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卷三

〔七十八〕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若劇者,必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,梔子豉湯主之;若少氣者,梔子甘草豉湯主之;若嘔者,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

厥陰篇曰:下利後,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宜梔子豉湯。

成無己曰:懊憹,心中鬱郁然不舒,憒憒然無奈,比之煩悶而甚者,懊憹也。(字彙曰:懊憹音奧農,憂悶意。)

傷寒直格曰:懊憹者,煩心熱躁,悶亂不寧也;甚者,似中巴豆、草烏頭之類毒藥之狀也。

喻昌曰:不得眠,即臥起不安之互詞。

張志聰曰:懊憹者,煩之甚也;反覆顛倒,不得眠之甚也。

金鑑曰:未經汗吐下之煩,多屬熱,謂之熱煩;已經汗吐下之煩,多屬虛,謂之虛煩;不得眠者,煩不能臥也。汪琥曰:虛煩二字,不可作真虛看,作汗吐下暴虛看。

王肯堂曰:憹即惱字,古通。

香川太衝《行余醫言》曰:少氣者,言氣息微少不足以言也。《靈樞》曰:少氣身漯漯也。《素問》曰:一呼脈一動,一吸脈一動,曰少氣,此是虛候,而與短氣不同,多在暴瀉大吐之後。

希哲曰:謂之虛煩者,以經發汗吐下,因虛致煩,而非因表實夾內熱,及胃中燥實,致煩者比也。

島壽曰:少氣,謂呼吸之氣短少也。

劉棟曰:少氣與短氣,大同少異;短氣者,呼吸促迫,如欲絕也;少氣者,因上逆而呼吸微弱,如欲絕也,乃加甘草而緩其急也。

惟忠曰:呼吸如將絕,謂之少氣;氣急息迫,謂之短氣。

正珍曰:心中熱擾,謂之煩;煩甚而致反覆顛倒,謂之懊憹。本章所說,其義瞭然。凡傷寒,若發汗,若吐,若下後,諸證皆去,但胸中熱煩,不得眠者,是大邪已去,正氣暴虛,而餘熱內伏之候,故謂之虛煩。雖則曰虛,其實非為真虛也,亦惟汗吐下後一時之虛已,故與梔子豉湯,以解其餘熱,則其虛不補而自復也。如竹葉石膏湯,治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者,亦然矣。若發汗大汗出後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乃津液內竭,胃中乾燥之所致,少少與水以滋潤之則愈。今此證,惟煩而不渴,知其非胃燥也。若汗下後,煩躁不得眠,不嘔不渴無表證,其脈沉微者,便是真虛,不復一時暴虛之比,宜以乾薑附子湯、茯苓四逆湯輩急溫之,慎不可與梔子豉湯也。若其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者,即虛煩劇證,亦宜與梔子豉湯也。按成無己及諸注家,皆謂此因汗吐下後,邪熱乘虛,客於胸中所致,非也!果然,則如彼結胸胃實類,凡汗吐下後,邪氣乘其虛,內陷而煩者,亦皆謂之虛煩乎?可謂不通之說矣!又按,梔子豉湯,固非吐劑,張志聰所辨,可稱千古卓見矣!故虛煩而少氣者,加甘草以治之;虛煩而嘔者,加生薑以治之,果是吐劑乎?則其加甘草,加生薑者,遂不可解矣!再按,《金匱》梔子大黃湯,用梔子十四枚,豉一升。

白話文:

在發汗、催吐或瀉下後,如果出現虛弱煩躁、難以入睡的情況,嚴重時會翻來覆去、心煩意亂,感到心中懊惱不安,這時應該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如果還伴隨氣短的症狀,則應使用梔子甘草豉湯;如果同時有嘔吐的症狀,則應使用梔子生薑豉湯。

《厥陰篇》提到,腹瀉之後如果更加煩躁,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柔軟無力,這就是屬於虛煩,適合使用梔子豉湯。

成無己認為,「懊憹」是指心中鬱悶不舒暢,感到煩躁不安、無可奈何,比一般的煩悶還要嚴重。

《傷寒直格》中說,「懊憹」是煩躁不安,心中發熱,悶亂不寧,嚴重時感覺像中了巴豆、烏頭之類的毒藥。

喻昌認為,「不得眠」的意思是躺下和起來都不安穩。

張志聰認為,「懊憹」是煩躁的極度表現,「翻來覆去」是難以入睡的極度表現。

《金鑑》中說,未經發汗、催吐或瀉下所引起的煩躁,多屬於實熱,稱為「熱煩」;已經發汗、催吐或瀉下所引起的煩躁,多屬於虛弱,稱為「虛煩」。難以入睡是因為煩躁而無法躺臥。汪琥認為,「虛煩」二字不能當作真正的虛弱來看待,而是要看作發汗、催吐或瀉下後造成的短暫虛弱。

王肯堂認為,「憹」同「惱」,古代通用。

香川太衝在《行余醫言》中提到,所謂「少氣」是指呼吸微弱,不足以說明氣息,這是一種虛弱的表現,與短氣不同,多發生在劇烈腹瀉或嘔吐之後。

希哲認為,之所以稱為「虛煩」,是因為經過發汗、催吐或瀉下後,身體因虛弱而導致煩躁,而不是因為表證實熱夾雜內熱,或胃中乾燥積熱而引起的煩躁。

島壽認為,「少氣」是指呼吸的氣息短少。

劉棟認為,「少氣」和「短氣」大致相同,但略有差異。「短氣」是呼吸急促,像要斷氣一樣;「少氣」是因為氣往上逆,導致呼吸微弱,像要斷氣一樣。加入甘草是為了緩解呼吸急迫的症狀。

惟忠認為,呼吸像要斷絕一樣稱為「少氣」;氣息急迫稱為「短氣」。

正珍認為,心中發熱擾動稱為「煩」,煩躁嚴重而導致翻來覆去稱為「懊憹」。本段文字所說的道理很清楚。凡是傷寒病,如果經過發汗、催吐或瀉下後,其他症狀都已解除,但只有胸中發熱煩躁、難以入睡,這表示邪氣已經去除,正氣因短暫的虛弱,而殘留的熱氣潛伏在體內,所以稱之為「虛煩」。雖然說是「虛」,但其實並非真正的虛弱,而是發汗、催吐或瀉下後一時的虛弱。因此,使用梔子豉湯來解除殘餘的熱氣,虛弱的身體自然可以恢復。就像竹葉石膏湯治療傷寒病癒後,身體虛弱、氣短、氣逆想吐的情況一樣。如果發汗後大量出汗,出現煩躁不安、難以入睡、想喝水的情況,那是因為津液耗竭、胃中乾燥所致,只要稍微補充水分滋潤身體就會好轉。而這裡所說的這種情況,只有煩躁而不口渴,就知道不是胃中乾燥引起的。如果發汗或瀉下後,出現煩躁不安、難以入睡、不嘔吐、不口渴,也沒有其他表證,脈象沉微,那就是真正的虛弱,不是一時的短暫虛弱。此時應該使用乾薑附子湯或茯苓四逆湯等藥方來緊急溫補,千萬不能使用梔子豉湯。如果煩躁時還翻來覆去、心煩意亂,就是虛煩的嚴重情況,也應該使用梔子豉湯。

根據成無己及其他註解家的觀點,都認為這是由於發汗、催吐或瀉下後,邪熱趁虛侵入胸中所導致的,但這種說法並不正確。如果真是這樣,那像結胸、胃實等情況,凡是經過發汗、催吐或瀉下後,邪氣趁虛內陷而導致的煩躁,也應該都稱為「虛煩」嗎?這種說法不合理。而且,梔子豉湯並不是催吐劑,張志聰的辨析可以稱得上是千古卓見。所以,虛煩並伴隨氣短的,加入甘草來治療;虛煩並伴隨嘔吐的,加入生薑來治療。如果說梔子豉湯是催吐劑,那麼加入甘草和生薑就無法解釋了。另外,《金匱》中的梔子大黃湯,使用了梔子十四枚、豆豉一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