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惟忠

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厥二道

厥之為證。惟在於二陰焉。肇於少陰。而極於厥陰。太陰則不與也。而有寒有熱。凡二道焉。其綱八而其目三十有三也。不惟寒之極能為厥。熱之極亦能為厥也。其因殊乎內。而其證肖乎外。外雖肖。內果殊。故厥之極於厥陰也。曰寒曰熱。此為其分。此其凡之所以為二道也。

於是有上下之位。有輕重之等。故其於處方也。無不隨以差之。此其綱之所以為八。而其目之為三十有三也。不可不審辨矣。厥之設名也。凡八焉。以物其輕重也。少陰曰手足寒。厥陰曰厥。曰厥寒。曰厥冷。曰逆冷。曰厥逆。曰藏厥。曰蛔厥。此之為厥之八名也。而其輕重之於物。

白話文:

厥症的發生,主要在於少陰和厥陰兩陰經。起於少陰,而最終表現為厥陰。太陰則不參與其中。厥症可分為寒厥和熱厥,共有兩條主要的病理途徑。每條途徑又分為八個綱目,共計三十三個具體症狀。不只是寒邪極盛可以導致厥症,熱邪極盛也能引起厥症。厥症的病因雖然不同,但在表現上卻很相似。雖然外表相似,但內在病因卻有很大差異,因此厥症最終會表現為厥陰經的病變。寒厥和熱厥是厥症的兩種分類,也是厥症形成的兩條主要途徑。

厥症的出現,有上下的部位之分,也有輕重的程度差異。因此在處方用藥時,必須根據厥症的輕重程度進行調整。這就是為什麼厥症要分為八個綱目,而具體症狀有三十三個之多。我們必須審慎辨別。厥症的命名共有八種,根據病症的輕重程度來區分。少陰經的厥症稱為手足寒,厥陰經的厥症稱為厥。其他還有厥寒、厥冷、逆冷、厥逆、藏厥、蛔厥,這些都是厥症的八個名稱。而它們在病症輕重程度上的區別,也各有不同。

亦不可不審辨矣。寒即溫之反。言其人自覺其寒也。厥謂微冷也。厥寒言外候之微冷。而內自覺其寒也。至如厥冷逆冷厥逆。則不必自覺。皆以外候言之也。厥逆逆冷。皆其冷上及腕肘脛膝者。所以名曰逆也。藏厥則不但及腕肘脛膝。既及其肌膚者也。蛔厥則其有將息者也。

故藏厥重於厥逆逆冷。蛔厥輕於藏厥也。厥逆逆冷。重於厥冷。寒之與厥寒。輕於厥冷者也。故厥本雖名於逆冷。而但曰厥。則以微冷言之彰矣。此之為輕重之物也。而厥冷厥逆。雖在少陰之位。而已屬厥陰者也。故少陰之言厥冷厥逆者。此始於少陰。遂之於厥陰者也。太陽之言厥者。

白話文:

判斷寒症不可不仔細審查。寒症就是溫症的反面,指的是人自己感覺到寒冷。厥,指的是輕微的冷,厥寒指的是外在感覺到的微冷,但內心自覺寒冷。至於厥冷、逆冷、厥逆,就不一定需要自己感覺到,都是以外在的表現來判斷。厥逆、逆冷,指的是冷氣上達手腕、手肘、小腿、膝蓋,所以稱為逆。藏厥則不僅到達手腕、手肘、小腿、膝蓋,還會影響到皮膚。蛔厥則指的是有呼吸困難的症狀。

因此,藏厥比厥逆、逆冷嚴重,蛔厥比藏厥輕微。厥逆、逆冷比厥冷嚴重。寒症和厥寒比厥冷輕微。所以,雖然厥的本意指的是逆冷,但單獨說厥,就代表著以輕微的冷來形容,這就是輕重的區別。而厥冷、厥逆,雖然位於少陰的位置,但已經屬於厥陰了。所以,少陰說厥冷、厥逆,這是從少陰開始,進一步發展到厥陰。太陽說厥,指的是......

亦無不皆然矣。厥之極於厥陰也。其於寒與熱。與上下之位。與輕重之等。則處方之所以隨以差之也。故我非執其綱目以臨之。則將何以得名之與物。相愜而不失乎。名正而物定。綱舉而目隨。所以審辨也。何謂八綱三十有三目乎。一綱者。吐利而厥冷。其目凡二焉。論曰。

少陰病。吐利手足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此其專於吐。而位之在上焉者也。曰吐利汗出。發熱惡寒。四肢拘急。手足厥冷者。四逆湯主之。此其專於利。而位之在下焉者也。雖吐利厥冷之如一乎。惟其於位為爾。何以言之。觀乎他用吳茱萸湯。或曰食谷欲嘔。或曰乾嘔吐涎沫頭痛。

白話文:

這也是無不如此的。當病症表現到厥陰的層次時,對於寒熱的性質、病位的上下、以及病情的輕重等不同情況,開具藥方時就需要根據這些差異來調整。因此,如果我不把握住基本的診斷框架來面對病患,又怎能正確命名病症並與實際病狀相符呢?只有名稱確切,病狀才能被明確定義;主脈絡清晰,細節随之明朗,這都是為了能精確辨別病情。那麼,什麼是八個主要類別和三十三個具體指標呢?

其中一個主要類別是關於出現嘔吐、腹瀉及手足冰冷的病症,這個類別下共有兩個具體表現。《傷寒論》中說到: 當少陰病發生時,如果伴有嘔吐、腹瀉且手腳冰冷,甚至煩躁不安到近乎死亡的地步,這時候就應以【吳茱萸湯】作為主治療方。這裡強調的是專門針對嘔吐,且病位偏於身體上部的情況。另外提到,若是有嘔吐、腹瀉、出汗、發燒、畏寒、四肢抽搐緊張、手腳冰冷的症狀,則應該使用【四逆湯】來治療,這裡則是專注於腹瀉,且病位偏於身體下部的狀況。雖然兩種情況都有嘔吐、腹瀉及手腳冰冷的症狀,但關鍵在於它們病位的不同,這是為什麼這麼說呢?從其他使用【吳茱萸湯】的場合可見,有時是因為進食後想嘔吐,有時是乾嘔伴随吐涎沫和頭痛等症狀。

或曰嘔而胸滿。則豈非盡專於吐乎。故曰。位之在上焉者也。觀乎他用四逆湯。或曰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。或曰大下利而厥冷。或曰下利厥逆而惡寒。或曰下利腹脹滿。身體疼痛。或曰下利清穀。內寒外熱。脈微欲絕。則豈非盡專於利乎。故曰。位之在下焉者也。

二綱者。結於胸中。或嘔而手足寒。厥冷。其目凡四焉。論曰。少陰病。飲食入口則吐。心中溫溫欲吐。復不能吐。始得之。手足寒。脈弦遲者。此胸中實。不可下也。當吐之。(按此蓋瓜蒂散之所之也)曰病人手足厥冷。脈乍緊。心中滿而煩。飢不能食者。病在胸中。當須吐之。

白話文:

或者說,如果嘔吐並伴有胸部滿脹感,這是否全部是通過嘔吐來治療的呢?因此我們可以說,它主要針對的是上部症狀。

其他使用四逆湯的情況包括:下痢清穀,表現為腸道寒冷、外在發熱,出汗後出現肢體冰冷;或是嚴重下痢伴隨肢體冰冷;又或者是下痢時出現肢體冰冷和畏寒;還有可能是下痢伴有腹部脹滿、全身疼痛;或者下痢伴隨著腸道排泄物呈清穀狀,表現為內部寒冷、外在發熱,脈搏微弱且接近消失。

這是否全部是通過排便來治療的呢?因此我們可以說,它主要針對的是下部症狀。

這兩大原則,都在胸腔內結合。如果嘔吐並伴有手腳寒冷、肢體冰冷的現象,這是第四種情況。論述如下:少陰病,當飲食進入胃部時即被吐出,胃部感覺溫暖,但有想吐的慾望,卻無法吐出。起初患病時,手腳會感到寒冷,脈搏緩慢,這表示胸腔中有實邪,不適合進行排便治療,應該使用吐瀉法(如瓜蒂散)來治療。

另一種情況是,如果患者的手腳出現冰冷的現象,脈搏突然變得緊繃,心中感到滿意和煩躁,但卻沒有飢餓感,這表明疾病在胸腔中,應當使用吐瀉法來治療。

宜瓜蒂散。此其於證也。大類於吳茱萸湯之所之。然彼則專於嘔吐。此則邪實於胸。是之為其別也。曰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。不可吐也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(按始曰脈弦遲或乍緊。而此不言者。此蓋微細或弱者也。)曰嘔而脈弱。小便複利。身有微熱。見厥者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
此其於證也。亦大類於吳茱萸湯之所之。然彼則專於嘔吐。此則精奪於內。是之為其別也。一則胸。一則內。亦惟上下之位爾。三綱者。下利而厥逆。其目凡六焉。論曰。少陰病。下利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曰下利厥逆而惡寒者。

白話文:

應該服用瓜蒂散。這症狀和吳茱萸湯類似,但吳茱萸湯專治嘔吐,而瓜蒂散針對的是邪氣積聚在胸部,這是兩者的區別。如果胸膈部位有寒飲導致乾嘔,則不可催吐,應該溫暖身體,服用四逆湯。(一開始提到脈弦遲或突然緊縮,這裡沒有說明,可能是因為脈象微弱或較輕微。)如果嘔吐伴隨脈搏微弱、小便頻繁、身體略有發熱、出現厥逆,則難以治療,需要用四逆湯。

這個症狀也和吳茱萸湯類似,但吳茱萸湯專治嘔吐,而瓜蒂散針對的是精氣被奪走,這是兩者的區別。一個是胸部,一個是內部,只是上下位置不同而已。三綱症包括下利、厥逆,總共有六種表現。醫書記載,少陰病患者,出現下利、脈搏微弱的,用白通湯治療。如果下利不止,出現厥逆、無脈、乾嘔煩躁的,則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如果下利、厥逆,並且伴隨惡寒,則也需要服用白通湯。

曰大下利而厥冷者。皆四逆湯主之。曰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者。曰少陰病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。身反不惡寒。其人或面赤色。或腹痛。或乾嘔。或咽痛。或利止脈不出者。皆通脈四逆湯主之。曰少陰病。下利脈微澀。嘔而汗出。必數更衣。

反少者。當溫其上灸之。(按此雖不曰厥乎。觀於其曰脈微澀曰溫其上。則必當有厥證耳。溫字蓋指四逆湯也。以其灸足。故曰其上耳。)四綱者。不關吐利。或利後厥冷。其目凡十有二焉。論曰。若重發汗。復加燒針者。曰病發熱頭痛。脈反沉。若不差。身體疼痛。當救其里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腹瀉嚴重伴隨手腳冰冷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如果腹瀉排泄清谷,內寒外熱,出汗並且昏厥,是少陰病。這種情況下,腹瀉排泄清谷,內寒外熱,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幾乎消失,身體反而不畏寒,病人可能臉色發紅,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喉疼痛,或腹瀉停止脈搏消失,都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如果少陰病腹瀉,脈搏微弱且澀,嘔吐並且出汗,頻繁換衣服,並且體質虛弱,應該溫暖其上半身並灸治。雖然文中沒有明確提到昏厥,但從脈搏微弱和溫暖上半身的描述來看,患者一定有昏厥的徵狀。溫字指的是四逆湯,灸治指的是灸足,所以文中說「溫其上」指的是灸足。四綱病症不包括嘔吐腹瀉,或者腹瀉後手腳冰冷,這類症狀一共包含十二種。書中說,如果反复發汗,又用燒針,患者會出現發熱頭痛,脈搏反而沉,若不見好轉,身體疼痛,就應該治療其內寒。

曰少陰病。脈沉者。急溫之。皆四逆湯主之。(按此三條。不曰厥者。蓋略之也。)曰傷寒脈微而厥。至七八日膚冷。其人躁無暫安時者。此為藏厥。非為蛔厥也。曰病者手足厥冷。言我不結胸。小腹滿。按之痛者。此冷結在膀胱也。曰傷寒六七日。脈微。手足厥冷煩躁者。

灸厥陰。曰傷寒五六日。不結胸。腹濡脈虛。復厥者。不可下。此為亡血。曰傷寒脈促。手足厥逆者。可灸之。曰下利後脈絕。手足厥冷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(按以上六條。蓋皆四逆湯之所之也。)曰發汗若下之。病仍不解。煩躁者。茯苓四逆湯主之。(按此不曰厥者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,脈沉的,要急著溫熱治療,都用四逆湯。傷寒脈微而厥,到了七八日皮膚冰冷,病人躁動不安,這是藏厥,不是蛔厥。病人手足厥冷,說自己沒有結胸,小腹脹滿,按壓疼痛,這是寒氣結在膀胱。傷寒六七日,脈微,手足厥冷煩躁,灸厥陰穴。傷寒五六日,沒有結胸,腹部濡潤脈虛,又厥逆,不能用下法,這是失血。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,可以灸治。下利之後脈絕,手足厥冷,昏迷時脈回,手足溫暖就活,脈不回就死。發汗或下法,病症仍然沒有解除,煩躁不安,用茯苓四逆湯。

蓋略之也。)曰吐已下斷。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不解。脈微欲絕者。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曰傷寒六七日。大下後。脈沉而遲。手足厥逆。下部脈不至。咽喉不利。唾膿血。泄利不止者。為難治。麻黃升麻湯主之。(按此方似大可疑。本草麻黃條下。引此證作麻黃。亦未可必也。

)五綱者。因蛔蟲而厥。其目一焉。論曰。蛔厥者。其人當吐蛔。令病者靜。而復時煩。此為藏寒。蛔上入膈故煩。須臾復止。得食而嘔。又煩者。蛔聞食臭出。其人當自吐蛔。蛔厥者。烏梅丸主之。凡此五綱二十有五目者。皆專於寒。而其最重焉者也。六綱者。手足寒。厥寒。

白話文:

大略來說,情況如下:如果病人已經嘔吐而且腹瀉停止,之後出汗而手腳冰冷,四肢緊繃不緩解,脈象微弱近乎無力的,可以使用[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]來治療。又說,得了風寒病六七天後,由於重度瀉下,脈象變得沉緩,手腳冰冷,下肢脈搏微弱難尋,咽喉不適,唾液帶有膿血,腹瀉不止的情況很難治療,可以考慮使用[麻黃升麻湯]來處理。(註:這個方劑的適用性頗受懷疑。根據《本草》中對[麻黃]的記載,雖引用此病症,但是否合適並無定論。)

在談到因蛔蟲引起的病症中,有一種情況稱為「蛔厥」。書中解釋,患蛔厥的人可能會嘔吐出蛔蟲。病人本來看似平靜,但隨後又時常感到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臟腑寒涼,蛔蟲向上竄入膈膜部位而引起煩躁。這種煩躁感會間歇性地出現,一會兒又消失。當病人進食後又會嘔吐,若再出現煩躁,則可能是蛔蟲聞到食物氣味而活動所致,這時病人可能會自己吐出蛔蟲。對於蛔厥的治療,可以使用[烏梅丸]。以上所提的五大類共二十五種症狀,都是針對寒性病狀,而其中最嚴重的就是這些了。至於第六大類的症狀,特徵是手腳冰冷、厥逆等。

厥。其目凡四焉。論曰。得之便厥。咽中干。煩躁吐逆者。作甘草乾薑湯與之。曰傷寒厥。而心下悸者。宜先治水。當服茯苓甘草湯。卻治其厥。(按此不載治厥之方。厥果微冷。則於法宜與當歸四逆湯已。)曰少陰病。身體痛。手足寒。骨節痛。脈沉者。附子湯主之。曰手足厥寒。

脈細欲絕者。當歸四逆湯主之。此一綱四目者。亦皆專於寒而其稍輕焉者也。七綱者。熱深而厥深。其目凡二焉。(按此蓋不大便。腹鞕滿而痛。口乾舌燥或渴者也。)論曰。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。必發熱。前熱者。後必厥。厥深者熱亦深。厥應下之。(按此蓋承氣湯之所之也。

白話文:

厥,這種症狀大體上有四種情況。論述中說到,如果患者突然昏倒,伴隨咽喉乾燥、煩躁不安、嘔吐等症狀,應該給予甘草乾薑湯治療。假設是傷寒引發的厥逆,並且伴有心下悸動的情況,應該首先調理水液代謝失常,使用茯苓甘草湯,之後再針對厥逆進行治療。(這裡雖未直接提供治療厥逆的方劑,但根據原則,如果出現輕微肢體冰冷的現象,適宜使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。)

另外提到,在少陰病中,如果患者感到全身疼痛、手腳冰涼、骨頭和關節也有痛感,且脈象沉緩,這種情況下,主要用附子湯來治療。而對於手腳冰冷、脈搏細弱接近無力的患者,則適用當歸四逆湯作為主方。以上是一個大類別下的四種具體表現,這些都主要聚焦在寒性病機,且病情較輕的情況。

再來,有七種情況下,若熱毒深重則厥逆也會更為嚴重,這裡提到了兩種表現。(這通常涉及到便秘、腹部堅硬脹滿且疼痛、口乾舌燥或口渴等症狀。)論述中指出,患傷寒後,若在一至四天內出現厥逆,那麼隨後必定會有發熱的現象。先前有發熱的,後續可能就會出現厥逆,而且厥逆越嚴重,相對的體內熱毒也越深。對於厥逆嚴重且伴隨內熱深藏的患者,應該考慮使用瀉下法來治療。(這裡所指的,通常是承氣湯類的方劑適用範圍。)

)曰傷寒脈滑而厥者。里有熱也。白虎湯主之。此一綱二目者。皆專於熱。而其最重焉者也。八綱者。熱微而厥微。其目凡二焉。論曰。少陰病。四逆。(按此雖曰四逆。未必厥逆者也。)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曰傷寒熱少厥微。

指頭寒。默默不欲食。煩躁數日。小便利。色白者。此熱除也。欲得食。其病為愈。若厥而嘔。胸脅煩滿者。其後必便血。(按此蓋小柴胡湯之所之也。)此一綱二目者。亦皆專於熱。而其稍輕焉者也。此之為八綱三十有三目也。厥之為證。惟在於二陰焉。肇於少陰。而極於厥陰。

白話文:

傷寒脈滑而厥,代表体内有热,用白虎汤治疗。这一类症状,都是偏于热症,而且是最严重的。八纲中,热症轻微而厥逆也轻微,共有两类。少阴病,四逆(虽然称为四逆,但并不一定都是厥逆),病人可能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腹痛、或泄泻下坠,用四逆散治疗。伤寒热症轻微,厥逆也轻微,表现为手指发凉,默默不欲饮食,烦躁数日,小便量少,颜色发白,说明热症正在消除。如果想吃东西,病就会好转。若出现厥逆、呕吐、胸胁烦满,之后可能会便血(这应该是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)。这一类症状,也是偏于热症,只是比较轻微。这就是八纲三十三种症状,厥逆的症状,只出现在少阴和厥阴这两个阴经,起源于少阴,最终发展到厥阴。

太陰則不與也。而有寒有熱。有上下之位。有輕重之等。雖均之為厥乎。各有其分別。而處方之所以隨以差之者。悉具於八綱三十有三目。豈可不審辨矣哉。厥之極於厥陰也。率以發熱逾之。以為生之候也。而發熱又有其可畏者。凡三焉。躁不得臥。此其一也。厥不止。此其二也。

汗出不止。此其三也。此之為死之候也。亦復不可不審辨矣。

白話文:

太陰之症,不可輕視。患者可能出現寒熱交替,上下部位不均,輕重程度各異。雖然都稱為厥,但其病因病機卻各有差異。因此,處方用藥也應隨之有所區別。這些差別,都詳盡地記載於八綱三十三目之中,如何審慎辨證,不可不察。

厥症發展到極致,則稱為厥陰。患者往往出現發熱加劇,看似生機旺盛,實則隱藏著危險。發熱過程中,有以下三種徵兆預示著死亡:

  1. 躁動不安,無法安臥。
  2. 厥症持續不退。
  3. 汗出不止。

這三種情況出現,就代表著生命垂危,同樣不可不加以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