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之研究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腹滿二道
腹滿亦有陰陽矣。其凡二道焉。而治法則十有九也。陽之主熱也。陰之主寒也。熱之與寒。皆為腹滿焉。而太陽少陽之在於肌表與胸脅也。則不及於此矣。惟發汗吐下之後。或為腹滿者。既是非其本位也。至於陽明。乃為腹滿者。以其熱之實於胃也。腹滿本是太陰之所分。而非陽明之所分也。
陽明之薄於太陰。而其熱之熾。遂延於其鄰。以為腹滿者也。此其於腹滿。是之為陽位矣。太陰之為腹滿者。以其寒之客於腹。此為其正位也。少陰厥陰之為腹滿者。此二者亦不遠於太陰。而其寒之凝。升達於其上者也。此其於腹滿。是之為陰位矣。陰陽之別。在於寒之與熱。
白話文:
腹滿亦有陰陽矣
腹滿的情況也分陰陽,總共可以分為兩類,而治療方法則有十九種。
陽主熱,陰主寒,熱和寒都可能導致腹滿。太陽和少陽經位於肌表和胸脅,並不會直接導致腹滿。只有在發汗吐下之後,才有可能出現腹滿,這並不是它們的本位病症。
陽明經則會導致腹滿,因為陽明經的熱氣實於胃部。腹滿的本源是太陰經,而不是陽明經。
陽明經的熱氣較弱於太陰經,但由於熱氣熾盛,蔓延到鄰近的太陰經,因此也會導致腹滿。這就是陽位導致的腹滿。
太陰經導致腹滿,是因為寒氣入侵腹部,這就是太陰經的本位病症。
少陰和厥陰經導致腹滿,這兩種經脈與太陰經相近,只是寒氣凝結,上達至胸部,這就是陰位導致的腹滿。
總之,腹滿的陰陽之別,在於寒氣與熱氣的不同。
寒熱之分。在於胃實之與自利。腹診之差。在於鞕之與濡。脈候之辨。在於浮之與沉。此為其概矣。腹滿之雖太陰之所分乎。析為寒熱二者焉。熱之極於胃實也。雖滿之在於腹乎。下之而瘳。故其於方劑。以承氣湯為之主也。寒之極於自利也。雖滿之在於腹乎。溫之而痊。故其於方劑。
以四逆湯為之主也。即其在於陽位者之於治法。凡八焉。論曰。陽明病。脈遲。雖汗出。不惡寒者。其身必重。短氣。腹滿而喘。有潮熱者。此外欲解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。此大便已鞕也。大承氣湯主之。曰若腹大滿不通者。可與小承氣湯。微和胃氣。勿令大泄下。
白話文:
區分病症的寒熱性質,關鍵在於辨別是胃實熱還是由於自發性腹瀉。腹部症狀的差異,在於腹部是堅硬還是柔軟。脈象的辨識,則重在分辨脈搏的浮動與深沉。這些大致概括了診斷的要點。
當腹部脹滿時,雖然這通常是屬於太陰病的範疇,但我們進一步將其細分為寒性和熱性兩種情況。熱性脹滿達到極點時,常伴隨著胃部實熱,即便腹部脹滿,通過瀉下治療能見效。因此,此類病症常用「承氣湯」作為主要方劑。相反,寒性脹滿達到極點時,特徵是自發性腹瀉,腹部雖脹滿,但通過溫補療法可以痊癒,此時「四逆湯」是主要的處方選擇。
針對病位在於陽明經的治療方法總共有八種。理論上說,如果陽明病的脈象遲緩,即使出汗也不畏寒,病人會感到身體沉重、氣短、腹部脹滿且喘息,並且有間歇性發熱,這表示體表症狀即將減輕,可以考慮治療體內病邪。如果手腳不斷出汗,則表明大便已經乾硬,這種情況下應使用「大承氣湯」進行治療。
另外,如果腹部嚴重脹滿但又不便秘,可以給予「小承氣湯」,用以稍微調和胃氣,注意不要造成劇烈腹瀉。
曰發汗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急下之。曰大下後。六七日不大便。煩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此有燥屎也。曰腹滿不減。減不足言。當下之。皆宜大承氣湯。曰傷寒七八日。身黃如橘子色。小便不利。腹微滿者。茵陳蒿湯主之。曰太陽病。重發汗。而復下之。不大便五六日。舌上燥而渴。
日晡所小有潮熱。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。不可近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曰傷寒吐後。腹脹滿者。與調胃承氣湯。此皆其在於陽位者之治法也。其在於陽位。而證之相交者之於治法。凡四焉。論曰。陽明中風。口苦咽乾。腹滿微喘。發熱惡寒。脈浮而緊。曰陽明病。脈浮而緊。
白話文:
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改善,肚子脹痛,就要趕快瀉下。如果瀉下後六七天沒有排便,感到煩躁、肚子脹痛,可能是腸道積燥屎。如果肚子脹痛沒有減輕,或者減輕程度不足以說明問題,也要瀉下。以上情況都適合服用大承氣湯。如果傷寒病發七、八天,全身皮膚泛黃,像橘子顏色一樣,小便不順暢,肚子微微脹滿,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。如果太陽病發作,反复發汗又瀉下,六五天沒有排便,舌頭乾燥口渴,下午的時候稍微有發熱,從心窩到小腹脹滿疼痛,不能靠近,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如果傷寒病發作後嘔吐,肚子脹滿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以上這些都是治療陽位病症的方法。陽位病症,症狀互相交雜時,治療方法一共四種。陽明經中風,口苦咽乾,肚子脹滿微微喘不過氣,發熱怕冷,脈搏浮緊,這是陽明病的表現,脈搏浮緊。
咽燥口苦。腹滿而喘。發熱汗出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身重。若渴欲飲水。口乾舌燥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若脈浮發熱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豬苓湯主之。曰三陽合病。腹滿身重。難以轉側。口不仁而面垢。讝語遺尿。若自汗出者。白虎湯主之。曰陽明中風。脈眩浮大而短氣。
腹部滿。脅下及心痛。又按之氣不通。鼻乾不得汗。嗜臥。一身及面目悉黃。小便難。有潮熱。時噦。耳前後腫。刺之小差。外不解。病過十日。脈續浮者。與小柴胡湯。此皆其在於陽位。而證之相交者之治法也。其在於陽位。而不及胃實者之於治法。凡二焉。論曰。發汗後。
白話文:
咽喉乾燥,嘴巴苦澀,肚子脹滿還喘不過氣,發熱出汗但不怕冷,反而怕熱,身體沉重,想喝水,口乾舌燥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如果脈搏浮,發熱,想喝水,小便不暢,可以用豬苓湯治療。這叫做三陽合病,肚子脹滿,身體沉重,難以翻身,嘴巴麻木,臉色灰暗,說話含糊不清,尿失禁,如果自汗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這叫做陽明中風,脈搏浮大而短氣。
腹部脹滿,脅肋下和心臟疼痛,按壓時氣不通暢,鼻乾不流汗,嗜睡,全身和臉色都發黃,小便困難,有時發熱,經常乾嘔,耳朵前後腫脹,針灸後稍微好轉,但外在症狀沒有解除,病程超過十天,脈搏浮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這些都是屬於陽位病症,但症狀互相交織的治療方法。還有屬於陽位病症,但沒有胃實證的治療方法,一共兩種。論述說,發汗之後,……
腹脹滿者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曰傷寒下後。心煩。腹滿。臥起不安者。梔子厚朴湯主之。此皆其在於陽位。而不及胃實者之治法也。其在於陽位。而似於陰位者之於治法也。論曰。太陽病。過經十餘日。心下溫溫欲吐。而胸中痛。大便反溏。腹微滿。鬱郁微煩。
先此時。自極吐下者。與調胃承氣湯是也。其自陽位而遂之於陰位者。及其不大便者之於治法也。論曰。本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因而腹滿時痛者。屬太陰。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大實痛者。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是也。其在於陰位者之於治法也。論曰。下利腹脹滿。身體疼痛者。先溫其里。
白話文:
腹部感到胀满不适的状况,可以使用[厚朴]、[生薑]、[甘草]以及[半夏人參湯]作为主要治疗方剂。如果患者在遭受寒邪侵袭后,出现心情烦躁、腹部胀满且躺卧起身均感不适,这时则宜采用[梔子厚朴湯]进行治疗。以上治疗方法都是针对病邪停留于身体的上部(陽位),尚未影响到胃部实体的情况,或者是病邪虽在陽位但表现类似陰位病症的处理方法。
古籍中提到,患有太陽病超过十多天,病人感到胸口温热想吐,同时伴有胸部疼痛,大便反而稀薄,腹部略微胀满,情绪抑郁并有轻微烦躁。
在此之前,若病人曾极度呕吐或下泻,适宜给予[調胃承氣湯]治疗。而对于那些病邪从陽位逐渐转移到陰位,或是出现便秘情况的治疗原则是:
太陽病患者,若未经适当判断而被错误地下药,导致腹部随之胀满并时有疼痛,这通常属于太陰病范畴,此时应以[桂枝加芍藥湯]为主治疗;若腹部胀满疼痛严重,可考虑使用[桂枝加大黃湯]。这些都是针对于病邪已经深入陰位的治疗策略。
另外,古籍记载,如果病人腹泻伴随腹部胀满,且全身疼痛,治疗上首先应当温补其內脏(里),稳定体内环境。
宜四逆湯是也。其在於陰位。而不大便者之於治法也。論曰。少陰病。六七日。腹脹不大便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是也。腹滿之有陰陽。而其治法之分為十有九者若此。不可不審焉。且桂枝加大黃湯之於大實痛也。大承氣湯之於不大便也。亦不可無辨矣。彼則本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
遂及於此而已。故不曰太陰病。而曰屬。而其於證。非若口乾舌燥之比也。於是乎知其大實痛之非燥屎也。所以行大黃芍藥也。此則其六七日之前。蓋真武湯或附子湯之證。遂及於此而已。故直曰少陰病。而其於證。必口乾舌燥者也。於是乎知其不大便之果燥屎也。所以行之大黃芒硝也。
之二者之於辨。亦不可不審焉。
白話文:
適宜使用四逆湯的情況便是如此。當病位處於陰性位置,並且出現便秘不通時,治療方法如下:根據經典論述,少陰病若持續六七日,伴隨腹部脹滿且無法排便,就應當迅速採用瀉下的方法,這裡建議使用大承氣湯。腹部脹滿可分為陰性和陽性兩種情況,其治療方法多達十餘種,這點務必仔細辨明。此外,桂枝加大黃湯適用於嚴重的腹痛伴有實質性症狀,而大承氣湯則針對便秘不通的情況,兩者之間的應用需要做出區分。後者(指使用大承氣湯的情況)往往是因為原本為太陽病,但醫師誤用了瀉下療法,導致病情轉變至此。因此,這裡不稱之為太陰病,而是說病情屬於某種特殊狀況。而這種情況的表現,並不像口乾舌燥那樣簡單明確。由此可見,所指的大實痛並非由於燥屎積結所致,因此治療時會使用大黃配芍藥。而在此之前六七日的階段,可能原本是真武湯或是附子湯的適應證,隨著病情演變至此。因此,直接稱之為少陰病。在這種情況下,其特徵必定包含口乾舌燥,從而確認便秘的確是由燥屎引起,因此在治療上會使用大黃配合芒硝。
2. 腹痛二道
腹痛之有陰陽也。亦惟以熱以寒。其凡二道焉。而治法則十有二也。乃其寒與熱之為腹痛也。亦與其為腹滿。無以大異矣。腹痛腹滿。本是太陰之所分。而其定位也。雖然。熱之或及於此也。寒之或逼於此也。不得不滿。亦不得不痛。此二者之所以有陰陽也。乃其在於陽位。
而不實於胃者之於治法。凡三焉。論曰。傷寒陽脈澀。陰脈弦。腹中急痛者。法當先與小建中湯。不差者。與小柴胡湯。曰傷寒胸中有熱。胃中有邪氣。腹中痛。欲嘔吐者。黃連湯主之是也。其在於陽位。而實於胃者之於治法。凡三焉。論曰。病人不大便五六日。繞臍痛。煩躁發作有時者。
白話文:
腹痛分陰陽,也就是熱和寒,共有兩種情況,治療方法則有十二種。寒熱導致的腹痛,跟腹滿的道理一樣。腹痛腹滿都屬於太陰的範疇,雖然位置不同,但熱氣入侵或寒氣逼迫,就難免會感到脹滿和疼痛。這就是腹痛分陰陽的原因。
對於陽位、胃氣虛弱的腹痛,治療方法有三种。經書說,傷寒陽脈澀、陰脈弦,腹中急痛,應先服用小建中湯,若無效則服用小柴胡湯。又說傷寒胸中有熱、胃中有邪氣,腹中疼痛,欲嘔吐,則以黃連湯治療。
而對於陽位、胃氣充實的腹痛,治療方法也有三种。經書說,病人便秘五六天,繞臍疼痛,煩躁發作不定時,…
此有燥屎。故使不大便也。曰發汗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急下之。曰大下後。六七日不大便。煩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此有燥屎也。皆宜大承氣湯是也。其自陽位。而之於陰位者之於治法。凡二焉。論曰。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因而腹滿時痛者。屬太陰。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大實痛者。
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是也。其在於陰位者之於治法。凡四焉。論曰。少陰病。二三日不已。至四五日。腹痛。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疼痛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有水氣。真武湯主之。曰少陰病。二三日至四五日。腹痛小便不利。下利不止。便膿血者。桃花湯主之。曰少陰病四逆。其人或咳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出現大便乾燥、排便不暢,並且伴隨發汗後症狀未解、腹脹疼痛,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患者在瀉下後六七天仍然大便不暢,伴隨煩躁不安、腹脹疼痛,也屬於燥屎證,同樣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對於陽證轉為陰證的治療方法,主要有兩種:如果患者出現太陽病證候,醫生誤用下法治療,導致腹脹疼痛,屬於太陰病證,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如果患者腹脹疼痛十分嚴重,則應該使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
對於陰證的治療方法,主要有四種:如果患者出現少陰病證候,持續二三日未見好轉,到四五天時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,並且伴有腹瀉,屬於水氣證,應該使用真武湯治療。如果患者少陰病證候持續二三日到四五天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,並且腹瀉不止,伴有膿血便,應該使用桃花湯治療。如果患者出現少陰病四逆證,伴有咳嗽,…
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曰少陰病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。身反不惡寒。或腹痛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是也。腹痛之有陰陽。而其治法之分為十有二者若此。亦不可不審焉。又如寒疝及蛔蟲等之於腹痛。雖不在於此數乎。
要皆屬於寒者也。是以其於方劑。必用附子烏頭乾薑蜀椒之類。可以見已。
白話文:
有些人會心悸,有些人小便不順暢,有些人肚子痛,有些人拉肚子又沉重,這時可以用四逆散來治療。這屬於少陰病,患者會拉肚子,排出的是清澈的食物殘渣,內寒外熱,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,快要消失,身體卻不畏寒,或者肚子痛,這時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腹痛有陰陽之分,治療方法也有十二種,不能不仔細分辨。另外,像寒疝和蛔蟲引起的腹痛,雖然不屬於這十二種,但也都屬於寒症。因此,治療這些疾病時,藥方一定會用到附子、烏頭、乾薑、蜀椒等溫熱藥物,由此可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