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卷三

方有執曰:「此憑脈,不憑證之大旨。」

宮義方曰:「少陰病,脈沉者,急溫之也。」

正珍曰:「此是表實裡虛之合病,屬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也;非發汗後,身疼痛、脈沉遲之證也。劉棟以為新加湯證,非矣。不差者,既已服藥而無效之辭。外證未解、噫氣不除,皆爾矣。下一百三條云:『先與小建中湯,不差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』亦同一義例矣。」

〔九十五〕太陽病,先下而不愈,因復發汗。以此表裡俱虛,其人因致冒。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里朱和。然後復下之。

〔九十六〕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(一作微),必先振慄,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。但陰脈微(一作尺脈實)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。

〔九十七〕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營弱衛強,故使汗出。欲救邪風者,宜桂枝湯。

上三條並王叔和所攙入,非仲景氏言也。凡稱「所以然者」,蓋叔和家言矣。且脈之分陰陽,及調胃承氣湯本非下劑,而稱「欲下之」;仲景未嘗語營衛,而稱「營弱衛強」者,皆足以發其奸。況文采辭氣,本自不同乎?

〔九十八〕傷寒五六日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嘿嘿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;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身有微熱,或咳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(小柴胡湯上,《成本全書》有「與」字,非也。)

成無己曰:「病有在表者,有在裡者,有在表裡之間者。此邪氣在表裡之間,謂之半表半裡。邪氣在表者,必漬形以為汗;邪氣在裡者,必盪滌以取利。其於不外不內、半表半裡,是當和解則可也。小柴胡,和解表裡之劑。」

錢潢曰:「往來寒熱者,或作或止,或早或晏,非若瘧之休作有時也。」

惟忠曰:「往來寒熱者,寒止即熱,熱止復寒,互而發者也。而其自熱而之寒也,非無間也,惟是為間而復繼發之如初,所以名曰往來寒熱也。」

島壽曰:「半表半裡者,不表不里,正在表裡之中間也。然一身但表裡,別非復有表裡中間之地;故取表分近里之半,與里分近表之半,以定地位。又有表裡俱見者,不與此同。夫表裡俱見者,有頭痛寒熱之表證,而復有口舌乾燥、腹滿等之裡證也;非若所謂半表半裡,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等證也。後學不察,誤者亦多,特表而出之。」

正診曰:「『傷寒五六日中風』,宜從全書及張志聰集註,改作『傷寒中風五六日』。論曰:『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』又甘草瀉心湯條曰:『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。』是也。言其病或自麻黃證而來,或自桂枝證而來,謂不拘其始也。劉棟云:『傷寒五六日,中風八九日,必有小柴胡證鑿矣。』

滿與懣,古字通用,悶也。說見前第二十二條。悶而加苦字,甚之之詞,猶苦病、苦痛、苦患、苦勞之苦。又考《小補註》曰:『苦,《集韻》:困也。』可見苦滿,便是困悶矣。嘿嘿,又作默默。《佩文韻府》云:『默,莫北切,反靜也。』又作嘿。《漢書·匡衡傳》云:『默默不自安。』」

白話文:

[卷三]

這個方子是根據脈象診斷,而非單憑症狀。

宮義方說:少陰病,脈象沉的,要趕緊溫熱治療。

正珍說:這是表證實、裡證虛的合病,屬於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病症。不是發汗後,身體疼痛,脈象沉遲的症狀。劉棟認為這是新加湯的病症,是不對的。如果治療無效,是因為外在症狀未解除,噫氣(呃逆)未除。下一百零三條說:先服用小建中湯,無效的話,再用小柴胡湯治療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太陽病,先用下法治療而不愈,又再次發汗,這樣表裡都虛了。有些人因為冒汗而痊癒,這是因為汗出使表證和解,裡證也因此和緩,然後再用下法治療。

太陽病未解,脈象陰陽都停滯(或作微弱),必定先會寒慄,汗出後才能痊癒。如果陽脈微弱,先汗出就能痊癒;如果陰脈微弱(或作尺脈實),則需要用下法治療才能痊癒。如果要使用下法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。

太陽病,發熱出汗,這是營氣虛弱,衛氣強盛的緣故,所以會出汗。如果想要治療外邪,應該用桂枝湯。

以上三條都是王叔和添加的,不是仲景的原話。凡是說「所以然者」的,都是王叔和的觀點。而且脈象分陰陽,以及調胃承氣湯原本不是下法,卻說「欲下之」,仲景從未談到營衛,卻說「營弱衛強」,這些都足以看出他的謬誤。況且文章風格和氣勢,本來就不同。

傷寒五六日出現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部脹滿疼痛,不想吃東西,心煩想嘔吐,或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或者口渴,或者腹痛,或者脅下痞塊堅硬,或者心悸,小便不利,或者不渴但身體微熱,或者咳嗽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(小柴胡湯條目,成本全書中,有「與」字,是不對的。)

成無己說:疾病有的在表,有的在裡,有的在表裡之間。這是邪氣在表裡之間,稱為半表半裡。邪氣在表,必定要發汗;邪氣在裡,必定要瀉下通便。至於不外不內,半表半裡的病症,就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小柴胡湯是和解表裡的方劑。

錢潢說:往來寒熱,時作時止,時間早晚不定,不像瘧疾那樣發作時間固定。

惟忠說:往來寒熱,寒邪退了就發熱,熱退了又發寒,互相交替發作。從熱轉寒,並不是沒有間隔,只是間隔很短,接著又像開始一樣發作,所以叫做往來寒熱。

島壽說:半表半裡,並不是既不屬表也不屬裡,而是正在表裡之間。但是全身只有表裡,並沒有表裡之間這個地方,所以取表證接近裡證的部分和裡證接近表證的部分,來確定病情的位置。還有表裡同時出現的,跟這個不一樣。表裡同時出現,有頭痛、寒熱等表證,又有口乾舌燥、腹脹等裡證。不像所謂的半表半裡,寒熱往來,胸脅脹滿等症狀。後學不察,錯誤的也很多,特地說明一下。

正診說:傷寒五六日出現中風,應該參考全書和張志聰的集註,改作傷寒中風五六日。論述說:傷寒中風,有小柴胡湯證,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就可以了,不必所有症狀都具備。又甘草瀉心湯條目說:傷寒中風,醫生反而用下法治療,就是這個意思。意思是說,這種病可能是從麻黃湯證發展來的,也可能是從桂枝湯證發展來的,不拘泥於病的起始階段。劉棟說:傷寒五六日,中風八九日,必定有小柴胡湯證。滿和懣古字通用,都是煩悶的意思。詳見前面第二十二條。悶加上「苦」字,是加重語氣,就像苦病、苦痛、苦患、苦勞的「苦」一樣。又考證小補註說:「苦」,《集韻》中解釋為困頓。可見苦滿就是煩悶的意思。「嘿嘿」又作「默默」,《佩文韻府》說:「默」,音mò,反義詞是靜。又作「嘿」,《漢書·匡衡傳》說:「默默不自安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