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一 (22)
卷一 (22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一
家君斯言甚快,足以破千古聵矇矣。翕翕字,見《韓詩外傳》及《後漢書·翟酺傳》。《佩文韻府》云:「翕,盛也。」成無己云:「翕翕者,熇熇然而熱也,若合羽所覆,言熱在表也。」按此證本非中風桂枝之證,蓋傷寒麻黃之證兼停飲者也。稱仍無汗者可見矣。而今不取麻黃,反用桂枝者,何也?
心下滿微痛;小便不利。固雖白朮茯苓所得而主,若奪力於發表,則不能專其宣導之功也。
正珍再按,《金鑑》云:「去桂,當是去芍藥。」旁引曲喻,以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之胸滿。雖然,胸悶與心下滿,豈可同日而語哉?喻昌云:「去桂枝者,以已誤,不可復用也。」殊不知桂枝之法,有一服不解而至三服,一劑不解而至二三劑者矣。又觀王肯堂說云:「此非桂枝證,乃屬飲家。」
故去桂枝,加茯苓白朮。喻以十棗湯頭痛。然而既曰服桂枝湯,又曰:「仍頭項強痛。」此以「仍」字應桂枝者,瞭然也。若不則何必取之桂枝乎?直用五苓散、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類可也已。又觀希哲注,曰:「此是脾胃素弱人感外邪之證,妄建脾胃弱者不宜桂枝之說,強合去桂之義。」
殊不知數下之之後,脾胃受傷而利下不止者,猶且用桂枝人參湯,莫所疑憚。噫!彼何讀書之粗且略耶?又錢潢云:「治之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」未詳其義,恐是後人傳寫之誤,未可知也。錢氏此說,大勝諸家強辨為說也。方有執云:「術上不當有白字。」是書編始於叔和。
叔和有《脈經》。《脈經》術上皆無白字,足可徵也。然則「白」為後人所加,明甚。以予觀之,有執斯說,亦未足信也。按古昔惟一術,以其白者為佳,故冠「白術」。《潛確居類書》;九十七卷。範子曰:「術出三輔,黃白色者善,明黯者不足用也。」猶棗之必以大稱焉。今觀華舶齋來之物果然。後人不知,遂以一類別種之草,名之赤朮、蒼朮,以對白朮。(術分赤白,自梁陶弘景始也。)可謂不解事矣。有執亦不知《脈經》為後人偽撰,引以議之,豈果可信乎?予嘗著《脈經辨》,以發其奸。今搜得其稿於巾衍,因附以曉世之眩《脈經》者云。
〔附錄脈經辨〕 《脈經》十卷,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所著。其書亡矣。今之所傳,蓋唐季人將其散軼之餘,敷演成編者,決非王叔和真本也。何以證之?林億等進呈《脈經劄子》曰:「大抵世之傳授不一;有以隋巢元方時行病源為第一卷者,徵一也。」七言詩,雖創柏梁虖,然而季唐以前人未多作焉,僅僅乎若晨星,觀文選所收,可見矣。如其歌行律絕,則唐之所始制。又如其為之韻語,以便講習,愈益輓者焉耳。《脈經》乃以二十四脈、奇經八脈、十六怪脈、觀形察色等,為七言歌括。西晉時寧有之邪?是雖或非其真,然其原本晚出蕪雜,有招之混攙矣,徵二也。
白話文:
家父所言甚是精妙,足以打破千古以來醫學上的迷信與謬誤。「翕翕」這個詞,見於《韓詩外傳》及《後漢書·翟酺傳》,《佩文韻府》解釋說:「翕,盛也。」成無己說:「翕翕者,熇熇然而熱也,若合羽所覆」,意思是說熱在體表。分析這個病症,根本不是中風、服用桂枝湯的病症,而是傷寒服用麻黃湯的病症,同時伴有水飲停滯。患者仍然沒有出汗,可以證明這點。然而現在不用麻黃湯,反而用桂枝湯,這是為什麼呢?
心下滿悶微痛,小便不利,雖然白朮、茯苓可以治療,但是如果過度使用發汗藥物,就會影響到它們宣通水道的作用。
鄭珍再次闡述,金鑑云:「去桂」,應是指去芍藥。文中旁徵博引,以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治療胸滿為例。然而,胸悶與心下滿,豈能混為一談?喻昌說:「去掉桂枝,是因為已經用錯了,不能再用了。」殊不知桂枝湯的治療方法,有一劑藥不解,就要服用三劑;一劑藥不解,就要服用二三劑。再看王肯堂的說法,認為這不是桂枝湯的病症,而是屬於水飲停滯的病症。
所以去掉桂枝,加入茯苓、白朮,喻以十棗湯治療頭痛。然而既說服了桂枝湯,又說「仍頭項強痛」,這個「仍」字,明顯是指服用桂枝湯後的症狀。如果不是這樣,為什麼還要用桂枝湯呢?直接用五苓散、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之類的藥物就可以了。再看希哲的註解,說這是脾胃素體虛弱的人,感受外邪的病症,胡亂認為脾胃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桂枝湯,強行解釋去掉桂枝的理由。
殊不知,多次服用瀉下藥物之後,脾胃受損,瀉下不止,還有人服用桂枝人參湯,沒有絲毫疑慮。唉,那些人讀書是多么粗淺和潦草啊!還有錢潢說,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,其用意不明,恐怕是後人抄寫時的錯誤,難以確定。錢氏的這個說法,比其他醫家強詞奪理的說法要好得多。方有執說,方子中不應該有「白朮」二字,此書最初由王叔和編纂,王叔和有《脈經》,
《脈經》方子中都沒有「白朮」二字,這足以證明。「白朮」是後人添加的,非常明顯。依我看,方有執的這個說法,也不足以相信。按古時只有一種白朮,因為它的顏色是白色的才被稱為白朮。《潛確居類書》九十七卷,範子說:「白朮產於三輔,黃白色者最佳,顏色暗淡者不足用。」就像棗子一定要大的才好一樣。現在看到從海外舶來的白朮果然如此,後人卻不知道,就將不同種類的白朮,
命名為赤朮、蒼朮,與白朮相對。(白朮分赤白,始於梁代陶弘景。)真是不懂事!方有執也不知道《脈經》是後人偽造的,以此來議論,豈能讓人相信?我曾經寫過一篇《脈經辨》,揭露其造假。現在從舊物中找到這篇稿子,因此附上,以警醒那些迷信《脈經》的人。
〔附錄《脈經辨》〕《脈經》十卷,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所著,此書已經亡佚。現在流傳的,是唐末的人,將其散失的殘篇,加以敷衍編纂而成,絕對不是王叔和的真本。怎麼證明呢?林億等人上呈的《脈經》劄子說,世傳的《脈經》版本不一,有的以隋代巢元方時期流行的《病源》為第一卷,這是第一個證據。七言詩,雖然起源於柏梁臺,但是唐代以前的作品,
卻不多,僅僅如同晨星一般稀少。參考《文選》所收錄的詩歌,就可以看出。至於歌行、律絕等詩歌形式,則始於唐代。又如其運用韻語,以便於講習,更是唐代以後才有的。而《脈經》卻用七言歌訣的形式,來概括二十四脈、奇經八脈、十六怪脈、以及觀察形色等內容,西晉時期會有這種形式嗎?雖然這未必就是真憑實據,但是其原本,寫作時間晚,內容蕪雜,有許多混雜編造的內容,這是第二個證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