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卷三
而下之以湯藥。則亦何身熱不去之有。又按。成無巳。王肯堂。程應旄諸人。皆以本節心中結痛。與下後為結胸者。以為似而非之證。苦口辨其差別。殊不知結胸之為病。惟在心下。而不在心中。病之所位。本自不同矣。若徒以熱之有無論之。則結胸心下硬痛。手不可近而有身熱者。
亦以梔子豉湯乎。可謂杯水救薪火矣。又按。金鑑。改梔子豉湯。為梔子乾薑湯。亦非矣。
〔八十一〕傷寒下後。心煩腹滿。臥起不安者。梔子厚朴湯主之。
此虛煩兼腹滿者。故於梔子豉湯內去香豉加厚朴枳實以主之。心煩。即虛煩臥起不安。即不得眠也。其致腹滿者。以下後內虛。氣澀不痛也。與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之腹滿。同一虛脹已。是以雖滿不堅痛。此所以其不用大黃芒硝等也。成無己云。既煩且滿。則邪氣壅於胸腹之間也。非矣。邪氣實滿。豈此湯之所能治哉。
梔子厚朴湯方
梔子(十四個擘),厚朴(四兩炙去皮),枳實(四枚水浸炙令黃)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半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二服。溫進一服。得吐者止後服。(上字。成本全書。作以上二字。非。)
瀨穆曰。方名後人脫枳實二字。
〔八十二〕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。身熱不去微煩者。梔子乾薑湯主之。
按丸藥。謂大陷胸丸。三物備急類也。(王肯堂曰。丸藥。所謂神丹甘遂也。或作巴豆。)凡傷寒熱盛者。雖有可下證。不可以丸藥下之。何者。丸藥惟盪滌腸胃。而不能除身熱也。今傷寒熱盛者。醫反以丸藥大下之。身熱不去。更加微煩者。內虛而煩也。法當以梔子豉湯主之。
然以其煩微而無心中結痛。及懊憹等證。去香豉加乾薑。一以解熱。一以復虛也。猶胸中有熱胃中有寒者。黃連乾薑。寒熱並施之意。(見太陽下篇黃連湯條)金鑑云。梔子乾薑湯。當是梔子豉湯。斷無煩熱用乾薑之理。(止此)非也。虛煩虛熱。不用幹姜而何。
梔子乾薑湯方
梔子(十四個擘),乾薑(二兩)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半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分二服。溫進一服。得吐者止後服。
〔八十三〕凡用梔子湯。病人舊微溏者。不可與服之。
成無己曰。病人舊微溏者。裡虛而寒在下也。雖煩則非蘊熱。故不可與梔子湯。內經曰。先泄而後生他病者。治其本。必且調之。後乃治其他病。
正珍曰。凡用梔子之湯。不問梔子豉湯。梔子甘草豉湯。梔子生薑豉湯。梔子厚朴湯。梔子乾薑湯。其病人大便舊微溏者。不可妄與之。以梔子為寒藥。恐致胃寒下利也。溏者。大便濡甚也。瀨穆云。梔子湯。當作梔子豉湯。非也。(字典。溏字注曰。音唐。博雅。滒溏。淖也。
又淖字注曰。奴教切。說文。泥也。左傳成十六年。有淖於前。乃皆左右相違於淖。又字林。濡甚。曰淖。)
白話文:
[卷三]
服用湯藥後,身體發熱卻沒有消退,這是什麼原因呢?再說,成無己、王肯堂、程應旄等人,都認為本節所述的心中結痛,與下利後形成的結胸症狀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,費盡口舌辨別其區別。殊不知結胸病症的病灶位於心下,而不是心中,病灶的位置本就不同。如果只是單純考慮發熱,那麼結胸症狀表現為心下硬痛,手碰都不能靠近,並且伴有身熱,
也用梔子豉湯治療,那簡直是杯水車薪。再說,《金鑑》將梔子豉湯改為梔子乾薑湯,也是不對的。
〔八十一〕傷寒病人在瀉下之後,心煩意亂、腹部脹滿,臥床起坐都覺得不舒服,用梔子厚朴湯治療。
這是虛煩兼腹脹滿,所以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,去掉香豉,加入厚朴和枳實來治療。心煩,就是虛煩;臥起不安,就是睡不好覺。腹部脹滿的原因,是瀉下之後,身體虛弱,氣機不暢,沒有疼痛感。這與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的腹脹,都是同一種虛脹,因此雖然腹部脹滿,卻沒有堅硬疼痛的感覺,所以不用大黃、芒硝等藥物。成無己說,既煩且滿,邪氣阻塞在胸腹部之間,這是錯誤的。邪氣壅盛導致的脹滿,豈是這種湯劑所能治療的?
梔子厚朴湯方
梔子(十四個擘),厚朴(四兩,炙去皮),枳實(四枚,水浸後炙至黃色)
以上三味藥,用三升半水煎煮,取一升半,去渣,分二次服用,溫溫的服用第一劑,如果吐了就停止服用第二劑。(「上」字,《成本全書》作「以上」二字,錯誤。)
瀨穆說,方劑名稱後人去掉了枳實二字。
〔八十二〕傷寒病人服用丸藥大量瀉下後,身體發熱沒有消退,而且微微煩躁,用梔子乾薑湯治療。
文中「丸藥」,指的是大陷胸丸,出自《三物備急類》。 (王肯堂說:「丸藥」,指的是神丹甘遂丸,也可能是巴豆丸。)凡是傷寒熱盛,即使有可以瀉下的證據,也不可以用丸藥瀉下,因為丸藥只能清洗腸胃,而不能消除身熱。現在傷寒熱盛的病人,醫生反而用丸藥大量瀉下,身體發熱沒有消退,還更加微微煩躁,這是因為內虛而煩躁。正確的方法是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但是,由於煩躁的症狀輕微,沒有心中結痛、懊惱等症狀,所以去掉了香豉,加入乾薑,一個是解熱,一個是補虛。這就像胸中有熱,胃中有寒一樣,黃連乾薑就是寒熱並用的意思。(見《太陽下篇》黃連湯條)《金鑑》說,梔子乾薑湯,應該是梔子豉湯,沒有煩熱需要用乾薑的道理。(到此為止)這是錯的。虛煩虛熱,不用乾薑怎麼行呢?
梔子乾薑湯方
梔子(十四個擘),乾薑(二兩)
以上二味藥,用三升半水煎煮,取一升半,去渣,分二次服用,溫溫的服用第一劑,如果吐了就停止服用第二劑。
〔八十三〕凡是用梔子湯,病人以前就有輕微腹瀉的,不可以服用。
成無己說:病人以前就有輕微腹瀉的,是裡虛寒邪在下焦,即使煩躁也不是蘊熱,所以不能服用梔子湯。《內經》說:先瀉下然後才產生其他疾病的,治療必須先調理根本,然後再治療其他的疾病。
鄭珍說:凡是用梔子湯,不論是梔子豉湯、梔子甘草豉湯、梔子生薑豉湯、梔子厚朴湯、梔子乾薑湯,如果病人大便以前就有輕微腹瀉,都不能亂用,因為梔子是寒性藥物,恐怕會導致胃寒腹瀉。溏,就是大便稀軟的意思。瀨穆說,梔子湯,應該是指梔子豉湯,不是的。(字典中,「溏」字注釋說:音唐。《博雅》說:滒溏,就是稀軟的意思。《說文》說:淖,就是泥的意思。《左傳》成十六年記載:「有淖於前」,就是說大家都左右迴避泥濘的地方。《字林》說:很稀軟,叫做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