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三
徑一寸,重五銖。)利過不止,進冷粥一杯者,冷物能解毒故也。(通鑑·後治質帝紀載:帝少而聰慧,嘗因朝會,目梁冀曰:「此跋扈將軍也。」冀深惡之,使左右置毒於煮餅以進帝。若煩甚,召李固。固入前問。帝曰:「食煮餅腹悶,得水尚可活。」冀曰:「恐吐,不可飲水。」語未絕而崩。
遇讀漫記,亦載朱子中烏喙毒,煩懣身黑欲死,多飲新水,嘔泄而解之事。是皆與進冷粥之義同矣。)
按:中西惟忠《服法辨》云:「白散、十棗、四逆之三方,有強人羸者之辨。所謂強人羸者,當就病而辨,不宜以常論也。」大凡人之於常,各有其稟;稟有厚薄強弱之差,不可得而一也。及其受病也,未必不失其常。既已失其常,則向之強人,今反為羸者,而向之羸者,猶保其薄。故曰:「
強人羸者,當就病而辨,不宜以常論也。」病有輕重緩急,藥有大毒小毒,劑有大小多少。參伍之而察其機,商量之而適其宜,是醫之術也。惟忠此言甚非,不可從矣。何也?有強人得病而為羸者,豈有羸者得病而反為強人之理哉?矧強人羸者之稱,皆指其平常之辭,而絕非言病之輕重緩急乎?
有人於茲,平素羸弱,當其得病也,反有強壯之勢者,謂之實則可也,稱為強人,豈理也哉?
〔百五十一〕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時,如結胸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。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讝語。脈弦五六日,讝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此條王叔和敷演之文,非仲景氏之言矣。
〔百五十二〕婦人中風,發熱惡寒,經水適來,得之七八日,熱除而脈遲身涼,胸脅下滿如結胸狀,讝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也,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取之。(成本『取』作『瀉』;玉函、脈經,俱同宋板。)
《本草綱目》時珍曰:「女子,陰類也,以血為主。其血上應太陰,下應海潮。月有盈虧,潮有朝夕,月事一月一行,與之相符,故謂之月水、月信、月經。經者,常也,有常軌也。」
《甲乙經》曰:「期門,肝募也,在第二肋端,不容傍一寸五分,上直兩乳。」
正珍曰:「『經水適來』四字,當在『得之七八日』之下。血室謂胞,即子宮也。」(張介賓《類經·三焦命門辨》曰:「子戶者,即子宮也,俗名子腸。醫家以衝任之脈盛於此,則月事以時下,故名之曰血室。」〇明程氏《醫彀》曰:「子宮,即血室也。」)《金匱》云:「婦人少腹滿如敦狀,小便微難而不渴,
生後者,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。」可見血室,果是子宮矣;不則何以有少腹滿、小便微難之理乎?成無己、方有執、喻昌之徒,皆以為衝脈之異名;錢潢以為衝任二脈;希哲以為血分,皆非也。何者?經絡之說,仲景氏固所不據;且下條明言『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』,其指子宮而言者,
益可以無疑焉。凡云『某結』者,皆就其地位言之,而無一以經絡者。所謂熱結膀胱(中篇)、邪結在胸中(厥陰篇)、冷結在膀胱(同上)、熱結在裡、水結在胸脅(並本篇)之類,是也。劉棟云:「『熱入血室』者,法言也。」是其意似不深拘者,不知所謂胃中有燥屎而用大小承氣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三
文中記載一寸徑,重五銖的藥物,服用後腹瀉不止,病人喝下一杯冷粥。冷粥能解毒,這是因為冷物具有解毒的功效。 (書中記載,質帝年少聰慧,一次朝會上,他斥責梁冀是跋扈將軍,梁冀因此懷恨在心,命人將毒藥放入煮餅中獻給皇帝。皇帝中毒後腹脹難受,喝水都困難,梁冀說恐怕嘔吐,不能喝水,皇帝說完話就死了。) 另一本書也記載了朱熹中毒的案例,他中毒後煩悶,身體發黑,幾乎要死了,大量喝水後嘔吐腹瀉才解毒。這些案例都與服用冷粥解毒的道理相同。
關於藥方使用,有人認為白散、十棗湯、四逆湯三方,應根據病人強弱體質辨證施治,不能一概而論。人體素質強弱不同,生病後的反應也各有差異,原本強壯的人,生病後可能變得虛弱;而原本虛弱的人,生病後可能仍保持原狀。因此,治療應根據病情辨證,不能以常理推斷。疾病輕重緩急不同,藥物毒性大小不一,劑量也有差異,用藥需要仔細觀察病情變化,斟酌用藥才能恰到好處。 但這種說法不對,因為強壯的人得病後可能變得虛弱,但虛弱的人得病後未必會變得強壯。強壯或虛弱指的是病人平時的體質,而不是指病情輕重。
有些人平時體弱,但生病後卻表現出強壯的症狀,這可以說是實證,但稱之為強壯並不合適。
太陽病與少陽病同時發作,頭項強痛,或頭暈目眩,心下痞硬如結胸者,應刺大椎穴與肺俞穴之間,不可發汗,否則會神志不清。脈弦,神志不清持續五六日,應刺期門穴。
這一段是王叔和的闡述,而非張仲景的原話。
婦人中風,發熱惡寒,月經恰巧來潮,病程七八日,發熱消退,脈象遲緩,身體冰冷,胸脅下滿悶,如同結胸一樣,神志不清,這是熱邪侵入胞宮所致,應刺期門穴,根據實際情況取穴。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婦女屬陰,以血為本,其血上通於太陰,下應於海潮,月經如潮汐般有盈虧,故稱月經。
《甲乙經》記載,期門穴是肝的募穴,位於第二肋端,乳頭旁開一寸五分,直上與兩乳頭齊平。
月經來潮四個字,應在病程七八日之後。胞宮即子宮。金匱要略記載,婦女少腹脹滿,小便困難而不渴,產後如此,這是水和血都積聚在胞宮所致。因此,胞宮就是子宮,否則怎麼會有少腹脹滿,小便困難的症狀呢?有人認為胞宮是衝脈的別名,有人認為是衝任二脈,有人認為是血分,這些說法都不對。因為經絡學說不是張仲景所依據的,而且下文明確說明,這是熱邪侵入胞宮,血必凝結,所以指的是子宮。凡是說某處凝結的,都是指其所在部位而言,沒有用經絡來解釋的,例如熱結膀胱、邪結胸中、冷結膀胱、熱結裡、水結胸脅等等。劉棟認為熱邪侵入胞宮是一種通俗的說法,意思並非拘泥於經絡。 就像胃中有燥屎,而用大小承氣湯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