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生指迷方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婦人科
四物加桂湯,治忽然寒熱。
川芎,當歸(洗,焙),芍藥,地黃(焙),桂心(等分)
上為散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史載之《指南方》內無川芎。
葶藶丸,治先因小便不利,後身面浮腫,致經血不行,此水乘於血,名曰水分。
甜葶藶(炒),續隨子(去皮,研,各半兩),干筍(一兩)
上為細末,熟棗肉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煎扁竹湯下七粒。如大便利者,減葶藶、續隨子各一分,加白朮半兩,食後服。
牡丹丸,治經候時行時止,或淋漓不斷,腹中時痛,其脈沉澀,由寒熱邪氣客於胞中,留而為血滯,當有所去乃愈。
大黃(蒸),附子(炮,去皮臍),茯苓,牡蒙,牡丹皮,桔梗(各二兩),芎藭,人參,厚朴(去皮,薑汁塗,炙),當歸(焙,各半兩),甜葶藶(炒,各二兩),椒(去目,炒出汗,半兩),虻蟲(去頭足翅,五十個),吳茱萸(炒),柴胡(去苗),乾薑,桂(去心,各半兩),細辛(去苗,兩半)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酒下十粒,未知,加至二十粒,食後服。
小薊湯,治經候過多,遂至崩漏,色鮮明如水下,得溫則煩,至於昏悶,其脈數疾微小為順,大者逆,由陰虛陽搏,為熱所乘,傷於衝任,血得熱則流散,衝任不能收也。
小薊莖葉(洗、切、研,服汁,一盞),生地黃汁(一盞),白朮(半兩,細銼)
上以水一盞同煎。取一半,去滓,分二服。
人參白朮散,治婦人經候不來,身如病而無病,脈滑大而六位俱勻,謂之陰搏陽,有子也。精神如故,惡聞食臭,但嗜一物,或大吐,時吐清水,此名惡阻,毋作他病治之。
白朮(一兩),人參(半兩),丁香,甘草(炙,各一分)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秦艽散,治胎動不安。
秦艽,阿膠(炒),艾葉(等分)
上為散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糯米百粒,同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白朮散,治妊娠面目腫,如水狀。
橘皮(洗),大腹皮,茯苓,生薑(各半兩),白朮(一兩)
上為末。飲調方寸匕,,食前服。
兔血散,治難產最要,臨產服之。
臘兔血
上用蒸餅,切片子,蘸血陰乾為末。煎乳香湯,調服二錢。
半夏散,治胎死腹中,其母面赤舌青者是。
半夏(湯洗七遍,薄切片,薑汁浸三日,炒乾)
上為末。溫酒調下一錢。不能酒,用湯。亦治橫生逆產。
桃仁湯,治惡露頓絕或漸少,腰重痛,下注兩股,刺痛如錐刀刺,此留血於經絡,不即通之,大有痛處必作癰腫。
蘇木,地黃,桃仁(去皮尖,炒,各半兩),虻蟲(去頭足翅,炒),水蛭(炒,各三十枚)
上為散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惡露行即住服。
五香湯,治同前。
木香,丁香,沉香,乳香,麝香,升麻,獨活,連翹,桑寄生,木通(各二兩),大黃(一兩)
上為散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沒藥丸,治惡露方行,忽然斷絕,驟作寒熱,臍腹大痛,胸中如以針刺,此大有蓄血留於經絡。
當歸(焙,一兩),桂心,芍藥(各半兩),沒藥(一分),桃仁(去皮尖,炒,一分),虻蟲(去頭足翅,炒),水蛭(炒,各三十枚)
上為細末,醋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醋湯下三丸。
皂角散,治乳婦吹奶,由哺兒時,鼻氣衝乳中,忽然腫硬痛急,手揉,服皂角散、栝蔞散及敷藥。不即治之,結癰膿,能殺人。
皂角(燒,細研),蛤粉(研,等分)
上研細,熱酒調一匙或半錢,急以手揉之,取軟為度。
瓜子湯,治腸頭如以針刺,連穀道。又因痔痛,小便如淋狀,時寒時熱,此由產時用力,氣並腸間。亦由陰虛,邪熱乘客留聚腸間,熱結恐成腸癰。
袁當時《大方》云:崔左丞屢用有效。
薏苡仁(炒,四兩),桃仁(去皮尖),牡丹皮(各三兩),瓜子(一兩)
上為末。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皇清嘉慶十有三年歲在著雍執徐陽月照文張海鵬較梓
白話文:
婦人科
四物加桂湯,治療突然發冷發熱的狀況。
藥材包含:川芎、當歸(洗淨後烘乾)、芍藥、地黃(烘乾)、桂心(等分量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史書記載的《指南方》中沒有川芎這味藥。
葶藶丸,治療先因小便不順暢,後來全身浮腫,導致月經不來的狀況,這是因為水液侵入血液,稱為「水分」。
藥材包含:甜葶藶(炒過)、續隨子(去皮研磨,各半兩)、乾筍(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煮熟的棗肉和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用扁竹湯送服七顆。如果大便順暢,就減少葶藶、續隨子各一份,增加白朮半兩,飯後服用。
牡丹丸,治療月經時來時停,或滴滴答答不止,腹部時常疼痛,脈象沉澀,這是因為寒熱邪氣侵入子宮,停留在裡面形成血瘀,應當將瘀血排除才能痊癒。
藥材包含:大黃(蒸過)、附子(炮製後去皮臍)、茯苓、牡蒙、牡丹皮、桔梗(各二兩)、川芎、人參、厚朴(去皮,用薑汁塗抹後炙烤)、當歸(烘乾,各半兩)、甜葶藶(炒過,二兩)、花椒(去籽炒至出汗,半兩)、虻蟲(去除頭足翅膀,五十個)、吳茱萸(炒過)、柴胡(去苗)、乾薑、桂(去心,各半兩)、細辛(去苗,兩半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和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用酒送服十顆,如果沒有效果,增加到二十顆,飯後服用。
小薊湯,治療月經量過多,甚至崩漏不止,血色鮮紅如水流,遇熱則煩躁,甚至昏迷,脈象細數而弱為順,脈象大則為逆,這是因為陰虛導致陽氣浮動,被熱邪侵襲,損傷了衝脈和任脈,血液遇熱則流散,衝脈和任脈無法收攝。
藥材包含:小薊的莖葉(洗淨、切碎、研磨取汁,一碗)、生地黃汁(一碗)、白朮(半兩,切成細塊)。
將以上藥材加水一碗一同煎煮,取一半藥液,去除藥渣,分兩次服用。
人參白朮散,治療婦女月經不來,身體像有病卻又不是病,脈象滑大且六部脈象均勻,稱為「陰搏陽」,表示懷孕了。精神如常,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,只想吃某一樣東西,或者經常嘔吐,有時吐清水,這稱為「惡阻」,不要當作其他疾病治療。
藥材包含:白朮(一兩)、人參(半兩)、丁香、甘草(炙烤過,各一分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,加生薑三片一同煎煮至剩七分,去除藥渣,飯前溫服。
秦艽散,治療胎動不安。
藥材包含:秦艽、阿膠(炒過)、艾葉(等分量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兩碗,加糯米一百粒一同煎煮至剩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
白朮散,治療懷孕期間面部和眼瞼腫脹,像水腫一樣。
藥材包含:橘皮(洗淨)、大腹皮、茯苓、生薑(各半兩)、白朮(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用飲品調和服用一小匙,飯前服用。
兔血散,治療難產最為重要,臨產時服用。
藥材包含:臘兔血。
用蒸好的餅切成薄片,蘸上兔血陰乾後磨成末。用乳香湯調服二錢。
半夏散,治療胎死腹中,母親面色發紅,舌頭發青的情況。
藥材包含:半夏(用湯洗七次,切成薄片,用薑汁浸泡三天,炒乾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用溫酒調服一錢。不能喝酒的,用湯代替。也治療橫位生產或胎位不正的情況。
桃仁湯,治療產後惡露突然停止或逐漸減少,腰部沉重疼痛,向下放射至兩腿,刺痛如錐子或刀刺,這是因為瘀血留在經絡,不及時疏通,有痛處必定會形成癰腫。
藥材包含:蘇木、地黃、桃仁(去皮尖炒過,各半兩)、虻蟲(去頭足翅炒過)、水蛭(炒過,各三十枚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,惡露排出後即可停止服用。
五香湯,治療與桃仁湯相同的情況。
藥材包含:木香、丁香、沉香、乳香、麝香、升麻、獨活、連翹、桑寄生、木通(各二兩)、大黃(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一碗,去除藥渣,飯後溫服。
沒藥丸,治療產後惡露剛排出,突然停止,隨即發冷發熱,肚臍腹部劇痛,胸口像被針刺一樣,這是因為大量瘀血積留在經絡中。
藥材包含:當歸(烘乾,一兩)、桂心、芍藥(各半兩)、沒藥(一分)、桃仁(去皮尖炒過,一分)、虻蟲(去頭足翅炒過)、水蛭(炒過,各三十枚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醋調製成糊狀和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用醋湯送服三丸。
皂角散,治療哺乳期婦女因乳汁阻塞導致乳房腫脹疼痛,這是因為餵奶時,鼻子的氣息衝入乳房中,導致乳房突然腫硬疼痛,用手揉搓,服用皂角散、栝蔞散並敷藥。不及時治療,會結成癰腫化膿,甚至會危及生命。
藥材包含:皂角(燒過後磨成細末)、蛤粉(研磨,等分量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熱酒調和一匙或半錢,立刻用手揉搓,以揉軟為度。
瓜子湯,治療腸道如針刺般疼痛,連帶肛門也疼痛。又因為痔瘡疼痛,小便像淋病一樣,時冷時熱,這是因為生產時用力過度,氣機停留在腸道。也是因為陰虛,邪熱侵入停留在腸道,熱邪積聚可能會形成腸癰。
袁當時《大方》記載:崔左丞屢次使用此方有效。
藥材包含:薏苡仁(炒過,四兩)、桃仁(去皮尖)、牡丹皮(各三兩)、瓜子(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
皇清嘉慶十三年,歲次戊辰年,陽月由張海鵬校訂刊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