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貺

《全生指迷方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小便

附大便

論曰:小腸為受盛之腑,傳導水液,若始覺小便微澀赤黃,漸漸不通,小腹膨脝,由心經蘊熱,傳於小腸,小腸熱,則滲於脬中,脬闢而系轉,診心脈大而牢,用蒻葉散,或石葦湯主之。

蒻葉散

裹茶蒻葉(一兩,燒灰),滑石(半兩,研)

上為細末,沸湯浸服。或小便暴不通,點好茶一杯,入生油三兩,點飲之。

石葦湯

石葦(去毛,銼),車前子(銼,車前葉亦可,等分)

上濃煮汁飲之。若腹脹,溺溲不得,好臥屈膝,陰縮腫,此厥陰之厥,加赤茯苓、黃芩,分兩如前。

若卒暴小便不通,臍腹膨急,氣上衝心,悶絕欲死,由忍尿勞役,或從驚恐,氣無所伸,乘並膀胱,氣衝脬系不正。診其脈,右手急大,蔥白湯

蔥白湯

橘皮(洗,三兩,切),葵子(一兩),蔥白(三莖,切)

上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

固脬丸

茴香(炒,一兩),桑螵蛸(炒,半兩),菟絲子(揀淨,酒浸一宿,乘潤搗爛,焙乾,二兩),戎鹽(炒一分),附子(炮,去皮臍,半兩)

上為細末,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飲下三十粒,空心服。

若小便純血,血下則凝,亦無痛處,惙惙短氣,由陽氣不固,陰無所守,五液注下。其脈散澀欲絕而身冷者死,蓯蓉丸主之。

蓯蓉丸,史載之《指南方》:治虛勞溺血,加桑螵蛸半兩,炙焦,酒糊為丸,鹽湯下。

菟絲子(揀淨,酒浸一宿,乘潤搗爛,再焙),肉蓯蓉(洗,切,焙),鹿茸(去毛,截片,酥炙),乾地黃(等分)

上為細末,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飲下三十粒,空心服。

若大腸為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如大便不通者,津液燥也。慎無以烈藥,宜紫蘇丸主之。

紫蘇丸

紫蘇子(去皮,研),橘皮(洗,各二兩),知母(一兩)

上為末,用生薑汁調成稀膏,於重湯上煮,不住手攪,候可,丸如梧桐子大。蜜湯下三十粒。

白話文:

小便

小腸負責接收和輸送水分。如果開始覺得小便略微澀滯、顏色赤黃,然後逐漸排尿不通,小腹脹滿,這是因為心經積熱,傳到小腸,小腸積熱,就會滲透到膀胱,導致膀胱閉塞、經絡阻塞。診脈時,會發現心脈有力而大,可以用蒻葉散或石葦湯治療。

蒻葉散:將燒成灰的茶蒻葉一兩、研磨好的滑石粉半兩混合成細末,用沸水沖服。如果小便突然不通,也可以用一杯好的茶葉泡水,加入生油三兩服用。

石葦湯:將去除毛髮並切碎的石葦和切碎的車前子(或車前葉,兩者用量相等)一起熬煮濃汁服用。如果腹脹,無法排尿,喜歡臥床屈膝,陰部收縮腫脹,這是厥陰經的厥證,需要加入赤茯苓和黃芩,用量與前相同。

如果突然小便不通,肚臍和腹部脹痛,氣往上衝到心口,感到昏厥想死,這是因為憋尿、過度勞累,或受到驚嚇,導致氣機無法舒展,阻塞膀胱,氣衝擊膀胱經絡不正。診脈時,會發現右手脈急促有力,可以使用蔥白湯。

蔥白湯:將洗淨切碎的橘皮三兩、葵子一兩、切碎的蔥白三莖,加水五升,煮至二升,分三次服用。

固脬丸:將炒過的茴香一兩、炒過的桑螵蛸半兩、清洗乾淨並用酒浸泡一夜後搗爛再焙乾的菟絲子二兩、炒過的白鹽一分、炮製後去除皮和臍的附子半兩,混合研磨成細末,煮成糊狀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一次服用三十粒,空腹服用。

如果小便全是血,血排出後會凝固,也沒有疼痛感,而且感覺虛弱、呼吸短促,這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失守,導致體內五種津液下泄。如果脈象散亂、澀滯,將近斷絕,身體冰冷,那就會死亡,可以用蓯蓉丸治療。

蓯蓉丸(記載於《指南方》):治療虛勞導致尿血,加入炒焦的桑螵蛸半兩,用酒和麵糊做成丸藥,用鹽水送服。 藥材包括:清洗乾淨並用酒浸泡一夜後搗爛再焙乾的菟絲子、清洗切片後焙乾的肉蓯蓉、去除毛髮後切片並用酥油炙烤的鹿茸、乾地黃(以上藥材用量相等)。混合研磨成細末,煮成糊狀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一次服用三十粒,空腹服用。

如果大腸作為輸送的器官,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。如果大便不通,是因為津液乾燥。不要使用烈性藥物,宜用紫蘇丸治療。

紫蘇丸:將去皮研磨的紫蘇子、洗淨的橘皮(兩者各二兩)、知母一兩混合研磨成粉末,用生薑汁調成稀膏,在熱水中煮,不停攪拌,直到成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用蜂蜜水送服三十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