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四 (10)
卷四 (10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三
柴胡桂枝湯方
桂枝(去皮),黃芩(一兩半),人參(一兩半),甘草(一兩炙),半夏(二合半洗),芍藥(一兩半),大棗(六枚擘),生薑(一兩半切),柴胡(四兩)
上九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本云人參湯。作如桂枝法。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。今用人參作半劑。(依玉函成本考之。桂枝下。當有一兩半三字。)
本云以下二十九字。玉函成本俱無之。全系後人攙入。宜刪。蓋此方合柴胡桂枝二湯。以為一方者已。非人參湯變方也。
〔百五十六〕傷寒五六日。已發汗而復下之。胸脅滿微結。小便不利。渴而不嘔。但頭汗出。往來寒熱心煩者。此為未解也。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。
成無己曰。傷寒五六日。已經汗下之後。則邪當解今胸脅滿微結。往來寒熱者。即邪猶在半表半裡之間。為未解也。小便不利而渴者。汗下後亡津液內燥也。若熱消津液。令小便不利而渴者。其人必嘔。今渴而不嘔。知非裡熱也。
正珍曰。胸脅滿微結。即是胸脅若滿。結謂鬱結之結。病人自覺者已。非醫之所按而得也。如梔子豉湯條。心中結痛之結。亦然。
按此條所說全系小柴胡證。否者一頭汗已。然其他證候。無復可疑者。則何更以余藥處之。意者柴胡桂枝幹薑湯。蓋叔和因小柴胡加減之法而所制。決非仲景氏之方。何以言之。柴胡方後。叔和加減法云。不嘔者去半夏。今此方因不嘔而不用半夏。又云。渴者加栝樓根。今此方因渴而用之。
又云。脅下痞硬加牡蠣。今此方因胸脅滿微結而用之。又云。外有微熱者。去人參加桂枝。今此方因頭汗出與為末解二句。不用人參而用桂枝。由是考之。此方必叔和所制。況方名亦不合他方之例乎。一掃除之可也。
正珍曰。考金匱外臺。此方仲景治瘧病多寒者之方。而今用之傷寒渴而心煩小便不利者。決非仲景氏也。
柴胡桂枝幹薑湯方
柴胡(半斤),桂枝(三兩),乾薑(二兩),栝樓根(四兩),黃芩(三兩),牡蠣(二兩熬),甘草(二兩炙)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初服微煩。復服汗出便愈。
〔百五十七〕傷寒五六日。頭汗出微惡寒。手足冷。心下滿口不欲食。大便難。脈細者。此為陽微結。必有表復有里也。脈沉亦有里也。汗出為陽微。假令純陰結。不得復有外證。悉入在裡。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。脈雖沉緊。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。陰不得有汗。今頭汗出。故知非少陰病也。可與小柴胡湯。設不了了者。得屎而解。
此叔和敷演上條者。劉楝以為上二條之註文。是也。按此條雖謂少陰不得有汗。考之少陰篇。有少陰病。脈微細沉。但欲臥。汗出不煩。自欲吐者。有少陰病。下利脈微澀。嘔而汗出者。要皆叔和言。其自言而自反如此。可笑之甚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三
柴胡桂枝湯方:
此方用桂枝(去皮)、黃芩(一兩半)、人參(一兩半)、炙甘草(一兩)、洗半夏(二合半)、芍藥(一兩半)、大棗(六枚,掰開)、生薑(一兩半,切片)、柴胡(四兩)九味藥材,加水七升,煎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溫服一升。古籍記載此方為人參湯加味而成,做法類似桂枝湯,並加入半夏、柴胡、黃芩,如同柴胡湯的配伍。現今的人參用量減半。
古籍記載中,後續二十九字為後人添加,與其他版本不符,應予刪除。此方是將柴胡湯和桂枝湯合二為一,而非由人參湯變化而來。
傷寒病發病五到六天,已發汗又服用瀉藥,胸脅部脹滿略微結實,小便不利,口渴但不嘔吐,只有頭部出汗,寒熱往來,心煩。這是病邪未解的表現,可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。
成無己說:傷寒病發病五到六天,已經發汗、服用瀉藥,邪氣應該消退,但胸脅部脹滿略微結實,寒熱往來,說明邪氣仍在半表半裡之間,未完全消除。小便不利又口渴,是因為發汗後津液不足,導致體內乾燥。如果因裡熱耗損津液,則小便不利且口渴的人一定會嘔吐,但此例口渴而不嘔吐,說明不是裡熱。
張景嶽說:「胸脅滿微結」指的是胸脅部感覺脹滿,結指鬱結,是病人自己感覺到的,而非醫生觸診就能判斷的。如同梔子豉湯條文所說的「心中結痛」,也是這個意思。
分析此條記載,完全符合小柴胡湯的證候。如果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證候無可疑之處,為何還要加其他藥物治療呢?我認為柴胡桂枝乾薑湯是後世醫家根據小柴胡湯加減而成,並非張仲景的原方。為何這樣說呢?因為小柴胡湯的加減法中記載,不嘔吐者去掉半夏,此方因不嘔吐而不用半夏;又說口渴者加栝樓根,此方因口渴而用栝樓根;又說脅下痞硬者加牡蠣,此方因胸脅部脹滿略微結實而用牡蠣;又說外感微熱者,去掉人參,加桂枝,此方因頭部出汗,且病邪未解,不用人參而用桂枝。通過這些分析,此方一定是後世醫家所創。而且方名也不符合其他方劑的命名規律,應予以刪除。
張景嶽說:考證《金匱要略》和《外台秘要》,此方是張仲景治療瘧疾寒邪較重者的方劑,現在用於治療傷寒,症狀為口渴、心煩、小便不利,絕對不是張仲景的原方。
柴胡桂枝乾薑湯方:
此方用柴胡(半斤)、桂枝(三兩)、乾薑(二兩)、栝樓根(四兩)、黃芩(三兩)、牡蠣(二兩,煎熬)、炙甘草(二兩)七味藥材,加水一斗二升,煎煮至六升,濾去藥渣,再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第一次服用後略感心煩,第二次服用後汗出而病癒。
傷寒病發病五到六天,頭部出汗,略感惡寒,手腳冰冷,心下痞滿,不想吃東西,大便困難,脈象細弱。這是陽氣虛弱,邪氣鬱結的表現,既有表證又有裡證。脈象沉細也說明有裡證。頭部出汗說明陽氣微弱。如果純屬陰邪鬱結,就不會有表證,全部是裡證。此症是半表半裡證。脈象雖沉緊,但不能診斷為少陰病,因為少陰病不會出汗,而此例頭部出汗,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如果效果不佳,大便通暢後即可痊癒。
這是後世醫家對上一條的闡述。劉河間認為以上兩條的註釋是正確的。分析此條,雖然說少陰病不會出汗,但考證《少陰篇》,有少陰病脈象微細沉弱,只想臥床休息,出汗不煩躁,想嘔吐的;也有少陰病下利,脈象微弱澀滯,嘔吐並出汗的。這些都是後世醫家所言,他們自己說的話還自己反駁,真是可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