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卷三
張志聰曰:「咽喉乾燥者,心腎之精血皆虛。發汗,則有上文之變證矣。上文言汗後之變證,此乃未發之先機。本論錯綜之妙,讀者以意會之。」
金鑑曰:「咽喉乾燥,津液不足也。更發其汗,則津液益枯。故戒人雖有可汗之證,亦不可發汗也。」
希哲曰:「已言咽喉,則口舌在其中。」
正珍曰:「口舌咽喉之乾燥,有白虎加人參湯證,有大承氣湯證,有大陷胸湯證,有五苓散證。於金匱,則有己椒藶黃丸證,有溫經湯證,有小建中湯證,有桔梗湯證,有白散證。但五苓散,渴而口躁煩,小便不利者,微用發汗已。然不言咽喉乾燥,則其為輕證可知矣。」
〔八十六〕淋家不可發汗。發汗必便血。
按:淋之為病也,小便淋瀝,不能快利者,非癃也。其因在精道之失常也。精即心血之經精道入精囊而變化者,固非他物矣。故淋家過於發汗,則精道失守,精囊曠職,遣失動血二脈之血妄動妄行,所以溺血也。往歲東叡山,寶勝院主貫純,一日忽爾發熱惡寒,周身發小瘡。五六日間,瘡皆成膿,苦悶日加。又一日,瘡悉黑陷。起而如廁,溺鮮血者,二升許。病人視而大驚,精神益衰,短氣煩躁,口不能言。市醫某術盡枝窮,乃告急於予。予未至之間,復溺鮮血者,兩三行。余往而診之,脈微欲絕,冷汗津津然而出。又溺血者三升余,試染厚白紙視之,紅與猩猩𧘞一般。
余曰:「此瘡氣內攻,陽氣暴亡之候也,決不能回生。」遂辭而歸。翌日終死云。嗚呼!古聖垂訓,語無虛發,雖一言一字,無非精微之蘊。後人乃輒概以謂論說無益於治術,抑何不思之甚!蓋臟腑經脈說,上自素問靈樞,下訖明清諸家,率皆以臆度之,飾以陰陽五行之理,強立之論辨。滔滔者天下皆是,未嘗有一人驗諸解剖之實者也。故其所說臟腑形狀,脈絡纏繞,皆是暗中摸索,不啻漆桶掃帚焉。甚哉昔人之欺後世也!余嘗閱和蘭解體書二三本,其所圖說,皆出於解剖之實者,與今日所驗,亦皆吻合。檆田翼所譯《解體新書》,即此物也。今據其說考之,精道乃動血二脈之支別(起於腎臟下行入於精囊)。動血二脈,乃一身來往之血道矣。精道則當交接之時,受彼動血二脈之血,傳到精囊,始化成精而瀉出者也,非腎臟所藏物也。淋家過於發汗致便血者,其理於是乎明矣。成無己、程知徒皆云:「膀胱裡熱則淋,更發其汗,則膀胱愈燥,而小便血矣。」(止此)雖然,膀胱之為府,惟是貯小便之地,猶胃之容受水穀然。胃中熱燥未見圊血者,膀胱熱燥豈亦有溺血之理乎?一說以便血為血淋,非也。若然,則肛門下血者,亦直為膿血痢乎?可謂妄矣。(發秘曰:「淋家謂平時患淋之人。」○瀨穆曰:「便平聲,溲也。」)
〔附考〕門人某問曰:「溺血證,仲景氏不言治方,處之奈何?」曰:「均是一亡陽之證,宜以亡陽處之。嘗療一壯夫卒爾,弱血者,作附子理中加洎夫藍湯飲之,數日徐徐而瘳矣。」
白話文:
張志聰說:咽喉乾燥的人,是心腎的精血都虛弱了。如果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就會出現前面文章中提到的變證。前面文章說的是發汗後的變證,這裡講的其實是還沒發病時的先兆。這本書的內容相互交錯,變化巧妙,讀者要用心去體會。
金鑑說:咽喉乾燥,是體內的津液不足。如果再發汗,津液就會更加枯竭。所以告誡人們,即使有可以發汗的症狀,也不應該輕易發汗。
希哲說:既然說到咽喉,那麼口舌也在其中,情況相似。
正珍說:口舌咽喉乾燥的症狀,可能是白虎加人參湯證,也可能是大承氣湯證,或是大陷胸湯證,也可能是五苓散證。在《金匱要略》中,可能是己椒藶黃丸證、溫經湯證、小建中湯證、桔梗湯證,或白散證。但五苓散證,是口渴、煩躁、小便不順暢,稍微用發汗的方法就夠了,但沒有提到咽喉乾燥,可見是比較輕微的症狀。
(第八十六條)患有淋病的人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發汗,一定會出現尿血的情況。
按照淋病的病理來看,小便淋漓不暢,但並非癃閉。病因在於精道的功能失常。精是心血經過精道進入精囊而轉化的,所以不是其他物質。因此,淋病患者如果過度發汗,會導致精道失守,精囊功能失常,使動血二脈的血液妄動亂行,所以會出現尿血。過去在東叡山,寶勝院的主持貫純,有一天突然發燒怕冷,全身長滿小瘡。五六天後,瘡都化膿了,他感到越來越痛苦。又過了一天,瘡都變成黑色的陷下去,他起床上廁所,竟然尿出大約兩升的鮮血。病人看到後非常驚恐,精神更加衰弱,氣短煩躁,說不出話。城裡的醫生都束手無策,才緊急找我去看病。我還沒到,他又尿了兩三次鮮血。我去了診斷,他的脈搏微弱快要停止,冷汗不停地流,又尿出三升多的血。我用厚白紙沾了血觀察,紅得像猩猩的血一樣。
我說,這是瘡氣內攻,陽氣暴亡的跡象,絕對無法救活了。於是我就告辭回家。第二天,他果然就死了。唉!古聖先賢的教誨,沒有一句是虛假的。即使是一個字一句話,都蘊含著精微的道理。後人卻常常認為這些論述對治療沒有幫助,這實在太不應該了。因為臟腑經脈的學說,從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開始,到明清各家,大多都是憑空臆測,用陰陽五行的理論來裝飾,強加論證。
這樣的理論充斥天下,沒有一個人去驗證解剖的實際情況。所以他們所說的臟腑形狀、脈絡纏繞,都是在黑暗中摸索,像用漆桶掃把在亂掃一樣。古人欺騙後人真是太過分了。我曾經看過兩三本荷蘭的解剖學書籍,上面的圖說都是根據解剖的實際情況畫出來的,和現在我們驗證的情況都相符。杉田玄白翻譯的《解體新書》就是這類書籍。現在根據解剖學的說法來考察,精道是動血二脈的分支(起於腎臟,向下行進入精囊)。動血二脈是全身血液來回的通道。精道在交合的時候,接受動血二脈的血液,傳送到精囊,才轉化成精液而排出。它並不是腎臟所藏的物質。淋病患者過度發汗導致尿血,道理就在這裡清楚了。成無己和程知徒都說,膀胱有熱就會導致淋病,如果再發汗,膀胱會更加乾燥,就會尿血。(以上是原文的解說)雖然如此,膀胱作為六腑之一,只是儲存小便的地方,就像胃容納水穀一樣。胃裡燥熱,也沒見過大便出血,膀胱燥熱怎麼就會有尿血的道理呢?有人認為尿血是血淋,這是不對的。如果這樣說,那麼肛門下血,也可以直接說成是膿血痢疾了嗎?這簡直是胡說八道!(發秘說:淋家指的是平時患有淋病的人。瀨穆說:便讀作平聲,是小便的意思。)
(附加考證)我的學生某某問:尿血的病症,《傷寒論》沒有提到治療的方法,應該怎麼辦呢?我說:這也是一種亡陽的病症,應該用治療亡陽的方法來治療。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壯年男子,突然尿血,用附子理中湯加茅根、藍汁飲服,幾天後就慢慢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