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貺

《全生指迷方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嘔吐

論曰:嘔吐者,由清濁不分,中焦氣痞。若心下牢大如杯,或時寒時熱,朝食則暮吐,暮食則朝吐,關脈弦緊,弦則為虛,緊則為寒,虛寒相搏,此名為格,與關格同也,是謂反胃,青金丹、樸附丸主之。

青金丹

硫黃,水銀,木香(末)

上將硫黃水銀二味同研,令不見水銀星子為度,合木香再研,用生薑汁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米飲下三粒,食後服。

樸附丸

厚朴(去皮,銼作小塊子),附子(炮,去皮臍,銼作小塊子,各一兩),生薑(八兩,去皮取汁)

上將二味,以薑汁同煮,盡汁為度,焙乾為末,酒煮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米飲下三粒,食前服。

若心中溫溫常欲嘔,聞食吐酸,由宿寒在胃,不能運水穀,中腕成痰,其關弦,脈小而短,白朮丸、大半夏湯主之。

白朮丸

白朮(三兩),半夏(湯洗七遍,二兩),橘皮(洗),乾薑(各三兩),丁香(一兩)

上為細末,薑汁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薑湯下三十丸,食前服。史氏《指南方》無橘皮。

大半夏湯

半夏(一升),人參(一兩),白蜜
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半盞,加白蜜少許,食前服。

若心上汪洋嘈煩,頭目時痛,胸中不利,或嘔膽汁,大便或利或秘,喜渴,此中脘伏痰,旋覆丸主之。

旋覆花丸(見前熱證門。)

若心下虛滿,不入飲食,時時欲嘔,嘔無所出,惙惙短氣,由他病瘥後,復為寒邪傷氣,氣寒則不能食,胃無穀氣以養,其脈微弱,大藿香散主之。

大藿香散

藿香葉,人參,茯苓,桔梗,木香,桂(取心),白朮(各半兩),半夏(湯洗七遍,為末,半兩,薑汁和成餅子,陰乾),枇杷葉(十片,刷去毛)

上為末。每服三大錢,水一盞,炒薑絲一分,與藥同煎至七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劉孟容《瑣碎錄》名藿香湯。

若心下煩,不喜熱物,得熱即嘔,喜渴,由胃受邪熱,胃熱則氣濁,陰陽渾亂,其脈虛數,或細而疾,竹茹湯主之。

竹茹湯

竹茹,橘皮,甘草,半夏,赤茯苓,麥冬,人參,枇杷葉

上加薑棗煎,胃寒去竹茹麥冬,加丁香,實火去人參。

若心下悶亂,嘔吐不止,臥起不安,手足躁擾,水漿不下,由冷熱不和,邪正相干,清濁不分,陰陽錯亂,喜冷者因熱,惡冷者因寒,名曰霍亂。其脈弦大者,寒也,大理中湯、半硫丸主之。其脈數疾者,熱也,小藿香散、青金散主之。

大理中湯(方缺。)

半硫丸

半夏(湯洗七遍,焙,為末),硫黃(研,等分)

上研細,生薑汁煮糊為丸。米飲下三十丸。

小藿香散

丁香,枇杷葉(去毛),乾葛,赤茯苓,藿香葉,甘草(各等分)
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同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
青金散(方缺。)

若卒然嘔吐,胸中痞悶,氣不下行,由飲食過傷,胸氣滯而不轉,胃中為濁,逆行則吐,其脈沉疾,金汁丸主之。

金汁丸(方缺。)

若痛而嘔者,此寒氣客於腸胃,腸胃得寒則聚沫,聚沫則痛,痛則氣逆,逆則津液反出而嘔,其脈緊細而滑,粳米湯主之。

粳米湯

附子(炮,去皮臍,切片子,半兩),半夏(湯浸七遍,切片子,二兩半),甘草(炙,銼碎,一兩),陳粳米(二兩半)

上拌和,分作十二服。每服用水三盞,姜十片,同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
若因嘔而噦者,吳茱萸丸主之。

吳茱萸丸

吳茱萸(炒,一兩),橘皮(洗,二兩),附子(炮,去皮臍,半兩)

上為細末,白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飲下二十粒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嘔吐

嘔吐的原因,是清濁不分,中焦氣機阻塞不通。如果心窩部脹滿堅硬,像個杯子那麼大,有時感覺冷有時感覺熱,早上吃東西晚上吐,晚上吃東西早上吐,關脈弦緊(脈弦則為虛,脈緊則為寒),虛寒互相搏結,這叫做「格」,與關格症狀相同,也就是所謂的反胃,可用青金丹、樸附丸治療。

青金丹的組成:硫黃、水銀、木香(研成末)。將硫黃和水銀一起研磨,直到看不到水銀顆粒為止,再加入木香繼續研磨,用生薑汁煮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米湯送服,每次三粒,飯後服用。

樸附丸的組成:厚朴(去皮,切成小塊)、附子(炮製,去皮臍,切成小塊,各一兩)、生薑(八兩,去皮取汁)。將厚朴和附子用生薑汁一起煮,直到薑汁完全被吸收為止,烘乾研磨成粉,用酒調和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米湯送服,每次三粒,飯前服用。

如果心中溫溫的總是想吐,聞到食物就吐酸水,這是由於宿寒停留在胃中,導致胃氣不能運化水穀,在胃中結成痰飲,關脈弦緊,脈象細小而短,可用白朮丸、大半夏湯治療。

白朮丸的組成:白朮(三兩)、半夏(用湯洗七遍,二兩)、橘皮(洗淨)、乾薑(各三兩)、丁香(一兩)。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薑汁煮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薑湯送服,每次三十粒,飯前服用。(史氏《指南方》中沒有橘皮這一味藥。)

大半夏湯的組成:半夏(一升)、人參(一兩)、白蜜。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盞,煎至半盞,加入少量白蜜,飯前服用。

如果心上感覺翻騰嘈雜,頭目時常疼痛,胸部感覺不適,或者嘔吐膽汁,大便時瀉時秘,口渴,這是中脘部位有痰飲,可用旋覆花丸治療。(旋覆花丸的方劑見前文熱證部分。)

如果心下感覺虛滿,吃不下東西,經常想吐,但吐不出什麼東西,身體虛弱氣短,這是由於其他疾病痊癒後,再次受寒邪侵襲,寒邪傷及胃氣,寒邪導致不能進食,胃中缺乏穀氣滋養,脈象微弱,可用大藿香散治療。

大藿香散的組成:藿香葉、人參、茯苓、桔梗、木香、桂枝(取桂心)、白朮(各半兩)、半夏(用湯洗七遍,研成末,半兩,用薑汁和成餅狀,陰乾)、枇杷葉(十片,刷去絨毛)。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三大錢,加水一盞,炒過的薑絲一分,與藥一起煎至七分,去渣,飯前溫服。(劉孟容《瑣碎錄》中稱為藿香湯。)

如果心下煩悶,不喜歡吃熱的食物,吃到熱的東西就嘔吐,口渴,這是由於胃受邪熱,胃熱則氣濁,陰陽失調,脈象虛數,或者細而數,可用竹茹湯治療。

竹茹湯的組成:竹茹、橘皮、甘草、半夏、赤茯苓、麥冬、人參、枇杷葉。加生薑、大棗一起煎服。如果胃寒則去掉竹茹、麥冬,加入丁香;如果實火則去掉人參。

如果心下悶亂,嘔吐不止,躺下或坐起都感到不舒服,手腳煩躁,喝水都困難,這是由於寒熱不調,邪正相爭,清濁不分,陰陽錯亂,喜冷是因熱邪,惡冷是因寒邪,叫做霍亂。脈象弦大者為寒證,用大理中湯、半硫丸治療;脈象數疾者為熱證,用小藿香散、青金散治療。(大理中湯、青金散方劑缺失。)

半硫丸的組成:半夏(用湯洗七遍,烘乾,研成末)、硫黃(研磨,等量)。將兩種藥物研磨成細粉,用生薑汁煮成糊狀,做成丸藥。米湯送服,每次三十粒。

小藿香散的組成:丁香、枇杷葉(去毛)、葛根、赤茯苓、藿香葉、甘草(各等量)。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盞,生薑三片,一起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如果突然嘔吐,胸中痞悶,氣機不能下行,這是由於飲食過度損傷,胸中氣機阻塞不通,胃中濁氣上逆而引起嘔吐,脈象沉而疾,可用金汁丸治療。(金汁丸方劑缺失。)

如果嘔吐伴有疼痛,這是寒邪侵入腸胃,腸胃受寒則聚積痰濁,痰濁積聚則疼痛,疼痛則氣機逆亂,氣機逆亂則津液逆流而嘔吐,脈象緊細而滑,可用粳米湯治療。

粳米湯的組成:附子(炮製,去皮臍,切成片,半兩)、半夏(用湯浸泡七遍,切成片,二兩半)、甘草(炙甘草,切碎,一兩)、陳粳米(二兩半)。將以上藥物混合,分成十二服。每次用水三盞,生薑十片,一起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如果因為嘔吐而引起呃逆,可用吳茱萸丸治療。

吳茱萸丸的組成:吳茱萸(炒,一兩)、橘皮(洗淨,二兩)、附子(炮製,去皮臍,半兩)。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白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飲水送服,每次二十粒,飯前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