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二 (17)
卷二 (17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二
本云黃耳杯五字,玉函全書俱無之,此係後人之筆,宜刪。
〔六十四〕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,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(字彙曰:叉,兩手相錯也;冒,覆也。)
惟忠曰:按之則如少安,故欲得按也。
正珍曰:汗後亡陽之證種種不同者,皆由其宿昔素常,或表裡有強弱之異,或臟府有虛實之分而判。如此條所說,蓋其人中焦之陽固有不足者,又從而大發汗,其陽愈益虛者也。悸者,心動也;後世醫家謂之怔忡。凡人有所驚怒,則心氣為之不寧,惕惕然而跳動,是之謂悸也。
悸與脈動,其大小遲速毫無所爽者,以心為一身動脈之源也。雖然,此是一時驚怒之所致,驚怒止而自愈,猶樂而歌笑、哀而哭泣,非為病證也。若其由發汗吐下,致心下悸、臍下悸者,則非心動之悸,俗呼為動氣者是也。蓋以其人藏氣平生不足,復為發汗吐下所傷動,而不能鎮壓腹底潛行之大動脈也。
所謂大動脈,即心血下行之一大幹,其道在脊骨之前、藏府之後,至於下焦腎藏之下,歧而入兩腳者是也。其詳載在友人檆田翼所著解體新書中。嘗試之平人:凡肥滿充實者,腹動極微,或不全應手矣;又如羸瘦虛弱者,腹動頗大,靡有不應者。蓋人腹之作動也,闢猶火爐之作熱乎?
腹猶爐,脈猶火,臟猶灰也。灰多爐厚,則熱之見外也微矣;臟實腹厚,則動之見外也微矣。若夫一腹而動有心下、臍下之異者,亦猶一爐而熱有耳上、耳下之異焉。熱之分耳上耳下也,必由灰之多少與爐之厚薄也;動之分心下臍下也,必由臟之虛實與腹之厚薄也。故同一發汗,
而悸有高低之異者,以其人所虛之處本有高低之異也。大氐病人有虛熱者,每見此證,以腹氣不充而其脈僨興也。若其動脈而命之以悸者,一以其發見之殊於常而言,一以其深在臟府之底而言,不同以人迎氣口之直應於指下言之也。又有一身悉悸者,此心動之極盛者,一身流行之血皆從而奮動也。(再審解體新書:所謂大動脈,其行屬脊骨左旁,故人腹之動亦必屬左也。然看大病危急之人,間有動於右旁者,顧是腸胃中物適停滯左旁,而不得運轉右旁,特空虛故也;此證多不治矣。新書曰:動脈者,從心之左方起,支別則蔓延一身也。又曰:動脈者,主受血於心,而傳支別細絡,以能周流養一身。)
妊歸七八月以上入房者,每每有斯患;余嘗見數人,皆不日而死;為人之妻者,不可不慎也。又有水飲停畜而發心下悸者,其人必小便不利,如下篇百三十四條及小柴胡湯證、真武湯證、茯苓甘草湯證是也。然其所以致水飲停畜者,亦必由中焦陽氣之虛而然也。但蓋水畜則胃張,胃張則壓胃背之動脈,動脈為之激動,故亦致悸。先輩諸氏解悸字,殊未盡其義,特表而出之云。
白話文:
本章原文提到「黃耳杯五字」,但在《玉函全書》等典籍中並未記載,應為後人所加,宜予刪除。
發汗過多,病人叉手(兩手交叉),自捂胸口,心下悸動,想讓人按壓,可用桂枝甘草湯治療。
惟忠說:按壓時,感覺像少陽脈那樣,所以想讓人按壓。
正珍說:汗後陽氣虧虛的症狀,種類繁多,皆因個人體質、表裡虛實強弱、臟腑虛實的不同而異。此條所述,是因患者中焦陽氣本來不足,又大量發汗,導致陽氣更虛,出現心悸(心臟跳動)。後世醫家稱之為怔忡。一般人受到驚嚇或憤怒,心氣會不安,心跳急促,這就是心悸。
心悸和脈搏跳動,大小快慢都一致,因為心臟是一身動脈的來源。雖然一時的驚怒也會導致心悸,但驚怒平息後就會自愈,就像高興唱歌,悲傷哭泣一樣,不算病症。但若因發汗或瀉下導致心下悸動、臍下悸動,則非單純心臟跳動的心悸,俗稱「動氣」,這是因為患者原本臟腑之氣不足,又因發汗瀉下受損,導致不能壓制腹部深處的大動脈跳動。
所謂大動脈,即心臟血液下行的一條大血管,位於脊椎前方、臟器後方,到達下焦腎臟下方,分叉進入雙腿。詳細內容記載在友人檆田翼所著《解體新書》中。觀察正常人,肥胖體格者,腹部跳動很微弱,甚至感覺不到;而瘦弱者,腹部跳動較大,都能感覺到。人體腹部跳動,就像火爐發熱一樣。
腹部像爐子,脈搏像火,臟器像爐灰。爐灰多,爐子厚,熱氣外洩就微弱;臟器實,腹部厚,跳動外顯就微弱。一個腹部,跳動卻有心下、臍下之分,就像一個火爐,溫度有上、下之分一樣。爐上爐下溫度不同,是由爐灰多少和爐子厚薄決定的;心下、臍下跳動不同,是由臟腑虛實和腹部厚薄決定的。所以同樣是發汗,
心悸的程度不同,是因為患者虛弱的部位不同。一般病人有虛熱,常出現此症,因腹部氣不足,脈搏跳動異常。若將這種動脈跳動稱為心悸,一是因為它與平常不同,二是因它深藏於臟腑底部,與脈診時指下直接觸摸到的脈搏不同。還有一種全身都悸動的,這是心悸極度嚴重,全身血液都隨之搏動的情況。
(再次查閱《解體新書》)所謂大動脈,其走向位於脊椎左側,所以腹部跳動也大多在左側。但觀察重病危急的病人,有時會在右側跳動,這是因為腸胃中的食物停滯在左側,而右側空虛所致,這種情況多半難以治癒。《解體新書》中說,動脈從心臟左側發出,分支遍佈全身;動脈主要接受來自心臟的血液,並分佈成細小的血管,滋養全身。懷孕七、八個月以上還與丈夫同房的婦女,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,我見過好幾例,都很快死亡,做妻子的應當謹慎。還有一些是因為水飲停滯,導致心下悸動,病人小便不利,就像下篇第134條,以及小柴胡湯證、真武湯證、茯苓甘草湯證一樣。而導致水飲停滯的原因,也是因為中焦陽氣虛弱。水液停滯,胃部脹滿,胃部脹滿會壓迫胃部後方的動脈,使動脈跳動加劇,也會導致心悸。前輩們對心悸的解釋,並沒有完全道出其義,所以特別提出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