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四 (12)
卷四 (12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三
乃十棗湯證也。劉棟以成結胸為一病,以心下硬下利不止,別為一病,以水漿不下,其人心煩,又別為一病。可謂用意太過,反失於鑿矣。
〔百六十〕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。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(玉函:復作反。)
方有執曰:濡與軟,古字通用;復亦反也。濡,言不硬不痛而柔軟也;痞,言氣隔不通而否塞也。易曰:天地不交,而萬物不生也。
金鑑曰:按之自濡者,謂不硬不痛,但氣痞不快耳。
正珍曰:此論下後諸證皆解,但覺氣痞不快者也。“緊反入里”四字,蓋後人所攙,宜刪之矣。脈浮而緊,是邪在表之診;而反下之,其人有留飲,則成結胸;無飲則作痞。痞者,心氣鬱結之名,故下文承之云:“但氣痞耳”。若其濡云但云,俱是示其非結胸,且無水結之辭,對以上論結胸諸章為言。
乃大黃黃連瀉心湯證也。程應旄云:“按之自濡,指脈言,非指痞言。”騃愚如此,庸詎足論!金鑑云:“此甘草瀉心湯證也。”亦非也。甘草瀉心條云:“心下痞硬而滿。”此云“按之自濡”,其妄明白。
〔百六十一〕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縶縶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心下痞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,不惡寒者。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棗湯主之。(下汗出二字,玉函無之;此字下,有為字,俱是也。)
成無己曰:下利嘔逆,里受邪也。邪在裡者可下,亦須待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不惡寒者,表已解也。頭痛心下痞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邪熱內畜而有伏飲,是里未和也。與十棗湯,下熱逐飲。
喻昌曰:種種下法,多為胃實而設。胃實者,邪熱爍干津液,腸胃俱結,不得不用苦寒以盪滌之。今證在胸脅而不在胃,則胃中津液未經熱耗,而盪滌腸胃之藥,無所取矣。故取蠲飲逐水,於胸脅之間,以為下法也。
張志聰曰:頭痛,表證也。然亦有在裡者。如傷寒不大便五六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。與此節之汗出不惡寒而頭痛為表解,則凡遇風寒頭痛之證,可審別矣。
正珍曰:下利嘔逆,有可攻者,有不可攻者。若其表未解者,四肢厥冷者,脈沉遲微弱者,心下不硬痛者,並不可攻之,急可溫之。如四逆湯、真武湯、吳茱萸湯證是也。今此證漐漐然發熱汗出,而發作有時;頭痛心下痞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不惡寒者。此為其表已解,而里有水結。
亦結胸中之變局也。但以其腸胃不實,反下利嘔逆,故不用大陷胸,只劑逐水之品,以攻下之。此章亦以已經汗下者言之。以何知之?以表解里未和之文知之也。若惟痞硬而不痛,嘔逆而不下利,乃屬大柴胡證,見後百七十四條。又按小青龍湯、五苓散,皆治表未解,不可攻裡之飲證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三
這屬於十棗湯的病症。劉棟將成結胸視為一種病,將心下硬痛、下痢不止又視為一種病,將水漿不進、心煩又視為一種病,可謂用心過度,反而失之偏頗了。
脈象浮緊,卻又使用下瀉的方法,緊脈反而入裡,就會導致痞證,按壓時感覺柔軟,只是氣機痞滯而已。(《玉函》中「復」作「反」)。
有人說:「濡」與「軟」古字通用,「復」也同「反」。「濡」,是指不硬不痛而柔軟。「痞」,是指氣機阻隔不通而阻塞。易經說:「天地不交,則萬物不生。」
《金鑑》說:「按之自濡」,是指不硬不痛,只是氣機痞滯不舒暢而已。
《正珍》說:這段論述解釋了瀉下後諸多症狀,只是感覺氣機痞滯不舒暢而已。「緊反入里」四個字,大概是後人添加的,應該刪除。脈象浮緊,是邪氣在表證的表現,卻又使用下瀉的方法,如果病人有停飲,就會形成結胸;沒有停飲,就會出現痞證。痞證,是心氣鬱結的名稱,所以下文接著說「只是氣機痞滯而已」。如果說「濡」,或者只說「柔軟」,都是表示它不是結胸,而且沒有水液停滯的徵象,這是針對前面論述結胸的各章節而言的。
這是大黃黃連瀉心湯的病症。程應旄說:「按之自濡」是指脈象而言,不是指痞證而言,真是愚蠢,不值得評論。《金鑑》說這是甘草瀉心湯的病症,也不對。甘草瀉心湯的條文中說:「心下痞硬而滿」,這裡卻說「按之自濡」,其謬誤昭然若揭。
太陽中風,下痢嘔逆,表證已解,就可以攻下。病人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硬滿,牽引脅肋下疼痛,乾嘔氣短,汗出,不惡寒,這是表證已解,裡證未和。用十棗湯主治。(「汗出」二字,《玉函》中沒有,此字下有「為」字,兩種寫法都有)。
成無己說:下痢嘔逆,是裡證受邪。邪氣在裡,可以下瀉,但是必須等到表證已解,才可以攻下。病人汗出,發作有時,不惡寒,說明表證已解。頭痛,心下痞硬滿,牽引脅肋下疼痛,乾嘔氣短,汗出不惡寒,這是邪熱內蓄,並且有停飲,是裡證未和,用十棗湯,瀉下熱邪,逐除停飲。
喻昌說:各種下瀉的方法,大多是針對胃實而制定的。胃實,是指邪熱灼傷津液,腸胃都阻塞不通,不得不使用苦寒之藥來盪滌。現在這個病症在胸脅,不在胃,那麼胃中的津液還沒有被熱邪耗傷,而盪滌腸胃的藥物,就沒有用了。所以選擇能夠蠲除停飲、逐除水液的藥物,在胸脅之間發揮下瀉的作用。
張志聰說:頭痛是表證,但是也有裡證,例如傷寒,不大便五六天,頭痛伴有發熱,就要用承氣湯。與這節的汗出不惡寒而頭痛,都屬於表證已解,那麼凡是遇到風寒頭痛的症狀,就可以加以區別了。
《正珍》說:下痢嘔逆,有的可以攻下,有的不可以攻下。如果表證還沒有解,四肢厥冷,脈象沉遲微弱,心下不硬痛,都不能攻下,應該緊急溫補,比如四逆湯、真武湯、吳茱萸湯的病症就是這樣。現在這個病症,汗出,發熱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硬滿,牽引脅肋下疼痛,乾嘔氣短,不惡寒,這是表證已解,而裡證有水液停滯。
也是結胸的變證。只是因為腸胃不實,反而下痢嘔逆,所以不用大陷胸湯,只用逐水之品來攻下。這一段也是針對已經汗下的人來說的。怎麼知道呢?從「表證已解,裡證未和」的文句可以知道。如果只是痞硬而不痛,嘔逆而不下痢,就屬於大柴胡湯的病症,見後面的第一百七十四條。又按:小青龍湯、五苓散,都是治療表證未解,不可以攻下裡證停飲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