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三 (24)
卷三 (24)
1. 卷三
正珍曰:太陽病吐之句下,似有闕文。
〔百二十九〕病人脈數,數為熱,當消穀;引食而反吐者,此以發汗令陽氣微隔,氣虛脈乃數也。數為客熱,不能消穀,以胃中虛冷故吐也。
劉棟曰:此條後人之所記也。
正珍曰:數為熱,及令陽氣微等語,自有辨脈平脈法中辭氣。
〔百三十〕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,欲吐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,先此時自極吐下者,與調胃承氣湯;若不爾者,不可與,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,此非柴胡湯證,以嘔故知極吐下也。(成本:無柴胡湯之湯字。)
方有執曰:不爾,言未極吐下也。
錢潢曰:此辨症似少陽,而實非柴胡證也。
希哲曰:此證欲吐而胸中痛,鬱郁微煩者,似於大柴胡湯證之嘔不止,心下急,鬱郁微煩;而心下溫溫,大便溏不同。又欲吐而胸中痛,大便溏,腹微滿者,似於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;而心下溫溫,鬱郁微煩不同,故再辨之也。欲吐而胸中痛者,言欲吐時痛而常不痛也。
發秘曰:極吐下而後溏者,假溏也,屬一時暴虛,藥毒盡而自痊;若不因吐下而溏者,真溏也,雖梔子豉湯輩,業在所禁也,何況承氣乎?
正珍曰:溫溫,讀曰慍慍,考徵見下,自當作而,因聲近而偽。蓋自者,去聲,四置韻;而者,平聲,四支韻,其韻雖異,音則相近。前第三十二葛根湯條,而下利誤作自下利者,亦為之故也。又少陰篇真武湯條,自下利之自字,玉函千金翼,俱誤作而字,可謂明徵矣。以嘔,當作以溏,應上文反溏語也。過經,謂表解也。言太陽病,表證已罷十餘日,心下慍慍,欲吐而胸中痛,大便不溏者,此為邪傳少陽,小柴胡湯證也。今其人大便當不溏而反溏,鬱郁微煩者,知醫先此時而極吐下。(字典:極字注云,極,盡也。易繫辭:極其數,遂定天下之象。)極吐下者,必用瓜蒂巴豆類,故傷動腸胃,以致下利也。然是藥毒未解之下利,非虛寒下利,又非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,遂致虛寒之利也,故與調胃承氣湯,以和其胃則愈;若不爾者,謂不因極吐下,而有此證,則虛寒之溏,虛寒之腹滿,虛寒之煩也,雖有似柴胡證者,非實熱也,其脈當微弱結代,義如前百十條所述,不可與調胃承氣湯,宜以理中四逆輩溫之。若但欲嘔胸中痛,大便微溏者,似柴胡證,而非柴胡證,以其大便溏之故,知其極吐下,又知其非柴胡證也。按此章也,言簡而旨微,加以傳寫之謬,是以千古憒憒,終莫得其本旨者。
劉棟解自極吐下,以為病人自欲為吐下,妄之尤甚者,極字豈有欲義耶?
〔附考〕嘗考論中,本條既曰:心下溫溫,欲吐而胸中痛;又少陰篇曰:心中溫溫,欲吐而不能吐。溫溫二字,古來注家並未之釋。考諸爾雅釋訓,則曰:溫溫,柔也。疏曰:寬緩和柔也。以是釋之乎?其奈枘鑿不相入何!及於王肯堂解出,始為之說云:溫溫,當是嗢嗢,乃吐飲之狀也。
白話文:
[卷三]
關於太陽病吐瀉的記載,似乎有所缺失。
病人脈象數而有力,脈數代表有熱,應該能消化食物,卻進食後反而嘔吐,這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稍微受阻,氣虛則脈數。脈數若因外感熱邪,則無法消化食物,因胃中虛寒而嘔吐。
劉棟認為,這一條是後人所增記的。
正珍認為,「脈數代表有熱」以及「導致陽氣稍微受阻」等說法,在辨別脈象的章節中已有論述。
太陽病,超過十餘日,心下溫溫(隱隱作熱),想嘔吐且胸中疼痛,大便稀溏,腹部輕微脹滿,鬱鬱寡歡,煩躁不安。如果病人之前曾自行大量嘔吐瀉下,則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;如果沒有,則不可服用。只是想嘔吐,胸中疼痛,大便略溏的,這不是小柴胡湯的證候,因嘔吐而知曉,曾大量嘔吐瀉下。
方有執不同意,認為是指沒有大量嘔吐瀉下。
錢潢認為,此症狀看似少陽病,但實際上並非小柴胡湯的證候。
希哲認為,此症想嘔吐且胸中疼痛,鬱鬱寡歡,煩躁不安,類似於大柴胡湯證候中的嘔吐不止、心下急迫、鬱鬱寡歡,但心下溫溫(隱隱作熱)、大便溏泄不同。又想嘔吐且胸中疼痛,大便溏泄,腹部輕微脹滿,類似於汗出不透,心下痞硬,嘔吐且腹瀉,但心下溫溫(隱隱作熱)、鬱鬱寡歡,煩躁不安不同,因此再次辨析。想嘔吐且胸中疼痛,是指想嘔吐時疼痛,平時並不疼痛。
發秘認為,大量嘔吐瀉下後大便溏泄,是虛假溏泄,屬一時暴虛,藥物毒性盡除後自愈。如果不是因為嘔吐瀉下而大便溏泄,則是真正溏泄,即使是梔子豉湯等藥,也應禁用,何況是承氣湯呢?
正珍認為,「溫溫」應讀作「慍慍」,考據見下文。應作「而」,因發音相近而誤寫。 「自」是去聲,「而」是平聲,韻母雖不同,但發音相近。先前葛根湯條目中「而下利」誤作「自下利」,也是這個原因。又少陰篇真武湯條目中「自下利」的「自」字,玉函千金翼都誤作「而」字,可謂明確的證據。「以嘔」應作「以溏」,應和上文「大便反溏」相呼應。「過經」是指表證已解。「太陽病」的表證已消失十餘日,心下隱隱作熱,想嘔吐且胸中疼痛,大便不溏,這是邪氣傳入少陽,是小柴胡湯的證候。現在病人大便本不應溏泄,卻反而溏泄,鬱鬱寡歡,煩躁不安,說明醫生之前曾讓病人大量嘔吐瀉下。大量嘔吐瀉下,必定用到瓜蒂、巴豆等類藥物,因此傷及腸胃,導致腹瀉。但這是藥物毒性未解導致的腹瀉,不是虛寒腹瀉,也不是太陽病外證未除而多次瀉下的導致的虛寒腹瀉,所以服用調胃承氣湯,以調和胃氣則痊癒。如果不是這樣,是指沒有因大量嘔吐瀉下而出現此症,則是虛寒導致的溏泄、腹脹、煩躁。雖然類似小柴胡湯的證候,但並非實熱,脈象應微弱遲滯,意義如同前面一百十條所述,不可服用調胃承氣湯,宜用理中湯、四逆湯等溫中藥溫補。如果只是想嘔吐,胸中疼痛,大便略溏,類似小柴胡湯的證候,但並非小柴胡湯的證候,因其大便溏泄,可知曾大量嘔吐瀉下,又知其並非小柴胡湯的證候。總之,此章文字簡潔,但含義深遠,加上傳抄錯誤,因此歷代醫家都未能完全理解其本意。
劉棟解釋「自極吐下」為病人自己想嘔吐瀉下,這是極為錯誤的解讀。「極」字哪有「想」的意思呢?
附考:曾考證論述中,本條說「心下溫溫」,又少陰篇說「心中溫溫」,古來注家都沒有解釋。考證爾雅釋訓,說「溫溫」是溫柔的意思,疏解說寬緩溫柔,以此來解釋嗎?這就像用圓木頭去填方孔,怎麼也填不進去。直到王肯堂解出,才說明:「溫溫」應是「嗢嗢」,是嘔吐飲水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