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惟忠

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燥屎宿食八道

燥屎宿食之為匹也。其候之之目。凡八道焉。而其治法則一也。熱之入於胃。即是燥屎宿食之所成也。熱之入於胃。其熱但熾而未成物。此之謂白虎。既已成物而有形。此之謂承氣也。論曰。陽明病。讝語有潮熱。反不能食者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此其一也。曰不大便五六日。

繞臍痛。煩躁發作有時者。此有燥屎。故使不大便也。此其二也。曰小便不利。大便乍難乍易。時有微熱。喘冒不能臥者。有燥屎也。此其三也。曰傷寒五六日。脈沉而喘滿。汗出讝語者。以有燥屎在胃中也。此其四也。曰大下後。六七日不大便。煩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此有燥屎也。

所以然者。本有宿食故也。此其五也。曰下利讝語者。有燥屎也。此其六也。曰下利脈滑而數者。有宿食也。此其七也。曰下利不欲食者。以有宿食故也。此其八也。皆宜大小承氣湯。燥屎宿食之為匹也。雖分為八。而其治法則一也。治法之雖一。而八者不可不分焉。燥屎本是因宿食之為熱所焦而成焉者也。

蓋素有宿食。而熱入於胃。則為其勢所扇激。而津液必走乎外涸乎內。宿食遂焦。此燥屎之所以成也。而其所以為匹也。而其所以一治法也。若夫熱之獨恣其勢於內。則亦能足焦胃也。誰謂屎之益燥。獨能不焦胃乎。二者不或食養之繼。終將繫於命期。是故屎之燥。不可不下也。

熱之勢。不可不挫也。承氣以下之。白虎以挫之。是之為治法也。屎之成燥也。熱之恣勢也。唯在其緩急。而本非有二途。則其於治法。亦當一之而已。此何以二之耶。夫屎之物而有形。熱之邪而無形。不可得而一也。有形之故。下而去之於外也。無形之故。挫以御之於內也。

此其所以二之也。熱之雖二乎。其未得物之初。孰與其得物之熾耶。譬猶火之連就其燥焉。當其未得物之初也。溉之以水。則鮮其不滅矣。此即白虎湯之挫之也。及其得物之熾也。溉之未足以滅。不若急徹去夫燥之物。不使其連就也。此即承氣湯之下之也。或溉以水。或徹去物。

至其救火則一也。乃挫之。乃下之。及其除熱則一也。惟仲景氏之術為然。仲景氏之於術。獨具於其候之目與其治法。則其可據以行於今者。亦惟此而已。故燥屎宿食之為匹也。於其候之目與其治法。豈可不審焉矣哉。豈可不審焉矣哉。

2. 瘀血二道

瘀血之成於熱也。其綱凡二道焉。而吐衄及打撲墜損不與也。熱或入血室。或結膀胱。則能腐其血。血之腐也。由於瘀熱。故命血以瘀也。而或血室。或膀胱。處方之隨其候而異。此其綱之所以為二道也。乃其入血室也。其候之之目。凡四焉。曰經水適來。胸脅下滿如結胸狀。

讝語。一也。曰經水適斷。如瘧狀。往來寒熱。發作有時。二也。曰晝日明瞭。暮則讝語。如見鬼狀。三也。曰下血讝語。四也。是皆小柴胡湯之證也。其結膀胱也。其候之之目。凡八焉。曰其人如狂。少腹急結。血自下。一也。曰其人發狂。少腹鞕滿。小便自利。二也。曰其人善忘。

屎雖鞕。大便反易。其色必黑。三也。曰消穀善飢。不大便。四也。曰一身手足盡熱。便血。五也。曰唇萎舌青。口燥但欲漱水。而不欲咽。胸滿無寒熱。腹不滿而言我滿。六也。曰如熱狀煩滿。口乾燥而渴。反無熱。七也。曰下利數十日不止。暮即發熱。少腹裡急。腹滿手掌煩熱。

唇口乾燥。八也。是即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之證也。大抵此二湯之於別。在其新久之與其輕重也。血自下與畜血。急結與鞕滿。此為新久輕重之別也。口燥但欲漱水。而不欲咽。此大類乎承氣湯之證。惟無寒熱。腹不滿。為其別也。雖或渴乎。反無熱。此頗異乎白虎湯之證。

雖或發熱乎。少腹裡急。亦為其別也。若其入血室與結膀胱。此二者之於別。一則上在於胸脅。一則下在於少腹。經水適來與血自下。經水適斷。與久為畜血。是之為其別也。瘀血之於候也。其綱凡二道。而其入血室之目四。其結膀胱之目八。而其於別也若此。不可不審焉。

又如經水不利及過多等。則不在此之數也。

3. 下利六道

下利之為證。雖區以眾多。而其所統。亦惟在寒之與熱。寒之與熱。二者之所以為下利者。寒始受之於里者。而其為吐利腹痛。固其所也。惟熱雖始受之於表乎。遂內及於胃。則亦能為嘔為下利。勢之使然也。頗似寒而異。何以見其異乎。此則惟熱是主之為異。寒則不主乎熱矣。

雖下利之相似。而寒熱之果異。豈可混乎。寒熱也者。陰陽之謂也。此二者之於綱。歧以為六焉。有合病之自下利者。有並病之自下利者。或本不可下而反下之。利遂不止。猶在於陽位也。或未可下而數下之。利不止。遂之於陰位也。或因裡熱也。或因裡寒也。此之為六綱也。

而其目則四十有二焉。是乃隨其轉機而制之者也。不可不辨矣。合病之自下利者凡三焉。論曰。太陽與陽明合病者。必自下利。葛根湯主之。曰太陽與少陽合病。自下利者。黃芩湯主之。曰陽明少陽合病。必下利。其脈滑而數者。有宿食也。大承氣湯主之。此三者。皆合病之自下利者也。

並病之自下利者凡五焉。論曰。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鞕。嘔吐而下利者。大柴胡湯主之。曰太陽病。過經十餘日。心下溫溫欲吐。胸中痛。大便反溏。腹微滿。鬱郁微煩。先此時自極吐下者。與調胃承氣湯。曰若自下利。脈反和者。此為內實也。宜調胃承氣湯。曰陽明病。

發潮熱。大便溏。小便自可。胸脅滿不去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曰傷寒汗出解之後。心下痞鞕。乾噫食臭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下利者。生薑瀉心湯主之。此五者。皆並病之自下利者也。本不可下而反下之。利遂不止。猶在於陽位者。凡二焉。論曰。太陽病。桂枝證。醫反下之。

利遂不止。脈促者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。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。曰傷寒中風。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痞鞕而滿。干吐心煩不得安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此二者。皆本不可下而反下之。利遂不止。猶在於陽位者也。未可下而數下之。利不止。遂之於陰位者。

凡五焉。論曰太陽病。外證未除而數下之。遂協熱而利。利下不止。心下痞鞕。表裡不解者。桂枝人參湯主之。曰傷寒服湯藥。下利不止。心中痞鞕。服瀉心湯已。復以他藥下之。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。利益甚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曰傷寒醫下之。續得下利。清穀不止。

身疼痛者。急當救里。曰脈浮而遲。表熱裡寒。下利清穀者。皆宜四逆湯。曰假令已下之。脈數不解。而下不止。協熱而便膿血者。桃花湯主之。此五者。皆未可下而數下之。利不止。遂之於陰位者也。因裡熱者凡十焉。論曰。少陰病。自利清水。色純青。心下必痛。口乾燥者。

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曰少陰病。下利六七日。咳而嘔渴。心煩不得眠者。豬苓湯主之。曰少陰病四逆。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曰熱利下重者。白頭翁湯主之。曰下利讝語者。有燥屎也。小承氣湯主之。曰下利脈平。按之心下鞕者。

急下之。曰下利脈遲而滑者。內實也。利未欲止。當下之。曰下利脈反滑。當有所去。下之乃愈。曰下利差後。至其年月日復發者。以病不盡故也。當下之。曰下利不欲食者。以有宿食也。當下之。皆宜大承氣湯。此十者。皆因裡熱者也。因裡寒者。凡十有七焉。論曰。自利不渴者。

屬太陰。以其藏有寒故也。當溫之。宜服四逆輩。曰欲吐不吐。心煩。但欲寐。五六日自利而渴者。屬少陰也。曰少陰病。二三日不已。至四五日。腹痛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疼痛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有水氣。真武湯主之。曰少陰病。二三日至四五日。腹痛小便不利。下利不止。

便膿血者。桃花湯主之。曰少陰病。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。豬膚湯主之。曰少陰病。下利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曰大汗。若大下利而厥冷者。曰大汗出。熱不去。內拘急。四肢疼。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。曰吐利汗出。發熱惡寒。

四肢拘急。手足厥冷者。曰既吐且利。小便複利。而大汗出。下利清穀。內寒外熱。脈微欲絕者。曰下利腹脹滿。身體疼痛者。皆四逆湯主之。曰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者。曰少陰病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。身反不惡寒。其人或面赤色。或腹痛。

或乾嘔。或咽痛。或利止脈不出者。皆通脈四逆湯主之。曰惡寒脈微而複利。利止亡血也。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曰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曰傷寒。本自寒下。醫復吐下之。寒格更逆吐下。若食入口即吐者。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。曰霍亂頭痛發熱。

身疼痛。熱多欲飲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。理中丸主之。此十有七者。皆因裡寒者也。是之為四十有二目也。下利之為證。雖區以眾多。而統之於陰陽。歧以綱之與目。隨其轉機而制之也若此。豈可不辨矣哉。且燥屎之必讝語也。須辨於鄭聲。宿食之必滑數也。須辨於微澀。

熱利之與協熱利。大不同也。里有熱而下利。欲飲水者。謂之熱利也。本里有寒。協合外熱以下利者。謂之協熱利也。熱利則脈數有力。協熱利則脈微弱。此為其辨也。凡是皆寒熱之易混也。亦不可不辨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