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1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二

成無己曰:衄則熱隨血散,故云自衄者愈。

方有執曰:汗,本血之液。北人謂衄為紅汗,達此義也。

鳥壽曰:衄而頭痛微止者,自愈之衄也,世謂之衄汗。衄而病證依然者,不愈之衄也。可發其汗,麻黃湯主之。

希哲曰:諸本身字下,無疼字,蓋脫落也,今補之。

正珍曰:希哲補疼字,是也。若無疼字,則與但頭汗出證,奚擇焉?友人檆田翼云:和蘭之俗,凡傷寒熱甚者,刺絡取血,其熱乃解。若其自衄者,謂之天然刺絡也。景岳全書·卷二十曰:今西北人,凡病傷寒熱入血分而不解者,悉刺兩手膕中出血,謂之打寒。蓋寒隨血去,亦即紅汗之類也。此暗符自衄者愈之語,可見天下一理,萬國同情矣。

〔四十八〕二陽並病太陽,初得病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。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,不可下,下之為逆。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綠正赤者,陽氣怫鬱在表,當解之熏之。若發汗不徹,不足言陽氣怫鬱,不得越當汗。不汗,其人躁煩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。其人短氣但坐,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?以脈澀故知也。

此條屬陽明以上,陽明篇之文。續自微汗出以下,叔和敷衍之文。何以知之?以文義全同乎《辨脈》、《平脈》二篇,而毫不與本論愜也。

〔四十九〕脈浮數者,法當汗出而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不可發汗。當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脈微,此裡虛,須表裡實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

此條云「法當」,云「所以然」,皆叔和家言。且脈分三部,亦仲景氏之所不取。

〔五十〕脈浮緊者,法當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遲者,不可發汗。何以知然?以榮氣不足,血少故也。

此條言「法當」,言「假令尺中遲」,言「榮氣不足」,皆非仲景氏辭氣。

〔五十一〕脈浮者,病在表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

此條及次條,惟言脈以附主方,非仲景之言明矣。辨已見上。且夫脈之浮者,多雖屬去證哉?主方則隨證區別,豈一麻黃之所總邪?

〔五十二〕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

〔五十三〕病常自汗出者,此為榮氣和。榮氣和者,外不諧以衛氣,不共榮氣諧和,故爾。以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復發其汗,榮衛和則愈,宜桂枝湯。

此條及次條,皆以榮衛言之,合於《辨脈法》中說,而不合於仲景全論之旨。其為叔和明白。

〔五十四〕病人藏無他病時,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,此衛氣不和也。先其時發汗則愈,宜桂枝湯。

以上七條,叔和補入之語,宜刪。

〔五十五〕傷寒脈浮緊不發汗,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。

島壽曰:江篁南曰:「仲景言衄家不可發汗,亡血家不可發汗,而此用麻黃湯,何也?」曰:「久衄之家,亡血已多,故不可汗。今緣當汗不汗,熱毒蘊結而成衄血,當分其津液乃愈。蓋發其汗,則熱越而出血自止也。」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二

成無己說,鼻出血就能讓熱氣隨著血散出去,所以說自發性鼻出血的人會痊癒。

方有執說,汗液本是血液的精華,北方人稱鼻出血為「紅汗」,意思就是這樣。

鳥壽說,鼻出血而頭痛稍微減輕的,是自癒的鼻出血,世人稱之為「衄汗」;鼻出血而病症依然存在的,就不是自癒的鼻出血,可以發汗治療,麻黃湯主治。

希哲說,所有「本身」二字下面,都缺少「疼」字,大概是脫漏了,現在補上。

正珍說,希哲補上「疼」字是對的。如果沒有「疼」字,就與單純頭汗出的症狀沒有區別了,怎麼選擇呢?友人檆田翼說,和蘭地區的風俗,凡是傷寒發熱很厲害的,都會用針刺放血,熱就會消退;如果自己鼻出血,就叫做天然的放血。景岳全書卷二十說,現在西北人,凡是患傷寒熱入血分而不能解的,都刺兩手膕中放血,稱為「打寒」,因為寒邪隨著血排出去了,這也是「紅汗」的一種。這暗合了「自發性鼻出血會痊癒」的說法,可見天下道理相同,萬國共通啊!

二陽並病太陽,初得病時要發汗,汗先出來但未徹底,就會轉屬陽明。自發輕微出汗不惡寒,如果太陽病症沒有停止,不可下瀉,下瀉是逆治。像這樣可以稍微發汗。如果面色呈現青綠色或正紅色,是陽氣鬱結在表,應該解表散寒。如果發汗不徹底,不足以說明陽氣鬱結,不可以勉強發汗。不發汗的人會躁煩,不知道疼痛的部位,一會兒在腹部,一會兒在四肢,按壓也找不到,病人氣短只能坐著,都是因為汗出不徹底的緣故。再發汗就會痊癒。怎麼知道汗出不徹底呢?從脈象澀滯就能知道。

這一條屬於陽明以上的內容,是陽明篇的文字,從「自發輕微出汗」以下,是叔和牽強附會的文字。怎麼知道的呢?因為文章意思完全與辨脈平脈兩篇相同,而與本論一點也不相符。

脈浮數的,應該發汗而痊癒。如果下瀉,身體沉重心悸,就不能發汗,應該等到自汗而出才解。所以這樣的原因是,尺脈微弱,這是裡虛,需要表裡實則津液自然調和,就會自汗而癒。

這一條說「應該」、「所以這樣的原因」,都是叔和的說法,而且把脈分為三部,也不是仲景的論述方法。

脈浮緊的,應該會身痛,宜用發汗的方法解除。如果尺脈遲的,就不能發汗。為什麼這樣呢?因為榮氣不足,血少的原因。

這一條說「應該」、「如果尺脈遲」、「榮氣不足」,都不是仲景的說法。

脈浮的,病在表,可以發汗,宜用麻黃湯。

這一條和下一條,只是說脈象來附帶主方,不是仲景的原話,辨證已經在上文說過了。而且脈象浮的,雖然大多屬於表證,主方則要根據具體症狀區別,怎麼能只用麻黃湯呢?

脈浮而數的,可以發汗,宜用麻黃湯。

病人常自汗出的,這是榮氣調和的表現。榮氣調和的,外邪不侵犯衛氣,衛氣與榮氣共同調和,所以榮氣在脈中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,再發汗,榮衛調和就會痊癒,宜用桂枝湯。

這一條和下一條,都是用榮衛來說的,符合辨脈法的論述,而不符合仲景全論的旨意,是叔和的明顯補充。

病人沒有其他疾病,發熱自汗出而不愈的,這是衛氣不和,先發汗就會痊癒,宜用桂枝湯。

以上七條,是叔和補充的文字,應該刪除。

傷寒脈浮緊不發汗,因而導致鼻出血的,麻黃湯主治。

島壽說,江篁南說,仲景說鼻出血的人不能發汗,失血的人不能發汗,而這裡卻用麻黃湯,為什麼呢?他說,久病鼻出血的人,失血已多,所以不能發汗。現在是因為應該發汗,不發汗,熱毒鬱結而成鼻出血,應該疏通津液才能痊癒。發汗,熱邪就能排出,出血自然會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