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三 (6)
卷三 (6)
1. 卷三
〔八十七〕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痓。(成本全書,汗出作發汗;玉函,痓作痙,是。)
錢潢曰:「瘡家,非謂疥癬之疾也,蓋指大膿、大血、癰疽、潰瘍、楊梅結毒、臁瘡、痘疹、馬刀俠癭之屬也。身疼痛,傷寒之表證也。言瘡家氣虛血少,營衛衰薄,雖或有傷寒身體疼痛等表證,亦慎不可輕發其汗。若誤發其汗,則變逆而為痙矣。痙者,即所謂身熱足寒、頸項強急惡寒,時頭熱、面赤目脈赤、獨頭面搖、卒口噤、背反張者是也。故於痙證中有云:『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痓也。』豈有所謂重感寒濕、外風襲虛之說哉?」
成無己曰:「痓當作痙,傳寫之誤也。痓者,惡也,非強也。」
方有執曰:「痙,《廣韻》:風強病,俗謂打寒噤,是也。」
香川太衝行余醫言曰:「痙,巨郢切,擎,上聲。從來諸方書多誤寫痓,大謬之甚。按《說文》云:『痙,強急也,而無痓字。』《字彙》:『痓,充智切,惡也,與痙義曾不相涉。』又按《正字通》:『痙俗作痓。』《六書故》曰:『醫書云:痓亦作痙。』考之《說文》,合之以聲,痓乃痙之訛,當定為痙。蓋莖、脛、頸、勁、經、徑、涇、輕,並皆省書,或巠或𢀖,與至字甚相似,全是傳寫之誤,彰彰可見矣。省文之害,至如此也。」
正珍曰:「按《金匱直解》引郭白雲曰:『痓是病名,如中風、傷寒之類也;痙是病證,如結胸、否氣之類也。痓為輕,痙為重;痓而又痙者,為尤重。』」(止此)嗚呼!何為其說之曖昧模糊,如此之甚乎?可謂盲聾之甚者也。欲廣異聞,故並及焉。又按,成無己以身疼痛為瘡之疼痛,非也。
〔八十八〕衄家不可發汗。汗出,必額上陷,脈急緊,直視不能眴,不得眠。(《字典》曰:「眴,音縣。《說文》:目搖也。《史記‧項羽紀》:項梁眴籍曰:『可行矣。』注:謂動目私視之也。又音舜,目自動也,與瞤通。」)
韓氏曰:「此人素有衄血證,非傷寒後如前條之衄也,故不可發汗。」
錢潢曰:「衄,鼻出血也。額上,非即額也。額骨堅硬,豈得即陷?蓋額以上之囟門也。」(正珍曰:「《外臺》作『額上脈急而緊』,無『陷』字,頗似妥帖。錢潢所云,恐未必是也。」)
正珍曰:「平素善衄之人,頭中之陽已屬不足,故發其汗,則頭中之陽大虛,生變逆如是矣。乾薑附子湯輩,可以僥倖萬一也。成無己云:『眴,合目也。』不知何據,恐是任筆杜撰者而已。錢潢云:『所謂衄家者,即論中所云「發煩目瞑必衄」及「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因致衄者」。』『脈浮緊,發熱無汗,自衄者愈也。』亦非矣,不可從也。《金鑑》云:『衄家者,該吐血而言也。』亦非矣。」
〔八十九〕亡血家,不可發汗。發汗則寒慄而振。
成無己曰:「《針經》曰:『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』亡血發汗,則陰陽俱虛,故寒慄而振搖。」(正珍曰:「成氏所引針經文,出《靈樞‧營衛生會篇》。」)
白話文:
[卷三]
- 患有瘡瘍的人,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發汗。發汗則會導致痙攣。
錢潢說:瘡家,並不是指疥癬等皮膚病,而是指膿腫很大、出血很多、癰疽、潰瘍、楊梅瘡、臁瘡、痘疹、馬刀俠癭等病症。身體疼痛是傷寒的表證。患有瘡瘍的人氣血虛弱,營衛功能衰退,即使出現傷寒的表證如身體疼痛,也絕對不能輕易發汗。如果錯誤地發汗,就會導致病情逆轉而發生痙攣。痙攣是指身體發熱,腳部冰冷,頸項僵硬疼痛,怕冷,時而頭熱、面紅、目赤、脈搏跳動很快,單獨頭面部搖晃,突然口不能言,背部反弓等症狀。因此,在痙攣的病症中記載著:「太陽病,發汗過度,導致痙攣。」哪有什麼再次感受寒濕、外邪侵襲虛弱之體的說法呢?
成無己說:「痓」應作「痙」,是抄寫錯誤。「痓」是惡劣的意思,不是強直的意思。
方有執說:「痙」,《廣韻》解釋為風邪導致的強直性疾病,俗稱打寒顫。
香川太衝行余醫說:「痙」讀音為jìng(巨郢切),是上聲。以往的醫書,大多錯誤地寫作「痓」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按《說文解字》記載,「痙」是強直的意思,而沒有「痓」這個字。「痓」,《字彙》解釋為chōng zhì(充智切),是惡劣的意思,與「痙」的意思完全不相干。又按《正字通》記載,「痙」俗寫作「痓」。《六書故》說:醫書中,「痓」也作「痙」。考證《說文解字》,並結合讀音,「痓」是「痙」的誤寫,應當改正為「痙」。「莖、脛、頸、勁、經、徑、涇、輕」這些字,簡化書寫時,常常寫成相似的字,與「至」字非常相似,都是抄寫錯誤造成的。簡化文字的壞處竟如此嚴重!
鄭珍說:按《金匱要略直解》引用郭白雲的話說:「痓」是病名,如中風、傷寒等;「痙」是病證,如結胸、氣逆等。「痓」較輕,「痙」較重,「痓」而復「痙」者,則更加嚴重。(僅此而已)唉!為什麼他們的說法如此含糊不清,如此嚴重呢?可以說是非常盲聾了。為了擴大見聞,所以也一併記載。又按,成無己認為身體疼痛是瘡瘍的疼痛,這是不對的。
- 患有鼻出血的人,不可發汗。發汗必然導致額頭凹陷,脈搏急促緊弦,眼睛直視不能眨眼,不能睡眠。
韓氏說:此人素有鼻出血的病症,不是像上一條所說的傷寒後的鼻出血,所以不可發汗。
錢潢說:「衄」是鼻出血的意思。「額上」並不是指額頭,額骨堅硬,怎麼會凹陷呢?大概是額頭以上囟門的地方。(鄭珍說:《外台秘要》寫作額上脈急而緊,沒有凹陷這個字,似乎比較妥當。錢潢所說,恐怕未必正確。)
鄭珍說:平素容易鼻出血的人,頭部的陽氣已經不足,所以發汗,就會使頭部的陽氣更加虛弱,從而發生病情逆轉。乾薑附子湯等方劑,或許可以碰碰運氣。成無己說:「眴」是閉合眼睛的意思,不知道根據是什麼,恐怕是信筆寫出來的。錢潢說:所謂「衄家」,就是文中所說的,發熱煩躁、眼睛昏暗必然鼻出血,以及傷寒脈搏浮緊,不發汗導致鼻出血者,脈搏浮緊,發熱無汗,自行鼻出血者,病情好轉。這也不對,不能採信。《金鑒》說:「衄家」包括吐血,這也不對。
- 失去血液的人,不可發汗。發汗就會寒慄發抖。
成無己說:《針經》說:奪取血液則不能發汗,奪取汗液則不能出血。失血的人發汗,則陰陽都虛弱,所以寒慄發抖。(鄭珍說:成氏所引的《針經》文字,出自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