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二 (12)
卷二 (12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二
惟忠曰:不汗出與不發汗自別,此謂未與發汗之藥也。
正珍曰:此承上條,論衄而不解者,以示其治方也。
〔五十六〕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仍在表也,當鬚髮汗。若頭痛者必衄,宜桂枝湯。(外臺,小便下,有反字;千金翼,有熱下,有小便赤三字,俱宜補。)
傷寒發秘曰: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,且小便赤者,可與承氣湯也。小便雖赤,惡寒猶未止者,仍未可下之,況小便未赤乎?
錢潢曰:其熱則蒸蒸之熱,或日晡潮熱,非寒邪在表之頭痛有熱也。
方有執曰:承氣湯有四方,此不明言,要當隨證辨用耳。
正珍曰:有熱者,唯有熱而無惡寒之謂,所謂煩熱,是也。若頭痛者必衄六字,文義不貫,疑是前條註文,錯亂入此,宜刪焉。言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煩熱,小便赤澀者(史記倉公傳曰:中熱,故小便赤也),雖未及潮熱、譫語、手足濈然、汗出等,然而其已轉入陽明者無疑。
宜與承氣以下之。此證雖有頭痛之似表乎?然惡寒已罷,則非表證之頭痛,乃屬裡之頭痛。如十棗湯之頭痛亦然。雖然若其小便反清白者,是熱尚在表而未入里之候,即有不大便、煩熱等證,先宜以桂枝發之,俟其小便渾赤而後可下之也。按張志聰、惟忠之徒,以桂枝湯為麻黃湯之誤,深拘傷寒二字及必衄語也,不可從矣。再按: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煩熱,而小便清者,此餘熱不解之候,非惡寒發熱而脈浮緊悉具者也,故不用麻黃而用桂枝也。
〔五十七〕傷寒發汗已,解半日許,復煩、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。(成本脫已字,當補之;湯字下,成本全書,並有主之二字,非。)
方有執曰:傷寒發汗者,服麻黃湯以發之之謂也。(瀨穆曰:張夫子不曰用發汗何湯,然後人據何文得此說?正珍曰:不然也。傷寒而用麻黃,中風而用桂枝,乃一定之常法,何疑之有?)
金鑑曰:是表邪未盡,退而復集也,可更發汗。其不用麻黃湯者,以其津液前已為發汗所傷,不堪再任麻黃,故宜桂枝更汗可也。
正珍曰:成無己以煩訓熱,未盡其義也。蓋煩猶言悶也,悶之輕為煩,煩之重為悶,故言煩悶而不言悶煩,猶言疼痛而不言痛疼矣。更猶再,對上文發汗言之。方有執讀為平聲,訓為改前法之義,非也。不知上篇各半湯條所謂「更發汗」、「更下」、「更吐」者,亦謂之改用他藥,以行發汗吐下而可乎?真堪一笑也!喻昌從而和之,噫,是誠何心哉?錢潢云:風寒並有之症,但以麻黃湯發汗,則榮邪去而解矣。解後半日許,復煩者,因在衛之風邪未解故也,宜桂枝湯。(止此)辨則辨矣,奈天下絕無此事何?何者?以風寒本一氣,合而不離也。又按:方有執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二
惟忠說:不發汗和自行不汗是不一樣的,這說明還沒用到發汗的藥。
正珍說:這段承接上一條,討論沒有止血而病情沒有好轉的,以說明其治療方法。
傷寒病人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發熱的,就給他承氣湯。如果小便清澈,就知道病不在裡在表,應該讓他發汗。如果頭痛,一定得放血,要用桂枝湯。(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小便排出,有「反」字;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有「熱下」,有「小便赤」三字,都應該補益。)
關於傷寒發秘(便秘):傷寒病人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發熱,而且小便發紅的,可以給他承氣湯。但小便雖然發紅,惡寒還沒停止的,還不能用瀉下藥,更何況小便還沒發紅呢?
錢潢說:這種熱是蒸蒸的熱,或者日暮潮熱,這不是表邪引起的頭痛發熱。
方有執說:承氣湯有很多種,這裡沒有明確說明,必須根據病情辨證施治。
正珍說:「有熱者」就是只有發熱沒有惡寒的意思,也就是煩熱。所謂「若頭痛者必衄」六個字,意思不通順,懷疑是前面條目的註釋文字錯亂到這裡,應該刪除。應該說傷寒病人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煩熱,小便赤澀。(《史記·倉公傳》說:內有熱邪,所以小便發紅。)雖然還沒有達到潮熱、譫語、手足冰冷、汗出等程度,但是已經轉入陽明證的,毫無疑問。
應該給他承氣湯瀉下。雖然這個症狀有頭痛,像是表證,但是惡寒已經停止了,就不是表證的頭痛,而是裡證的頭痛,就像十棗湯治療的頭痛一樣。但是,如果小便反而清澈,那就是熱邪還在表,還沒進入裡證的徵兆,即使有不大便、煩熱等症狀,也應該先用桂枝湯發汗,等到小便渾濁發紅後,再用瀉下藥。按張志聰、惟忠等人,把桂枝湯誤認為麻黃湯,過於拘泥於「傷寒」二字和「必衄」的說法,不可取。再說,傷寒病人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煩熱,而小便清澈,這是餘熱未解的徵兆,不是惡寒發熱,脈浮緊俱全的表現,所以不用麻黃湯而用桂枝湯。
傷寒病人發汗後,好轉半天左右,又煩躁脈搏浮數的,可以再次發汗,用桂枝湯。(《成本》缺「已」字,應該補上。「湯」字下,《成本全書》有「主之」二字,不對。)
方有執說:傷寒病人發汗,是指服用麻黃湯發汗的意思。(瀨穆說:張仲景沒有說用什麼湯劑發汗,那麼別人根據什麼文字得出這個說法呢?正珍說:不是這樣的。傷寒用麻黃湯,中風用桂枝湯,這是固定的常用方法,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)
《金鑑》說:這是表邪未盡,退而復集,可以再次發汗。不用麻黃湯的原因是,津液已經被之前的發汗損傷,不能再用麻黃湯,所以用桂枝湯再次發汗就可以了。
正珍說:《成方》用「煩」解釋為熱,沒有完全表達其意思。其實「煩」就是指悶,悶輕為煩,悶重為悶,所以說煩悶,而不說悶煩,就像說疼痛,而不說痛疼一樣。「更」就是「再次」,對應上文「發汗」而言。方有執把「更」讀作平聲,解釋為改變之前的治療方法的意思,不對。不知道上篇各個半湯條所謂的「更發汗」、「更下」、「更吐」,也是指改用其他藥物來進行發汗、瀉下、嘔吐嗎?真是可笑!喻昌隨從附和,唉,這真是什麼心腸啊!錢潢說:風寒兼有的症狀,只要用麻黃湯發汗,表邪去除,病就好了。好轉半天左右,又煩躁,是因為衛分中的風邪未解的緣故,應該用桂枝湯。(到此為止)辨證是辨證了,但是天下根本沒有這種情況,為什麼呢?因為風寒本是一氣,結合在一起,不會分離。又按:方有執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