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首卷 (3)
首卷 (3)
1. 傷寒雜病論集
權門請託,殘吏放手。唐中宗制云:白簡凝霜,宜屏權豪之氣。晉書段灼傳云:東宮文武將吏,且勿復取豪門子弟。韻會小補孜字注云:說文:孜,汲汲也;周書:孜孜無怠;增韻:勤也;通作孳,孟子:孳孳為善;又作滋,孔叢子:滋滋汲汲。
崇飾其末,而忽棄其本;欲華其外,而悴其內。所以怪止於此。
崇飾其末、華其外,以喻夫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;忽棄其本、悴其內,以喻夫不知養生之貴,忘身殉物,以消耗其精神。是亦互文言之。
皮之不存,毛將安傅焉?
傅舊作附,今依左傳改之。左傳僖公十四年,虢射曰:皮之不存,毛將安傅。皮以喻養生,毛以喻名利。言人不能保身全生,則雖欲名利,是猶無皮而望毛之傅,焉其可得乎?
進不能愛人知物,退不能愛躬知己。
愛人知物,所謂療君親、救貪賤也;愛躬知己,所謂保身養生也。
卒然遭邪風之氣,嬰非常之疾。
嬰音英,觸也。傷寒之病傳變迅速,死生反掌,固不可與他病同日而語矣。是以謂之非常之疾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: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。漢書武帝紀云:蓋有非常之人,必有非常之功。
患及禍至,而方震慄。
正字通云:方,始也。小雅:燎之方揚。
身居厄地,濛濛昧昧,戇若遊魂。
厄字典云:於革切,艱也,困也;俗用厄,乃五果切,木節也。地猶言所,死地、樂地等語可見也。身居厄地,謂罹篤疾;濛濛昧昧,猶言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;戇又作憃,愚也;若遊魂者,言絕無定見也。周易繫辭云:精氣為物,遊魂為變。
晉皇甫謐甲乙經自序云:夫受先人之體,有八尺之軀,而不知醫事,此所謂遊魂耳。蓋本於仲景氏此段語。所謂者,仲景氏所謂也;不則所謂二字,大無著落。人或謂仲景氏自序,叔和偽撰。夫叔和與謐同是晉人,豈有所不知而卻引證之乎?或之妄真可呵笑。
降志屈節,欽望巫祝,告窮歸天。
節,節操也;欽,敬也。贊主人飧神者曰祝,音子六切;在女曰巫,音無。禮記檀弓注云:事盡理屈為窮。史記屈原傳云:夫天者,人之始也;父母者,人之本也。人窮則反本,故勞苦倦極,未嘗不呼天也;疾痛慘怚,未嘗不呼父母也。
束手受敗,齎百年之壽命,將至貴之重器,委付凡醫,恣其所措。
齎俗作齎,持也;將亦持也。凡者,輕微之稱,猶凡民凡夫之凡。措,倉故切,置也。漢書王吉傳云:數以耎脆之玉體,犯勤勞之煩毒,非所以全壽命之宗也。屈原大招云:永宜厥身,保壽命只。
咄嗟嗚呼!厥身已斃,神明消滅,變為異物,幽潛重泉,徒為啼泣。痛夫!
咄嗟字,出晉書石崇傳,嘆聲也。神明猶言情神。素問靈蘭秘典論云:心者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,是也。異物謂死。賈誼鵬鳥賦云:忽然為人兮,何足控揣?化為異物兮,又何足患!史記索隱云:死而形化,是為異物。重泉謂地下。左傳隱公元年云:不及黃泉,無相見也。朱申注云:此生無復相見,至死後,方相見於地下也。
白話文:
傷寒雜病論集
權貴施壓,庸官放縱。唐中宗曾說:「白簡凝霜」,應該摒除權貴的勢力。晉書段灼傳記載:「東宮文武將吏,暫且不要再錄用豪門子弟。」《韻會》小補孜字注釋說:《說文解字》中「孜」是勤勉的意思。《周書》記載:「孜孜不倦」。《增韻》解釋為:「勤勞」。也通作「孳」,如孟子所言:「孜孜為善」。又作「滋」,如《孔叢子》記載:「孜孜汲汲,崇飾其末,而忽棄其本,欲華其外,而悴其內。」所以怪異之處就在這裡,崇飾末節,華麗其表,比喻那些一心追求名利的人;忽視根本,損害內裡,比喻那些不懂得養生之道,不顧自身,為外物耗盡精力的人。這也是互文手法。
皮之不存,毛將安附?
「附」舊作「傅」,現在根據《左傳》改為「附」。《左傳·僖公十四年》記載:「虢射曰:『皮之不存,毛將安附?』」這裡用「皮」比喻養生,「毛」比喻名利。意思是人不能保全性命,那麼即使想追求名利,就好比沒有皮卻想讓毛髮附著,怎麼可能呢?
既不能愛護他人,了解萬物,又不能愛惜自身,了解自己。
愛護他人,了解萬物,指的是救治君親,救助貧苦之人;愛惜自身,了解自己,指的是保養身體,養生之道。
一旦遭遇邪風之氣,感染非常之疾。
「嬰」音「英」,觸犯之意。《傷寒雜病論》的病症傳變迅速,生死攸關,絕不能與其他疾病相提並論,所以稱之為「非常之疾」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記載:「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。」《漢書·武帝紀》記載:「蓋有非常之人,必有非常之功。」
禍患臨頭,卻仍然驚恐不安。
《正字通》解釋「方」為開始。《小雅·燎》:「燎之方揚」。
身處困境,渾渾噩噩,愚昧如遊魂。
《爾雅》解釋「厄」字為艱難困苦。文中「厄地」指困境,危急之地。「濛濛昧昧」形容看不清,聽不見。「戇」又作「憃」,愚笨之意。「若遊魂者」,形容毫無主見。《周易繫辭》:「精氣為物,遊魂為變」。
晉皇甫謐《甲乙經》自序說:「承襲先人的軀體,擁有八尺的身軀,卻不懂得醫理,這就是所謂的遊魂。」這句話源於仲景先生此段話。「所謂者」,指仲景先生所說。否則「所謂」二字就沒有著落了。有人說仲景先生的自序是叔和偽造的。叔和與謐都是晉朝人,難道會不知道而引用它嗎?這些妄說實在可笑。
降低志向,屈服於困境,仰賴巫祝,祈求上天保佑。
「節」指節操。「欽」指敬畏。文中「祝」指祭祀神明的巫師。《禮記·檀弓注》:「事情做到盡頭,道理上也已經窮盡了,這就叫做窮。」《史記·屈原傳》:「夫天者,人之始也;父母者,人之本也。人窮則反本。」所以勞苦倦極了,總是呼天;疾病痛苦了,總是呼喚父母。
束手無策,擁有百年的壽命,將寶貴的生命,委託給庸醫,任其擺布。
「齎」俗作「齎」,持有的意思。「將」也是持有的意思。「凡」是輕微的稱呼,如同「凡民」、「凡夫」的「凡」。「措」指放置。《漢書·王吉傳》:「數以耎脆之玉體,犯勤勞之煩毒,非所以全壽命之宗也。」《屈原·大招》:「永宜厥身,保壽命只。」
唉聲嘆氣,身體已經死亡,神明消散,變成異物,沉入幽冥,徒留悲泣,痛哉!
「咄嗟」二字出自《晉書·石崇傳》,是嘆息聲。「神明」指精神。「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」:「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」「異物」指死亡。《賈誼·鵬鳥賦》:「忽然為人,何足控揣,化為異物兮,又何足患。」《史記索隱》:「死而形化,是為異物。」「重泉」指地下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「不及黃泉,無相見也。」朱申注:「此生無復相見,至死後,方相見於地下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