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卷三

〔八十四〕太陽病,發汗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。心下悸、頭眩、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(脈經:身作目,擗作僕。)

成無己曰:心下悸、頭眩、身瞤動、振振欲擗地者,汗出亡陽也。裡虛為悸;上虛為眩;經虛為身瞤振振搖。與真武湯主之,溫經復陽。

方有執曰:眩,昏暈也;瞤,輒動也;振振,振作也。

喻昌曰:大青龍證中,垂戒云:「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。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。」正與此段互發。

金鑑曰:此示人以救逆之法也。振,聳動也。振振欲擗地者,聳動不已,不能興起,欲墮於地,陽虛氣力不能支也。

正珍曰:擗地二字,諸家紛紜,未有歸一之說。按法華經,信解品云:「轉更惶怖,悶絕躄地。」唐慧琳音義云:「躄,脾役切,倒也。」宋方回虛谷間抄,幽州石老條云:「擗地號叫,人異而觀之。」字典云:「音擗,倒也。」類篇:「僕也。」正字通云:「躄與闢通。」又字典擗字注云:「通作闢。」

合而考之,躄、擗、闢三字通用。所謂擗地,即躄地也。蓋字以音為本,形則亞之。苟其音既同,則互相通用,不泥字義。如拒通作距,亦復爾爾。又按:脈經作仆地,字異而義同。宋板注云:「擗一作僻」,是亦同音通用已。方有執云:「擗,拊心也。」(詩邶風:寤闢有標。)言拊心而無可奈何也。

喻昌云:「擗者,闢也,避也,思欲闢地而避處其內也。汗多亡陽者,欲入土中避虛就實也。」嗚呼!何其迂曲之甚!此條言太陽病,以麻黃、青龍輩大發其汗。其人充實者,當汗出復常也;若其人虛弱者,汗出表證罷,而病仍不解:發熱、心下悸、頭眩、身瞤動欲仆地。此以汗出多而亡陽故也。

雖有發熱,非表不解之發熱,乃虛火炎上之發熱,後世所謂「真寒假熱」者也。心下悸者,胃陽虛而水飲停畜也;頭眩者,頭中之陽虛也。靈樞衛氣篇所謂:「上虛則眩」,是也。身瞤欲僕者,經中之陽虛也。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條所謂「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動」,是也。此表裡上下俱虛之候具焉。

故與真武湯,以復其陽,以行其水也。成無己云:「仍發熱,邪氣未解也。」此與桂枝新加湯之身疼痛、柴胡桂枝湯之發熱微惡寒同看,以為表邪未解也。蓋為「仍」字所誤也。故亦誤解茯苓四逆湯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,以為陰陽俱虛,邪獨不解。豈邪氣未解之發熱煩躁,反劑姜附輩以溫補之乎?

白話文:

[卷三]

八十四、太陽病,發汗後汗出卻症狀未解,病人仍然發熱,心悸頭暈,身體抽搐,渾身顫抖想撲倒在地。用真武湯治療。(脈經中「擗」作「僕」。)

成無己說:心悸、頭暈、身體抽搐、渾身顫抖想撲倒在地,這是汗出傷了陽氣。心悸是因為裡頭虛弱,頭暈是因為上焦虛弱,經脈虛弱導致身體抽搐顫抖。因此用真武湯治療,溫通經脈,恢復陽氣。

方有執說:眩,就是昏暈;瞤,就是抽動;振振,就是顫抖。

喻昌說:這是大青龍湯證候的後續,書中曾告誡:如果脈象微弱,汗出怕風,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,否則會導致厥逆、筋惕肉跳,這與本段症狀互相呼應。

金鑑說:這段文字是教導人們如何搶救危急症狀的方法。振,就是聳動;渾身顫抖想撲倒在地,就是不停地聳動,站立不穩,想要倒地,這是陽氣虛弱,氣力不足。

正珍說:「撲倒在地」這兩個字,諸家說法紛紜,沒有統一的解釋。根據《法華經》信解品記載:「轉更惶怖,悶絕躄地」,唐慧琳音義解釋「躄」為倒地;宋方回《虛谷間抄》幽州石老條記載「撲倒在地,號叫」,字典記載「擗」音同「僕」,為倒地;《類篇》解釋為仆倒;《正字通》說「躄」與「闢」相通,字典也注「擗」字通作「闢」。

綜合考證,「躄」、「擗」、「闢」三個字通用。「撲倒在地」,就是倒地。字的本義以音為主,形體次之,只要音同,就可以通用,不必拘泥字義,例如「拒」通「距」,也是如此。此外,《脈經》寫作「仆地」,字不同但意思相同,宋版註釋說「擗」也可寫作「闢」,也是同音通用。方有執說:「擗」是拍打胸口(《詩經·邶風·終風》「寤闢有標」)。意思是拍打胸口,卻無能為力。

喻昌說:「擗」,就是「闢」,躲避的意思,想要躲避到地下,躲到裡面去。汗出太多傷了陽氣,就想鑽到土裡,從虛弱中尋求實處。唉,真是曲折迂迴啊!這段文字說太陽病,用麻黃、大青龍湯等藥物大量發汗,如果病人體質充實,應該汗出後症狀恢復正常;如果病人體質虛弱,發汗後表證消失,但病情仍然未解,發熱、心悸、頭暈、身體抽搐想倒地,這是因為汗出太多傷了陽氣。

雖然有發熱,但不是表證未解的發熱,而是虛火上升的發熱,後世稱之為「真寒假熱」。心悸是因為胃陽虛弱,水飲停滯;頭暈是因為頭部陽氣虛弱,《靈樞·衛氣篇》說「上虛則眩」,就是這個意思;身體抽搐想倒地,是因為經脈陽氣虛弱,《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》條說「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動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是表裡上下都虛弱的症狀。

所以用真武湯,以恢復陽氣,運行水液。成無己說「仍然發熱」,是邪氣未解,這與桂枝新加湯的「身痛」、柴胡桂枝湯的「發熱微惡寒」可以參照,認為是表邪未解。這大概是「仍」字誤解了。因此也誤解了茯苓四逆湯「發汗或下瀉後病情仍未解,煩躁」的症狀,認為是陰陽俱虛,邪氣單獨未解。難道邪氣未解的發熱煩躁,反而用薑附類藥物溫補嗎?

這是抱薪救火,愚蠢啊!妄為啊!方有執、張璐都說,這段文字是太陽中風,誤服大青龍湯,導致逆症的搶救方法。雖然如此,古代發汗的方法很多,難道只有大青龍湯才如此嗎?不知道服用麻黃、葛根發汗後出現本節症狀,還有什麼其他的搶救方法?真是拘泥於形式啊!

八十五、咽喉乾燥,不可發汗。

成無己說:這是津液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