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卷三

金鑑曰:凡失血之後,血氣未復,為亡血虛家,皆不可發汗也。若再發汗,則陽氣衰微,力不能支,故身寒噤慄,振振聳動,所必然也。

王三陽曰:血家、汗家,俱指本人平時舊病言之。

正珍曰:亡血家者,如嘔血、下血、崩漏、產後、金瘡、破傷類是也。亡者,失也,非滅也。寒慄而振,乃乾薑附子湯之證。

〔九十〕汗家重發汗,必恍惚心亂,小便已陰疼,與禹餘糧丸。

宋板注曰:方本闕。

魏荔彤曰:禹餘糧丸方闕。愚臆度之,即赤石脂禹餘糧湯耳。意在收澀小便,以養心氣;氣足而血生矣,且有鎮安心神之義也。是否質之高明?如理中湯可以制丸也。

金鑑曰:汗家,謂平素好汗出之人也。

錢潢曰:恍惚者,心神搖盪而不能自持;心亂者,神虛意亂而不得自主也。

瀨穆曰:恍惚,不分明也。

宮義方曰:可行桂枝加附子湯。

正珍曰:錢潢云:「汗家,傷寒家已經發汗,及自汗、盜汗者,皆是也。」非也。

〔九十一〕病人有寒,復發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(宋板注曰:一作逆。)

方有執曰:復,反也,言誤也。

金鑑曰:胃寒復汗,陽氣愈微,胃中冷甚,蛔不能安,故必吐蛔也。宜理中湯送為梅丸可也。(《全書》引《活人》曰:先服理中丸,次服烏梅丸。)

島壽曰:凡蟲避寒就溫,冬蟄夏出;胃中冷,蛔不得安,欲走上焦陽分,從胃脘出口也。

希哲曰:病人有寒者,言有虛寒而外見表證也。

宮義方曰:有寒,謂胃中虛冷,理中或附子理中湯證也。

正珍曰:有寒,謂腸胃虛寒;《太陰篇》所謂「自利不渴者屬太陰,以其藏有寒故也,當溫之,宜服四逆輩」,是也。「復」芳六反,與「覆」古字通用,「反」也。《詩·大雅》曰:「人有土田,女反有之;人有民人,女覆奪之。」又曰:「匪用其良,覆俾我悖。」注曰:「覆,反也。」《字典》曰:「復又與覆通。」《正字通》曰:「反復音義通。」《癸辛雜識新集》云:「『復』字有三音:房六切者,復歸之『復』也,字書訓以往來,是也;扶富切者,又『復』也,字書訓以『又』,是也;芳六切與『復』同音者,覆之『復』也。《易·乾象》:『反復道也。』釋文:『芳六反,本亦作覆。』是也。」合而考之,復、覆通用明矣。言病人素有虛寒證,反發其汗,則陽氣愈微,胃中冷甚而蛔不能安,故必吐蛔也。友人慄山獻臣曰:「嘗解剖刑人數人矣,腸胃之間,皆有蛔蟲存焉。意者,蛔之於腸胃,蓋亦相扶以消化穀食者已,非無用之長物也。」(《入門·小兒死證部》:「蟲蟲下有消食蟲名。」)予聞而疑之久矣。頃者偶檢《太平御覽》,援《東方朔神異經》云:「南方有甘蔗,可以節蛔蟲。蛔蟲狀如蚓,消穀蟲也,多則傷人,少則谷不消。是甘蔗能減多益少,凡蔗亦然。」予雖未信然否,書以廣異聞。(按:《神異經》所謂甘蔗,蓋指其生草言之,乃蔗漿,是也;古人所用皆然。若夫煎煉成沙餹者,多食生蟲,豈有減蟲之效乎?況其法初於唐太宗時,而唐以前則世未嘗有此物乎?)

白話文:

[卷三]

失血後,血氣未恢復,屬於血虛體質,都不能再發汗。如果再次發汗,陽氣就會衰弱,身體承受不住,因此就會出現身體寒冷發抖、顫慄等症狀。

血虛體質和容易出汗的體質,都是指個人平時就有的舊疾而言。

血虛體質,例如嘔血、便血、崩漏、產後出血、外傷等都屬於此類。這裡的「亡」是指失去,而不是指消失。身體寒冷發抖,這是乾薑附子湯的症狀。

容易出汗的人再次發汗,必然會出現神志恍惚、心神不寧、小便疼痛等症狀,此時應服用禹餘糧丸。

(禹餘糧丸的藥方缺失。)

我推測禹餘糧丸的藥方,就是赤石脂禹餘糧湯,目的是收斂小便,滋養心氣,心氣足了,血液自然就生了,而且還有鎮靜安神的作用。是否正確,有待向高明者請教。理中湯也可以製成丸劑。

容易出汗的體質,是指平素就容易出汗的人。

神志恍惚是指心神搖盪,無法自我控制;心神不寧是指神氣虛弱,思緒混亂,無法自主。

恍惚就是指神志不清。

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。

容易出汗的體質,是指傷寒病人在已經發汗過後,以及本身就自汗盜汗的人,這是不對的。

病人本身就畏寒,再次發汗後胃部發冷,必然會嘔吐蛔蟲。(也有人說是呃逆。)

「復」是「反」的意思,意思是說這是錯誤的做法。

胃寒又發汗,陽氣更加衰弱,胃部非常寒冷,蛔蟲無法安居,所以必然會嘔吐蛔蟲。應該服用理中湯,並將其製成梅丸服用。(活人書上說,先服用理中丸,再服用烏梅丸。)

凡是蟲類都避寒就暖,冬天冬眠夏天出來活動。胃部寒冷,蛔蟲不安於室,想要往上焦的陽氣部分移動,於是從胃脘部出來。

病人畏寒,指的是有虛寒症狀,而外在表現為表證。

畏寒,指的是胃中虛冷,是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的病症。

畏寒,指的是腸胃虛寒,《傷寒論》太陰篇所說的自利不渴,就屬於太陰症,因為它藏有寒邪,所以應該溫補它,應該服用四逆湯等溫陽藥物。這句話中的「復」與「覆」通用,都是「反」的意思。詩經大雅篇說:「人有田地,你卻反過來佔有;人有人民,你卻反過來奪取。」又說:「不是因為使用它不好,而是反過來使我悖逆。」注釋說:「覆」就是「反」的意思。字典也說「復」與「覆」通用。「正字通」說,「復」與「覆」的音義相同。「癸辛雜識新集」說,「復」字有三種讀音,其中一種讀音與「覆」相同。易經乾卦說:「反覆之道」。釋文說,「芳六反」,原本也寫作「覆」。綜合以上考證,「復」與「覆」通用是明確的。意思是說病人本來就有虛寒症狀,再次發汗,陽氣就更加衰弱,胃部非常寒冷,蛔蟲無法安居,所以必然會嘔吐蛔蟲。

我曾解剖過幾個死刑犯的屍體,腸胃之間都有蛔蟲存在。我猜想,蛔蟲在腸胃裡,大概也互相幫助消化食物,並不是無用的東西。(入門小兒死證部蟲蟲下有消食蟲名。)我聽說後很久都感到懷疑,最近偶然查閱《太平御覽》,引用東方朔的《神異經》說,南方有一種甘蔗,可以除掉蛔蟲,蛔蟲形狀像蚯蚓,是消化食物的蟲子,多了會傷害人,少了食物就無法消化,所以甘蔗可以減少蛔蟲數量。凡是蔗類都一樣。雖然我還不確定真假,但寫下來以擴充見聞。(按:《神異經》所說的甘蔗,大概是指它的生草而言,也就是蔗漿,古人用的都是這樣。如果把它煎煉成砂糖,多吃會生蟲,哪裡還有減少蟲子的效果呢?況且這種方法始於唐太宗時期,唐朝以前世上根本就沒有這種東西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