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2)

1. 惡寒三道

惡寒之於別,凡三道焉:有發於陽者;有發於陰者;有因精氣虛者。此三道者,為惡寒之別也。 而其發於陽者,必脈浮而有熱,是即桂枝麻黃之所之也。例曰: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 其發於陰者,必脈沉而無熱,是即附子之所之也。例曰: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 其因精氣虛者,必在於表裡已解之後也。例曰: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;又曰,發汗後,惡寒者虛故也。此既非病之所使也,固無有藥之可以治矣。故例曰: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也。然則何以乎?惟飲食之養而已。古語曰:養精以穀肉果菜,此即其法也。 夫藥也者,制變焉者也。故病已愈之後,猶且因循服藥而不罷者,固非法也。況乎無故而常服藥乎?

惡風惡寒,亦惟輕重之別已。雖然,考仲景氏之所論,傷寒言惡風,中風言惡寒,互而不拘也。然試辨其輕重:才風於身,則忽灑淅毛穴聳起,不風則否,是為惡風也。不在其風於身之與否,寒既自內而發,不但毛聳,雖襲衣被之數枚乎,嗇嗇如身將縮狀,是為惡寒也。此其輕重之辨也。 雖然,觀乎仲景氏既互言而不拘,則欲以此而強辨傷寒中風者,太拘且泥矣。

惡寒之於陰陽,其治法分為二十有四焉。其發於陽者,凡十有七。 論曰: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鼻鳴乾嘔者,曰太陽病。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者,皆桂枝湯主之。 曰:太陽病,頭痛發熱、身疼腰痛、骨節疼痛、惡風、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 曰: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、無汗惡風者,葛根湯主之。 曰: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、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 曰:太陽病,脈浮緊、發熱惡寒、身疼痛、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 曰: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清便欲自可,日二三度發者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 曰:若形如瘧,日再發者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 曰: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者,宜桂枝二越婢一湯。 曰:傷寒中風五六日,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默默不欲飲食、心煩喜嘔者;曰:傷寒四五日,身熱惡風、頸項強、脅下滿、手足溫而渴者,皆小柴胡湯主之。 曰:傷寒六七日,發熱微惡寒、支節煩疼、微嘔、心下支結、外證未去者,柴胡加桂枝湯主之。 曰:傷寒十餘日,熱結在裡,復往來寒熱者,與大柴胡湯。 曰: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脅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出汗,往來寒熱、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。 曰:傷寒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;曰: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、心煩、背微惡寒者,皆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 此其發於陽者,而其治法,或專於表,或制之於中位者也。 其遂之於陰位者凡二。論曰:太陽病,發汗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。

白話文:

對於畏寒這種情況,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情況。

第一種是因身體陽氣虛弱而引起的畏寒,第二種是因身體陰氣過盛而引起的畏寒,第三種是因身體精氣虛弱而引起的畏寒。這三種情況是畏寒的區別所在。

因陽氣虛弱引起的畏寒,通常脈象會呈現浮的狀態,同時會發熱,這種情況通常可以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來治療。比如,如果出現發熱又畏寒的情況,就屬於陽氣虛弱引起的。

因陰氣過盛引起的畏寒,通常脈象會呈現沉的狀態,而且不會發熱,這種情況通常可以使用附子湯來治療。比如,如果出現不發熱只畏寒的情況,就屬於陰氣過盛引起的。

因精氣虛弱引起的畏寒,通常是在疾病表裡都已經解除之後才會出現的。比如,如果脈象微弱又畏寒,就表示陰陽都虛弱了。又比如,在發汗之後出現畏寒,也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。這種情況並非疾病所導致的,因此沒有藥物可以治療。所以說,這種情況不應該再用發汗、瀉下或催吐的方法來治療,而是應該用飲食來調養。古人說,用五穀肉類蔬果來滋養精氣,就是這個道理。

藥物是用來控制疾病變化的,因此,在病癒之後,如果還繼續服藥而不停止,是不正確的做法。更何況在沒有病的情況下,常服藥更是錯誤的。怕風和畏寒,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。

雖然如此,考察張仲景的論述,傷寒的時候說怕風,中風的時候說畏寒,兩者並不拘泥於字面上的區別。但如果仔細分辨,可以發現,風吹到身上,會突然覺得皮膚發冷、毛孔豎起,沒有風吹就不會這樣,這就是怕風。而畏寒不是因為有沒有風吹到身上,而是寒氣從體內發出,不但毛孔豎起,就算蓋上很多層被子,也會覺得冷,身體好像要縮起來一樣,這就是畏寒。這就是怕風和畏寒程度上的區別。雖然張仲景的論述中,兩者可以互用而不拘泥,但如果一定要強行區分傷寒和中風,就太過於拘泥了。

畏寒根據陰陽的不同,治療方法可以分為二十四種。因陽氣虛弱引起的畏寒,總共有十七種情況。

例如,太陽中風,脈象呈現陽浮陰弱,微微畏寒,稍微怕風,鼻鳴乾嘔,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病,頭痛發熱,出汗怕風,可以使用桂枝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體疼痛,腰痛,骨節疼痛,怕風,沒有汗又喘氣,可以使用麻黃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太陽病,脖子和背部僵硬,沒有汗怕風,可以使用葛根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太陽病,脖子和背部僵硬,反而出汗怕風,可以使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太陽病,脈象浮緊,發熱畏寒,身體疼痛,沒有汗又煩躁,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太陽病,得了八九天,像瘧疾一樣,發熱畏寒,熱多寒少,沒有嘔吐,大便正常,每天發作兩三次,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如果像瘧疾一樣,每天發作兩次,可以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太陽病,發熱畏寒,熱多寒少,可以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傷寒中風五六天,忽冷忽熱,胸脅脹滿,不想吃東西,心煩想吐,屬於少陽證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傷寒四五天,身體發熱怕風,脖子僵硬,脅下脹滿,手腳溫熱又口渴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傷寒六七天,發熱稍微畏寒,關節痠痛,稍微嘔吐,心下有脹結感,外證還沒有解除,可以使用柴胡加桂枝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傷寒十多天,熱邪結在體內,又忽冷忽熱,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傷寒五六天,已經發過汗,又用了瀉下的方法,胸脅脹滿,稍微有結塊感,小便不順暢,口渴但不嘔吐,只是頭部出汗,忽冷忽熱,心煩,這表示病情還沒有解除,可以使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來治療。

又如,傷寒如果吐或瀉後,七八天還沒有解除,熱邪結在體內,表裡都有熱象,時時怕風,口渴得厲害,舌頭乾燥且心煩,想喝很多水,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
以上這些是因陽氣虛弱引起的畏寒,治療方法有的是專門針對表證,有的是針對中焦的。

因陰氣過盛引起的畏寒,總共有兩種情況。例如,太陽病,發汗後汗液流個不停,而且怕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