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三 (17)
卷三 (17)
1. 卷三
不敢以攻之也。
柴胡加芒硝湯方
柴胡(二兩十六銖),黃芩(一兩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一兩炙),生薑(一兩切),半夏(二十銖本云五枚),大棗(四枚擘),芒硝(六兩)
上八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內芒硝。更煮微沸。分溫再服。不解更作。(玉函作半夏五枚)
按清王子接古方選注云。張錫駒云。應以大柴胡加芒硝。其理亦通。姑志之。劉棟云。大柴胡湯方中。加芒硝。以爍其燥屎。得快利而愈也。惟忠云。柴胡加芒硝湯。疑大柴胡加芒硝也。凡特云柴胡湯者。必大柴胡湯也。此既有小柴胡。而特云柴胡。故曰必大柴胡加芒硝也。
果如三子者言。則柴胡桂枝湯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。皆謂之大柴胡所加去乎。再按。此方本當於小柴胡湯方內。加芒硝六兩也。今此條所載分量。小柴胡三分之一減其劑者。疑非仲景氏意。宜以全書所載為正矣。
〔百十〕傷寒十三日不解。過經讝語者。以有熱也。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。大便當硬。而反下利脈調和者。知醫以丸藥下之。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。脈當微厥。今反和者。此為內實也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(不解二字。依成本全書補之。十三日。當作十餘日。說見上。)
三百八十二條。下利慾飲水者。以有熱故也。亦以內有熱邪而言。
成無己曰。讝語者。陽明胃熱也。當以諸承氣下之。
發秘曰。前條是少陽壞病。本節是陽明壞病也。
正珍曰。微厥。當作微結。因聲近而訛。(厥與結。俱入聲。牙音清行字。)結者。脈之名。即脈動之忽有斷絕者。謂之結者。以如一直線中。忽有交結之處也。炙甘草湯條。結代之結。抵當湯條。沉結之結。皆同焉。微結者。謂微弱而結代也。成無己。程應旄。劉棟。惟忠諸人。
皆以為脈微而厥冷。非也。果然。宜云當脈微而厥。不可云脈當微厥也。錢潢云。微厥者。忽見微細也。然訓厥為細。不知何所考據。想亦任筆杜撰而已。豈足論乎。(辨不可下篇曰。厥者。脈來大。漸漸小。更來漸漸。本此)。此條蓋深於前條一等者。言傷寒十餘日不解。
表證已罷而讝語者。此以內有熱邪也。法當以大小承氣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。大便當硬而反下利。其脈調和者。知醫以巴豆甘遂等丸藥下之。續自下利矣。此非其治也。若又不因丸藥攻下。而自利者。乃內虛有寒之所致。其脈當微結。四逆真武等。所得而主也。今反調和者。
此非虛寒。便為內實有熱也。雖有下利。乃熱藥餘毒之利已。宜和胃氣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按調和二字。一以脈證不相乖言之。一對微結言之。其實當沉而數滑也。非平人無病之調和也。又見後二百二十一條。
白話文:
[卷三]
不敢用攻伐的治療方法。
柴胡加芒硝湯的藥方
柴胡(二兩十六銖),黃芩(一兩),人參(一兩),炙甘草(一兩),生薑(一兩,切片),半夏(二十銖,古方注釋作五枚),大棗(四枚,掰開),芒硝(六兩)
以上八味藥材,加水四升,煎煮至二升,過濾去渣,加入芒硝,再煮沸,分次溫服。若病情未解,再重新煎煮服用。(玉函方注釋中半夏用量為五枚)
按:清代王子接所著《古方選注》記載,張錫駒說應該用大柴胡湯加芒硝,這個說法也合乎情理,姑且記下。劉棟說,大柴胡湯加芒硝,可以瀉掉燥熱的糞便,使大便通暢而痊癒。惟忠說,柴胡加芒硝湯,很可能就是大柴胡湯加芒硝。凡是單獨提到柴胡湯的,必定是大柴胡湯。這個方子既然有小柴胡湯,而單獨寫作柴胡湯,所以一定是說大柴胡湯加芒硝。
如果三位醫家的說法正確,那麼柴胡桂枝湯、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、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,也都應該認為是大柴胡湯加減而成。再者,這個方子應該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六兩芒硝。現在這個方子所記載的用量,是小柴胡湯的三分之一,劑量減少了,這恐怕不是張仲景原意,應該以全書記載的為準。
〔百十〕傷寒病發十餘日未愈,病人胡言亂語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邪,應該用湯劑瀉下。如果小便略通,大便應該乾燥,而病人反而大便溏瀉,脈象平和,這是因為醫生用丸藥瀉下,治療方法不當。如果病人自行腹瀉,脈象應該微弱虛寒,而現在脈象平和,這是因為體內實熱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(「不解」二字,根據原本全書補充;「十三日」應作「十餘日」,詳見上文。)
三百八十二條,腹瀉並且想喝水,是因為體內有熱邪。也是指體內有熱邪。
成無己說,胡言亂語,是陽明胃熱,應該用諸承氣湯瀉下。
發秘說,上一條是少陽病變,這一條是陽明病變。
正珍說,「微厥」應該作「微結」,因為音近而誤寫。(「厥」和「結」都是入聲,牙音清行的字。)「結」是脈象的名稱,指脈搏跳動時忽然停頓,如同一直線上忽然出現交結處一樣。「結」字在炙甘草湯條、抵當湯條中也出現,意思相同。「微結」是指脈象微弱而時有停頓。成無己、程應旄、劉棟、惟忠等人,
都認為脈象微弱而厥冷,這是錯誤的。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脈象微弱而厥,不能說脈象應該微弱虛寒。錢潢說,「微厥」是指脈象忽然變細,但是不知道他根據什麼考據,可能是憑空臆斷,不足為憑。(《辨不可下篇》說:「厥」是指脈象先來得大,漸漸變小,然後又漸漸變大。)這一條比上一條更加深入,說明傷寒十餘日未愈,
表證已經消失而病人胡言亂語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邪,應該用大小承氣湯瀉下。如果小便略通,大便應該乾燥,而反而大便溏瀉,脈象平和,這是因為醫生用巴豆、甘遂等丸藥瀉下,結果導致持續腹瀉,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沒有服用攻下藥物而自行腹瀉,這是因為體內虛寒所致,脈象應該微結,應該用四逆湯、真武湯等藥物治療。而現在脈象平和,
這就不是虛寒,而是體內實熱。雖然腹瀉,但是那是熱藥餘毒所致的腹瀉。應該調和胃氣,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按: 「調和」二字,一方面指脈證不相違背,一方面針對「微結」而言。實際上脈象應該是沉而數滑,而不是一般人沒有疾病時的平和脈象。這在後面的第二百二十一條也有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