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卷三
王好古此事難知。小柴胡湯下云:忌發汗,忌利小便,忌利大便,故名三禁湯。
李時珍《本草‧茈胡條》曰:「茈是古柴字,古本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尚作茈字也。」
錢潢曰:「柴胡而有大小之分者,非柴胡有大小之異也,蓋以其用之輕重、力之大小而言也。」(張氏《本草選》曰:「昧者,以粗大者為大茈胡,細者名小茈胡;不知仲景大小茈胡乃湯名也。」)
清王子接《古方選注》曰:「小柴胡湯,去渣再煎,恐剛柔不相濟,有礙於和也。」
正珍曰:「加減法,後人因『或』字所加,說見《小青龍湯條》下;再煎說,已見《傷寒考》中。」按,《外臺》引《古今錄驗》,黃龍湯即小柴胡湯;又引崔氏作小前胡湯,方用前胡,論與方大同小異。
〔附錄〕張介賓《景岳全書‧傷寒無補法辨末》載徐東皋說曰:「漢張仲景著《傷寒論》,專以外傷為法;其中顧盻脾胃元氣之秘,世醫鮮有知之者。觀其少陽證小柴胡湯用人參,則防邪氣之入三陰,或恐脾胃稍虛邪乘而入,必用人參甘草固脾胃,以克中氣;是外傷未嘗不內因也。即如理中湯、附子湯、黃連湯、炙甘草湯、吳茱萸湯、茯苓四逆湯、桂枝人參湯、人參白虎湯、陽毒升麻湯、大建中湯等湯,未嘗不用參朮以治內傷。可見仲景公之立方,神化莫測。或者謂外傷是其所長,而內傷非所知也,此誠不知公者也。何今世之醫,不識元氣之旨,惟見王綸《雜著》戒用人參之謬說,執泥不移,樂用苦寒攻病之標,致誤蒼生,死於非命,抑何限耶!」
〔九十九〕血弱氣盡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脅下。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,嘿嘿不欲飲食;藏府相連,其痛必下;邪高痛下,故使嘔也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劉棟曰:「此條後人所記,上條註文也。」
〔一百〕服柴胡湯已,渴者屬陽明也。以法治之。(「也」字,依《成本全書》補之。)
方有執曰:「『已』,畢也。」
錢潢曰:「此邪自少陽入陽明也。服柴胡湯者,邪在少陽也。」
鄭重光曰:「少陽陽明之病機,在嘔渴中分:渴則轉屬陽明,嘔則仍在少陽。如嘔多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,因病未離少陽也。服柴胡湯,渴當止;若服柴胡湯已,加渴者,是熱入胃府,耗津消水,此屬陽明胃病也。」
正珍曰:「前條辨太陽之一轉而為少陽,此條乃辨少陽之一轉而為陽明。可見六經次序,陽明在少陽前者,雖循《素問》之舊,然實則不然矣。按,『以法治之』語,亦見《陽明五苓散條》及《少陽篇》內。論中治渴方,種種不同,宜求其全證以與主方;而其屬陽明者,專在《白虎加人參湯》也。若其頭汗出、身無汗、小便不利而渴者,此為陽明發黃之機,乃《茵陳蒿湯》證也。可見『以法治之』一語,自有深意存焉。」成無己云:「服小柴胡湯,表邪已而渴,里邪傳於陽明也。」(止此)此訓「已」為瘥,非矣。
白話文:
[卷三]
王好古認為此事難以確知。小柴胡湯的服用禁忌記載為:忌諱發汗、忌諱利尿、忌諱通便,因此被稱為「三禁湯」。
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,茈是古代的「柴」字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古本中仍用「茈」字。
錢潢說,柴胡有大小之分,並不是柴胡本身大小不同,而是指用量輕重、藥力強弱的區別。(張氏《本草選》中說,愚昧的人以為粗大的為大茈胡,細小的為小茈胡,卻不知道仲景所說的大小茈胡,指的是湯劑的名稱。)
清代王子接在《古方選注》中說,小柴胡湯需去渣再煎,否則藥性剛柔不濟,會影響藥效的協調。
正珍說,加減法,後人根據字面意思添加的,詳見小青龍湯條下;再煎的說法,已見於《傷寒考》中。文中引述《外台秘要》和《古今錄驗》記載,黃龍湯即小柴胡湯,又引述崔氏所著,將其稱為小前胡湯,其組成與小柴胡湯大同小異。
〔附錄〕張介賓《景岳全書》中《傷寒無補法辨末》記載徐東皋的說法:漢代張仲景所著《傷寒論》,專以治療外感疾病為法,其中卻暗含著保護脾胃元氣的奧妙,世上的醫生很少有人明白。觀察其少陽證的小柴胡湯使用人參,是為了防止邪氣入侵三陰,或者擔心脾胃稍虛,邪氣乘虛而入,所以必須用人參、甘草來固護脾胃,以增強中氣。可見外感疾病的治療,也離不開內因的調理。
就如同理中湯、附子湯、黃連湯、炙甘草湯、吳茱萸湯、茯苓四逆湯、桂枝人參湯、人參白虎湯、升麻湯、大建中湯等方劑,也都未使用人參、白術來治療內傷。由此可見,仲景先生的方劑,神妙莫測。有人認為外感疾病是他的長處,而內傷則不在他的掌握之中,這實在是不了解仲景的人才會這樣說。為什麼今天的醫生不了解元氣的精髓,只看到王綸《雜著》中,
戒用人參的謬論,固執己見,喜歡用苦寒藥物攻伐病邪,導致誤傷眾多百姓,死於非命的人不計其數呢?
〔九十九〕血虛氣弱,肌膚疏鬆,邪氣乘虛而入,與正氣相搏,凝聚在脅肋下,正邪相爭,往來寒熱,時好時壞,不想吃東西,臟腑相互影響,疼痛必向下傳,邪氣在上則痛在下,所以會嘔吐。小柴胡湯主治此症。
劉棟說,此條是後人所記,是上一條的註解。
〔一百〕服用柴胡湯後,口渴者屬於陽明病,應按其法治療。(「也」字根據成本全書補上。)
方有執說,「已」是指完成的意思。
錢潢說,這是邪氣從少陽轉入陽明。服用柴胡湯者,邪氣在少陽。
鄭重光說,少陽與陽明的病機,在嘔吐和口渴中區分。口渴則轉屬陽明,嘔吐則仍在少陽。即使嘔吐較多,雖有陽明證,也不能攻伐,因為病情尚未離開少陽。服用柴胡湯後,口渴應該停止。如果服用柴胡湯後,反而更加口渴,那是熱邪進入胃府,耗傷津液,這是屬於陽明胃病。
正珍說,上一條辨析了太陽轉化為少陽,此條則辨析了少陽轉化為陽明,由此可見六經的次序。陽明在少陽之前的說法,雖然沿襲了《素問》的舊說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文中「按其法治療」的說法,也見於陽明篇的五苓散條,以及少陽篇論述治療口渴的方劑中,各種說法不一,應當全面考慮證候來選擇主方。而屬於陽明的,專指白虎加人參湯。如果患者頭汗出,身體無汗,
小便不利而口渴,這是陽明發黃的徵兆,是茵陳蒿湯的主治證候。可見「按其法治療」這句話,自有其深奧的涵義。成無己說,服用小柴胡湯後,表邪已解而口渴,是裡邪傳入了陽明。(止於此)這種解釋認為已經痊癒,是不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