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0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二

〔四十五〕太陽病,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脈浮故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宜桂枝湯。

傷寒三注曰:此條雖汗下兩誤,桂枝證仍在,不為壞病。

劉棟曰:此條承上條,而後人之所記也。

正珍曰:劉說甚是,決非仲景氏之言也,晰於文辭者,自能辨之。

〔四十六〕太陽病,脈浮緊,無汗發熱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證仍在,此當發其汗。服藥已微除,其人發煩目瞑,劇者必衄,衄乃解,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,麻黃湯主之。

成無己曰:脈浮緊發熱,身疼痛,太陽傷寒也,雖至八九日,而表證仍在,當發其汗。

瀨穆曰:服藥已者,服麻黃湯已也,此自此書文法也。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,小青龍湯主之之類,是也。

正珍曰:微除二字,文義不穩,予嘗作未除解之,爾後沉思數回,猶未妥帖。一日偶讀朝鮮本《三綱行實》者,有須字誤作微字者,乃知微除,即須臾之誤矣。《桂枝湯》方後曰:「服已須臾,歠熱稀粥一升余,以助藥力」,與此條服藥已語,正相吻合,因以為定說。按《文蛤散》條,彌更益煩。

考之玉函,乃亦須臾益煩之誤。由此考之,須字一訛為彌,彌字再訛為微,須彌由形而訛,彌微由音而訛也。又按,除與臾,古音相同,因致轉訛。《字典》臾字注曰:「正韻,云居切,音余。」又除字注曰:「集韻,羊諸切,音余。《詩小雅疏》云:爾雅除作余,字雖異,音實同也。」先輩諸子不知此誤,皆解為小除之義,然小之與微,其義不同,故有小安小可之語,無微安微可之文。若其所謂微煩、微喘、微溏、微惡寒,皆對顯而言,不與小同也。且此證致衄,乃麻黃之力也,豈有汗後藥力已盡,病證小除之後,更發煩致衄之理乎?所以然以下九字,叔和註文,凡論中云所以然者多爾(四十九條,六十條,七十五條,九十五條,一百三十一條)。再按,方有執、喻昌諸人,俱未知服藥二字指下文麻黃湯而言,妄謂雖得衄解,仍用麻黃湯,以發其未盡之沉滯,殊不知其所謂發煩以下,乃麻黃湯之瞑眩矣。劉棟又謂:服藥者,服麻黃湯也,雖服湯微除,而其人發煩躁,目瞑甚者,必為鼻血也,仍麻黃湯主之(止此)。夫麻黃湯者,發表峻劑,豈可重用之於得衄解之後乎?劉棟又云:瞑,瞑眩之瞑也,果然則宜言其人發瞑而煩,不宜言發煩目瞑也。又按,張璐、張志聰、張兼善、金鑑皆云:「麻黃湯主之」五字,當在「當發其汗」句下,傳寫之誤也。可謂昧乎文法矣!(邑覽曰:瞑者,目無由接。《晉書·山濤傳》曰:「臣耳目聾瞑,不能自勵。《康熙字典》暝字注曰:音溟。集韻。自不明也。)

〔四十七〕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身無汗,自衄者愈。

白話文:

[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二]

〔四十五〕得了太陽病,先用汗法治療,但汗解不了,又用下法,脉象浮的,病就不好。脉象浮说明病邪在外,却用下法,所以病不好。现在脉象浮,病邪在外,应该解表才能痊癒,应当服用桂枝湯。

伤寒三注说:这一条虽然汗法、下法都用错了,但仍然符合桂枝湯的证候,不算严重的错误。

劉棟说:这一条承接上一条,是后人所记载的。

程珍说:劉棟说的很对,绝对不是张仲景先生说的。懂得文辞的人,自然能够辨别出来。

〔四十六〕得了太陽病,脉象浮紧,没有汗,发热,身体疼痛,八九天都没好,表证还在,这时应该发汗。服用药物后略有好转,但病人烦躁,眼睛昏闭,严重的还会流鼻血,流鼻血后就好了。这是因为阳气太盛的缘故。用麻黃湯治疗。

成无己说:脉象浮紧、发热、身痛,这是太阳伤寒。即使到了八九天,表证还在,应该发汗。

瀨穆说:“服用药物后”指的是服用麻黄汤后。“服用汤药后口渴”,这是寒邪已去,将要痊愈的意思,就像《伤寒论》中“小青龙汤主之”这一类的情况一样。

程珍说:“略有好转”这几个字,意义不太稳定。我曾经解释为“还没好转”,后来反复思考,还是觉得不妥当。有一天偶然读到朝鲜本,看到《三纲行实》中有个“须”字误作了“微”字,这才知道“略好转”是“须臾”的误写。“桂枝汤”方后说:“服用后须臾,饮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”,与这一条“服用药物后”的话语,正好吻合,因此我把它确定下来。考证《玉函》,“弥更益烦”也是“须臾益烦”的误写。由此考证,“须”字一误写为“弥”,“弥”字再误写为“微”。“须弥”是由字形误写,“弥微”是由语音误写。又考证,“除”和“臾”古音相同,因此导致转写错误。字典对“臾”字的注释说:《正韵》云“居余切”,读音为“余”。又“除”字注释说:《集韵》“羊诸切”,读音为“余”。《诗经·小雅》疏云:《尔雅》中“除”作“余”。字虽然不同,但读音相同。前辈学者不知道这个错误,都解释为略微好转的意思。但是,“略微”和“须臾”的意思不同,有“略安”、“略可”的说法,却没有“微安”、“微可”的说法。如果说“微烦”、“微喘”、“微溏”、“微恶寒”,都是相对明显的症状而言的,与“略”字不同。而且,这个病症导致流鼻血,是麻黄汤的药效,难道会有汗后药力已尽,病症略有好转之后,又烦躁导致流鼻血的道理吗?“所以然者”以下九个字,是叔和注的文字。凡是论述中说“所以然者”的,大多如此。

(四十九条、六十条、七十五条、九十五条、一百三十一条)再考证,方有执、喻昌等人,都不理解“服用药物”二字是指下文的麻黄汤,妄称即使流鼻血好了,也还要用麻黄汤,来发散其未尽的沉滞之邪。殊不知其所说的烦躁以下,是麻黄汤的瞑眩反应。劉棟又说:“服用药物”就是服用麻黄汤。虽然服药后略有好转,但病人烦躁,眼睛昏闭,严重的会流鼻血,仍然用麻黄汤治疗。(到此为止)麻黄汤是发表的峻剂,怎么能服用之后,又再次使用呢?劉棟又说,瞑眩的“瞑”是眼睛昏闭的意思,既然如此,就应该说病人眼睛昏闭而烦躁,不应该说烦躁眼睛昏闭。又考证,张璐、张志聪、张兼善、金鉴都说“麻黄汤主之”五个字,应该放在“应该发汗”句下,是抄写错误,可以说是完全不懂文法。(《邑览》说:“瞑”是指眼睛不能睁开。《晋书·山涛传》说:“臣耳目聋瞑,不能自励。”《康熙字典》对“暝”字的注释说:读音为“溟”。《集韵》:“自不明也”。)

〔四十七〕得了太陽病,脉象浮紧,发热,身体无汗,自己流鼻血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