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生指迷方》~
1. 卷二
2. 寒證
論曰:若其人灑淅惡寒,但欲厚衣近光,隱隱頭重時痛,鼻窒塞,濁涕如膿,咳嗽,動輒汗出或無汗,甚則戰慄,此由寒中於外,或由飲冷傷肺胃,內外合邪,留而不去,謂之感寒。寒從外至者,兩手寸口脈俱緊,或但見於右寸。寒從內起者,其脈遲小。無汗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小汗者,溫肺湯主之。
小青龍湯
五味子,細辛(去苗),乾薑,半夏(湯洗七遍),甘草(炙,各一兩)
上為散。每服五錢,水二大盞,姜三片,棗一個,擘破,同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。
溫肺湯(方缺)
若陰寒積冷,心腹大痛,嘔逆噁心,手足厥冷,心胸不快,腰背疼痛,良薑湯主之。
良薑湯
高良薑(一兩,銼碎,炒),官桂(一兩,去皮),當歸(去蘆,一兩,銼炒),白茯苓(一兩),附子(半兩,炮)
上為散。每服二大錢,水一盞半,入生薑五片,煎至七分,去滓,空心服。
若但寒頭重,動眩暈,肌肉痛,牽急不得轉側,漐漐汗出,惡寒,小便難,大便反快,短氣,足寒,或時咽痛,微熱,此由寒濕客搏經脈,不得發泄,其脈遲緩而小弦,附子湯主之,除濕湯亦主之。
附子湯
附子(一個,炮,去皮臍),白朮(一兩,炒),茯苓,白芍(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
上為散。每服二大錢,水一盞半,入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去滓,空心服。
除濕湯(方缺)
白話文:
寒證
如果病人覺得渾身發冷,只想穿厚衣服靠近火光取暖,隱隱覺得頭沉脹痛,鼻子不通氣,流出像膿一樣的濁涕,咳嗽,稍微活動就出汗或不出汗,嚴重時還會渾身發抖,這是因為外感寒邪,或者因為喝冷飲傷了肺胃,內外邪氣互相影響,停留在體內不去,稱為感受寒邪。寒邪從外侵入的,兩手寸口脈都緊,或者只見於右手寸脈。寒邪從內部引起的,脈象則遲緩細小。不出汗的,用小青龍湯治療;稍微出汗的,用溫肺湯治療。
小青龍湯:
五味子、細辛(去根莖)、乾薑、半夏(用清水洗七遍)、炙甘草,各一兩。
以上藥物研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大杯水,加三片生薑、一個破開的紅棗一起煎煮,煎至八分,濾去藥渣,溫服。
溫肺湯:(藥方缺失)
如果陰寒積聚,導致腹部劇烈疼痛,嘔吐噁心,手腳冰冷,胸悶氣短,腰背疼痛,則用良薑湯治療。
良薑湯:
高良薑(一兩,切碎,炒)、官桂(一兩,去皮)、當歸(去粗莖,一兩,切碎炒)、白茯苓(一兩)、炮附子(半兩)。
以上藥物研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杯半水,加五片生薑,煎至七分,濾去藥渣,空腹服用。
如果只是頭痛頭沉,感覺頭暈目眩,肌肉疼痛,身體僵硬不能翻身,微微出汗,發冷,小便困難,大便反而通暢,呼吸短促,腳冷,有時咽喉疼痛,略微發熱,這是因為寒濕之邪侵犯經脈,不能發散,脈象遲緩細小而略帶弦細,用附子湯或除濕湯治療。
附子湯:
炮附子(一個,炮製後去皮臍)、炒白朮(一兩)、茯苓、白芍藥(各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。
以上藥物研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杯半水,加三片生薑,煎至七分,濾去藥渣,空腹服用。
除濕湯:(藥方缺失)
3. 熱證
論曰:陰不足則陽偏,陽偏則發熱。若熱從背起,自手足漸漸周身,口舌乾燥,欲飲水而不能,此由陰氣虧少,少水不能制盛火。諸陽起於四末,循行於背,陰不能斂陽,陽氣獨行,所以發熱,或晝發而夜寧,或夜發而至旦即消。其脈虛疾而小,芍藥黃耆湯主之。
芍藥黃耆湯
芍藥(三錢),黃耆,甘草(炙),青蒿(陰乾,各一兩)
上為散。每服五錢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若熱從腹起,上循胸腋,繞頸額,初微而漸至大熱,發無時,遇飢則劇,中脘不利,善食而瘦,其色蒼黃,肌肉不澤,口唇乾燥,由脾氣素弱,曾因他病,誤服熱藥,入於脾,脾熱則消穀引飲,善消肌肉,其脈濡弱而疾,參橘丸主之。若嗽者,用加減法,及灸脾腧百壯。
參橘丸
橘皮(三兩,洗),麥門冬(去心),人參(去蘆,各一兩)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食前米飲下三十丸。若嗽,加五味子一兩。
若熱從腹中或從背起,漸漸蒸熱,日間劇,夜漸退,或寐而汗出,小便或赤或白而濁,甚則頻數尿精,夜夢鬼交,日漸羸瘦,由思慮太過,心氣耗弱,陽氣流散,精神不藏,陰無所使,治屬虛勞,大建中湯主之。
大建中湯
芍藥(六兩),黃耆,遠志(去心),當歸(洗),澤瀉(各三兩),龍骨,人參,甘草(炙,各二兩)
上為散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棗二個,擘破,姜五片,同煎至一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腹中急,加餳如棗大。
若自腰以上發熱,熱及則汗出,出已而涼,移時如故,復加昏暈,腹中膨脝,其氣上攻,時時咳嗽,嗽引脅下牽痛,睡則驚悸,其脈弦急疾,由外寒客搏,內冷相合,寒則氣收,而水液聚內化成飲。醫以熱藥攻寒,寒閉於內,熱增於上,陽氣不下行,故散越於上,發而為熱,散而為汗。汗多亡陽,心氣內虛,故令驚惕。治屬飲家,以旋覆花丸主之。
旋覆花丸
旋覆花,桂心,枳實(麩炒),人參(各五分),乾薑,芍藥,白朮(各六分),茯苓,狼毒烏頭(炮,去皮),礬石(火煅,一伏時,各八分),甘遂(三分,炒),細辛(去苗),大黃(濕紙裹煨),黃芩,葶藶(炒),芫花(炒),橘皮(洗),吳茱萸(炒),厚朴(去皮,薑汁炙,各四兩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米飲下三丸,未效,加至七丸。小兒黃米大二丸。
若熱起骨間煩疼,手足時冷,早起體涼,日晚即熱,背膂牽急,或骨節起凸,足脛酸弱,由陰不足,而陽陷陰中,熱留骨髓,髓得熱則稀,髓稀則骨中空虛,陰虛水少脂枯,故蒸起,其脈沉細而疾。治屬骨蒸,補髓丸主之。
補髓丸
生乾地黃(曬乾,三兩),乾漆(半兩,碎,炒令煙盡)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飲下三十丸,空心臨臥服。
若自胸以上至頭髮熱,口鼻氣色時如煙燻,目澀咽燥,唾如凝脂,時咳,毛竦,大便不利,小便赤,由肺不調,邪熱熏上焦,其脈疾大,先服桔梗湯。熱不退者,五味子湯主之。
桔梗湯
桔梗(一兩),人參,麥門冬(去心),甘草(炙,各半兩),小麥(一合)
上㕮咀。水三升,煎至一升,去滓,分三服。
五味子湯《指南方》治發熱甚不退。
柴胡(去苗,洗,四兩),半夏(湯洗七遍,一兩一分),黃芩,五味子,赤茯苓(分兩原缺)
上為散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姜五片,棗二個,擘破,同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若但熱不歇,日晡尤甚,口中勃勃氣出,耳無所聞,晝多昏睡,睡即浪言,喜冷,小便赤澀,大便不通,由三陽氣盛,蘊於經絡,內屬腑臟,或因他病而致疾,其脈短疾而數,柴胡芒硝湯主之。
柴胡芒硝湯
柴胡(四兩,洗,去苗),黃芩,甘草(炙),赤茯苓(各一兩半),半夏(湯洗七遍,一兩一分)
上為散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生薑五片,棗二個,擘破,同煎至一盞,去滓,入芒硝一錢,攪和溫服,以大便利為度。
若身大熱,背微惡寒,心中煩悶,時時欲嘔,渴不能飲,頭昏重痛,惡見日光,遇涼稍清,起居如故,由飲食失時,胃中無穀氣,熱蓄於胃中,中脘熱,則三陽不下降,而上聚於腦。又胃主陽明經,為惡熱,其脈虛大而數,久則細小,謂之中暑。初即服好茶一杯立愈,不即治之,留而在胃,別緻他病,生薑竹茹湯主之。
生薑竹茹湯
竹茹(雞子大),人參(半兩),葛根(半兩),生薑(一錢,切)
上為散。水三盞,煎二盞,去滓,分二服,不拘時。
若間日發熱,發必數欠,頭痛拘倦,由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厥逆上衝,中氣實而不外泄,其氣內臟於心,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脫肉,其脈弦大而數,謂之癉瘧,柴胡栝蔞湯主之。
柴胡栝蔞湯
柴胡(去苗,洗,八錢),芍藥,人參(各二錢),半夏(湯洗七遍,二錢半),甘草(炙,二錢),栝蔞(二錢)
上㕮咀。水二升,生薑十片,棗二個,擘破,同煎至一升,分三服,去滓服。大熱者,去芍藥、栝蔞,用黃芩三錢,即名小柴胡湯。
若身熱汗出,煩滿不為汗解,由太陽之經先受風邪,與熱相搏,腎氣厥則煩滿,謂之風厥,澤瀉湯主之。
澤瀉湯
澤瀉(半兩),白朮,防風(各二兩),石膏(研),赤茯苓(各一兩)
上為散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若四肢發熱,逢風如炙如火,由陰不勝陽,陽盛則熱,起於四肢,少水不能滅盛火,而陽獨治於外,以菟絲子丸主之。
菟絲子丸
菟絲子(先於臼內杵百下,篩去雜物末),五味子(各一兩),生乾地黃(一兩)
上為末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飲下三十粒,食前服。
若發熱,耳暴聾,頰腫脅痛,胻不可以運,由少陽之氣厥,而熱留其經,宜小柴胡湯。若口乾溺赤,腹滿心痛,由熱留於手少陰之經,其氣厥也,赤茯苓湯主之。
赤茯苓湯
赤茯苓(四兩),甘草(生,一兩),木香(半兩)
上為散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白話文:
[熱證]
理論上說,陰氣不足會導致陽氣過剩,陽氣過剩就會發燒。如果熱從背部開始,逐漸蔓延到手腳全身,口舌感到非常乾燥,想喝水卻無法緩解,這是由於陰氣過少,身體內的水分無法控制過旺的火氣。陽氣起源自四肢末端,沿著背部循環,當陰氣無法約束住陽氣,陽氣獨行,就會產生發燒的情況,可能白天發燒晚上就平靜,也可能晚上發燒到天亮才消失。脈象會呈現虛弱快速且細小,可用芍藥黃耆湯來治療。
芍藥黃耆湯的成分有芍藥(三錢)、黃耆、甘草(炒過)、青蒿(陰乾,各一兩)。將這些材料混合成粉,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大杯水煎煮至一杯量,去除渣滓,飯後溫熱服用。
如果熱從腹部開始,向上蔓延到胸腔腋下,繞過頸部額頭,開始時輕微,逐漸變得非常熱,隨時都可能發作,遇到飢餓時更嚴重,中脘部位(腹部中間)不舒適,雖然胃口好但身體瘦弱,皮膚呈蒼黃色,肌肉失去光澤,口脣乾燥,這是因為脾氣素來較弱,可能因其他疾病誤服了熱性藥物,導致脾臟過熱,脾熱會消耗食物和水分,並消耗肌肉,脈象會呈現柔軟弱小且快速,可以使用參橘丸來治療。如果伴有咳嗽,需調整用藥,並進行脾腧穴的艾灸治療。
參橘丸的成分有橘皮(三兩,清洗)、麥門冬(去掉心部)、人參(去掉蘆莖,各一兩)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的蜂蜜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飯前用米湯送服三十粒。如果伴有咳嗽,需添加五味子一兩。
如果熱從腹部或背部開始,逐漸升溫,白天情況更嚴重,夜晚逐漸退熱,或者在睡覺時出汗,小便顏色可能偏紅或白色混濁,甚至頻繁尿液精液,夜晚做春夢,身體逐漸消瘦,這是因為思慮過度,心氣消耗,陽氣流失,精神無法集中,陰氣無法支撐,屬於虛勞症狀,可使用大建中湯來治療。
大建中湯的成分有芍藥(六兩)、黃耆、遠志(去掉心部)、當歸(清洗)、澤瀉(各三兩)、龍骨、人參、甘草(炒過,各二兩)。將這些材料混合成粉,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杯水,加入兩個棗子,破開後,五片薑,一同煎煮至一杯量,去除渣滓,飯後溫熱服用。如果腹部緊繃,可以加入棗大小的餳糖。
如果腰部以上部位發熱,熱感出現時會出汗,汗出後會感到涼爽,但過一陣子又恢復原狀,並伴隨頭昏眼花,腹部膨脹,氣息上沖,時常咳嗽,咳嗽引起脅下疼痛,睡眠時會驚醒,脈象呈現弦急快速,這是因為外部寒冷和內部寒冷相結合,寒冷會使氣收縮,水液聚集在內部轉化成飲水。醫生使用熱性藥物來對抗寒冷,但寒冷被封閉在內部,熱氣在上方增加,陽氣無法下行,因此向上散發,導致發燒和出汗。過多的汗水會流失陽氣,心氣內部虛弱,因此會感到驚恐。這種情況屬於飲水家的問題,可以使用旋覆花丸來治療。
旋覆花丸的成分有旋覆花、桂心、枳實(麩炒)、人參(各五分)、乾薑、芍藥、白朮(各六分)、茯苓、狼毒烏頭(炮製,去皮)、礬石(火煅,一伏時,各八分)、甘遂(三分,炒)、細辛(去掉苗部)、大黃(濕紙包裹煨製)、黃芩、葶藶(炒)、芫花(炒)、橘皮(清洗)、吳茱萸(炒)、厚朴(去掉皮,薑汁炙製,各四兩)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細粉,加入煉製的蜂蜜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用米湯送服三粒,如果效果不佳,可增加到七粒。兒童服用黃米大小的兩粒。
如果熱感從骨頭間開始,感到煩躁疼痛,手腳時冷時熱,早晨體溫正常,到了傍晚就發熱,背部感到緊繃,骨節可能突出,小腿感到酸弱,這是因為陰氣不足,陽氣滲入陰氣中,熱氣停留在骨髓中,骨髓受到熱氣影響會變稀,骨髓變稀會導致骨骼中空虛,陰虛水少,脂質乾枯,因此會產生蒸熱感,脈象呈現沉細且快速。這種情況屬於骨蒸,可以使用補髓丸來治療。
補髓丸的成分有生乾地黃(曬乾,三兩)、乾漆(半兩,破碎,炒至煙盡)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的蜂蜜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飲水送服三十粒,空腹或睡前服用。
如果胸部以上到頭部發熱,口鼻氣息時常像煙霧般,眼睛感到乾澀,咽喉乾燥,唾液像凝固的油脂,時常咳嗽,毛髮豎立,大便不暢,小便顏色偏紅,這是因為肺部功能失調,邪熱燻蒸上焦,脈象呈現快速且粗大,可以先服用桔梗湯。如果熱感持續不退,可以使用五味子湯來治療。
桔梗湯的成分有桔梗(一兩)、人參、麥門冬(去掉心部)、甘草(炒過,各半兩)、小麥(一合)。將這些材料切碎。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,去除渣滓,分成三次服用。
五味子湯(根據指南方的治療方法)用於治療嚴重的發熱,即使熱感不退。柴胡(去苗,清洗,四兩)、半夏(湯洗七遍,一兩一分)、黃芩、五味子、赤茯苓(分兩原缺)。將這些材料混合成粉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杯水,加入五片薑,兩個棗子,破開後,一同煎煮至一杯量,去除渣滓溫熱服用。
如果持續發熱不停,下午時分尤其嚴重,口中呼出熱氣,聽力下降,白天時常昏睡,睡覺時會胡言亂語,喜歡冷涼,小便顏色偏紅,排便困難,這是因為三陽氣過盛,積聚在經絡中,影響到腑臟,可能是其他疾病導致的,脈象呈現短促快速且頻繁,可以使用柴胡芒硝湯來治療。
柴胡芒硝湯的成分有柴胡(四兩,清洗,去苗)、黃芩、甘草(炒過)、赤茯苓(各一兩半)、半夏(湯洗七遍,一兩一分)。將這些材料混合成粉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杯水,加入五片生薑,兩個棗子,破開後,一同煎煮至一杯量,去除渣滓,加入一錢芒硝,攪拌均勻溫熱服用,直到大便順利為止。
如果身體非常熱,背部微微畏寒,心中感到煩悶,時常想嘔吐,口渴但無法飲水,頭部昏沉疼痛,害怕看到日光,日常生活照常,這是因為飲食時間不規律,胃中缺乏食物氣,熱氣積聚在胃中,中脘部位熱氣過盛,導致三陽無法下降,而在腦部聚集。此外,胃部是陽明經的主管,容易感到熱,脈象呈現虛弱粗大且頻繁,長時間後可能會變得細小,這被稱為中暑。剛開始可以喝一杯好茶,馬上就會康復,如果不立即治療,熱氣留在胃中,可能會導致其他疾病,可以使用生薑竹茹湯來治療。
生薑竹茹湯的成分有竹茹(雞蛋大小)、人參(半兩)、葛根(半兩)、生薑(一錢,切成片)。將這些材料混合成粉。用三杯水煎煮至兩杯量,去除渣滓,分兩次服用,不限時間。
如果每隔一天就發熱,發作時會多次打哈欠,頭痛疲倦,這是因為肺部本來就有熱氣,氣體在身體中過盛,逆向衝擊,中氣實而不向外釋放,氣體在心臟內部聚集,在肌肉間外部停留,讓人體重下降,肌肉消耗,脈象呈現弦緊且頻繁,這被稱為癉瘧,可以使用柴胡栝蔞湯來治療。
柴胡栝蔞湯的成分有柴胡(去苗,清洗,八錢)、芍藥、人參(各二錢)、半夏(湯洗七遍,二錢半)、甘草(炒過,二錢)、栝蔞(二錢)。將這些材料切碎。用兩升水,加入十片生薑,兩個棗子,破開後,一同煎煮至一升,分成三次服用,去除渣滓服用。如果非常熱,可以去掉芍藥和栝蔞,使用三錢黃芩,這就是小柴胡湯。
如果身體熱,出汗,煩躁,但汗水無法解決問題,這是因為太陽經絡首先受到風邪侵襲,與熱氣相互作用,腎氣逆轉導致煩躁,這被稱為風厥,可以使用澤瀉湯來治療。
澤瀉湯的成分有澤瀉(半兩)、白朮、防風(各二兩)、石膏(研磨)、赤茯苓(各一兩)。將這些材料混合成粉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量,去除渣滓溫熱服用。
如果四肢發熱,遇到風就像被火烤一樣,這是因為陰氣無法剋制陽氣,陽氣過盛導致熱感,從四肢開始,少量的水無法滅掉旺盛的火氣,而陽氣在外部獨自掌控,可以使用菟絲子丸來治療。
菟絲子丸的成分有菟絲子(先在臼中搗碎一百次,篩去雜物,磨成粉末)、五味子(各一兩)、生乾地黃(一兩)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的蜂蜜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飲水送服三十粒,飯前服用。
如果發熱,耳朵突然聽不到聲音,面頰腫脹,脅部疼痛,小腿無法活動,這是因為少陽之氣逆轉,熱氣停留在該經絡中,適合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口乾,小便顏色偏紅,腹部飽脹,心臟疼痛,這是因為熱氣停留在手少陰經絡中,氣體逆轉,可以用赤茯苓湯來治療。
赤茯苓湯的成分有赤茯苓(四兩)、甘草(生,一兩)、木香(半兩)。將這些材料混合成粉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量,去除渣滓溫熱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