,腹瀉、脈象細澀、嘔吐並出汗,一定會頻繁更衣,如果反而減少,應該溫補上焦,並用艾灸治療(溫補上焦,可以用四逆湯來溫養)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讓病人安靜下來後,又出現煩躁,過一會兒又停止,吃到東西後又開始嘔吐,並再次出現煩躁,這是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跑出來,病人會自行吐出蛔蟲,蛔蟲作亂時,用烏梅丸治療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說:「嘔吐且脈象虛弱、小便增多、身體微微發熱,此證候為少陰虛寒,應以溫陽為主要治療方向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