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6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一

概與脹滿、腹滿同看,不亦疏乎?不亦疏乎!

〔二十三〕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發,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;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也;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,必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(此字下,《脈經》有“為”字,是,當補。)

成無己曰:如瘧,發作有時也。(正珍曰:如瘧狀者,以休作有時言,潮熱亦雖休作有時,無惡寒為異也。《太陽下篇·婦人中風條》曰:“發作有時,如瘧狀”,可以徵矣。)

惟忠曰:一日二三度發者,發熱之中且惡寒,熱多而寒少,其發作也,日至二三度,而與往來寒熱頗異,故論曰:“如瘧狀”,此以其二三度發作言之也;又曰:“其人不嘔”,此以其異於往來寒熱言之也。

劉棟曰:自“以”至“必癢”十一字,語意不通,故刪之。

正珍曰:一日二三度發六字,當移“熱多寒少”句下,傳寫之誤也。此條挈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九字為綱,系以欲愈者,與陰陽俱虛者,與未欲解者之三證,以辨其治法也。不嘔者,示里無邪熱之辭,如乾薑附子湯、桂枝附子湯二條,並云“不嘔不渴”,亦復然。清便者,通泄大便之謂。

清與圊古字通用。(成無己曰:清,廁也,見《太陽中篇·清血注》。)其以通泄曰清,猶視曰目,聞曰耳,取曰手,飲酒於人曰觴,古文多有矣。《說文》廁字注曰:清也。《周禮·玉府·褻器注》曰:清器,虎子之屬。(清器,謂糞槽;虎子,謂溺器。虎子見《西京雜記》,又《漢書·張騫傳注》曰:

獸子褻器,所以溲便也。)《正字通》圊字注云:廁別名。《說文》廁,清也。徐曰:廁,古謂之清者,以其不潔,當常清除之也,本作清,俗加口作圊。《韻會小補》引釋名曰:行清,即糞槽也。《品字箋》曰:行圊,受糞函也。合而考之,清、圊通用者久矣。按《太陽中篇》云:傷寒醫下之,

續得下利,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,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,救里宜四逆湯,救表宜桂枝湯。所謂清便自調,對上文“下利清穀”言之,言彼下利清穀,得四逆湯而自然復常也。方有執妄謂“清便自調,言小便清而大便調也”,藤布哲注此條,亦依有執之說,果爾如夫清穀清血,

亦判為二證乎?又按錢潢《金鑑》俱釋清便以為小便清,不知清穀、清血、清膿血,亦以為清濁之清乎?可謂不通之解矣。“欲自可”三字,辨《不可發汗病篇》作“續自可,《脈經》亦然,宜從焉。(《太陽中篇》續自微汗出,《太陰篇》續自便利,《金匱·風水條》續自汗出,無大熱者,越婢湯主之。

)可者,許可也。清便續自可者,其大便自初至今,不溏不硬,無復有可言之事也。言太陽病傷寒之證,得之八九日間,若發汗,若下,若吐而病仍不解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一日二三發,其人不嘔,大便無可言之事,脈之浮緊,變為微緩者。(成無己曰:脈微緩者,

白話文:

大致上與脹滿、腹滿的症狀一起觀察。不是很疏忽嗎?不是很疏忽嗎?

太陽病,發病八九天,像瘧疾一樣,發熱惡寒,但熱多寒少,病人不嘔吐,大便通暢,一天發作二三次,脈象微弱緩慢的,就要痊癒了。脈象微弱而且惡寒的,這是陰陽俱虛,不可再發汗、再下瀉、再催吐。臉色反而呈現熱象的,還未好轉,因為他不能微微出汗,身體必然發癢,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(脈經裡有「是」字,應當補充。)

成無己說:像瘧疾一樣,發作是有規律的。(程珍說:像瘧疾一樣,是指發作有規律,潮熱雖然也有規律的發作,但是沒有惡寒是不同的。太陽病下篇,婦女中風條裡說:發作有規律,像瘧疾一樣,可以證明。)

惟忠說:一天發作二三次,是指在發熱的過程中也惡寒,熱多而寒少,它的發作每天二三次,與往來寒熱頗為不同,所以論述說:「像瘧疾一樣」,這是根據它二三次發作來說的。又說:「病人不嘔吐」,這是與往來寒熱不同的地方。

劉棟說:「自以至必癢」十一字,語意不通,所以刪去了。

程珍說:「一日二三度發」六字,應該移到「熱多寒少」句下面,是抄寫錯誤。這條條文以「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」九字為綱要,連繫欲癒者、陰陽俱虛者、未欲解者這三種證狀,來辨別治療方法。不嘔吐,表示裡頭沒有邪熱。像乾薑附子湯、桂枝附子湯兩條,都說不嘔吐不口渴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大便通暢,是指大便通順的意思。

「清」與「圊」,古字通用。(成無己說:「清」,是廁所的意思,見太陽病中篇清血注。)以通暢來說是「清」,就像看東西叫「目」,聽聲音叫「耳」,拿東西叫「手」,給人喝酒叫「觴」,古代文字很多這樣的例子。《說文解字》廁字注說:清也。《周禮·玉府》褻器注說:清器,虎子之屬。(清器,指糞槽;虎子指便器,虎子見《西京雜記》。又《漢書·張騫傳》注說:獸子,褻器,是排泄大小便的。)《正字通》圊字注說:廁的別名。《說文解字》廁字說:清也。徐說:廁,古時候叫做「清」,因為它不乾淨,應該經常清理。本作「清」,俗字加口作「圊」。《韻會小補》引用《釋名》說:行清,就是糞槽。《品字箋》說:行圊,承受糞便的容器。綜合起來考察,清、圊通用已經很久了。按太陽病中篇說:傷寒病人服瀉藥後,繼續拉肚子,清穀不止,身體疼痛,應該趕快治療裡證。身體疼痛,大便自然通暢,應該趕快治療表證。治療裡證宜用四逆湯,治療表證宜用桂枝湯。所謂大便自然通暢,是對應上文拉肚子清穀來說的,是指那些拉肚子清穀服了四逆湯,自然恢復正常。有人錯誤地認為,大便自然通暢,是指小便清澈,大便通暢。藤布哲注釋這條,也依從錯誤的說法。如果真是小便清澈,血也清澈,

這也要分作兩種證狀嗎?又按錢潢《金鑑》,都解釋大便自然通暢是小便清澈,不知道清穀、清血、清膿血,也認為是清濁的「清」嗎?可說是錯誤的解釋了。「欲自可」三字,辨不可發汗篇作「續自可」,《脈經》也是這樣,應該採用。(太陽病中篇:漸漸微微出汗;太陰篇:漸漸大便通暢;《金匱要略》風水條:漸漸出汗,沒有大熱,越婢湯主治。)「可」是許可的意思。大便自然通暢,是指大便從開始到現在,不稀不硬,沒有什麼可說的了。意思是太陽病傷寒的證狀,發病八九天,如果發汗、下瀉、催吐而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像瘧疾一樣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一天發作二三次,病人不嘔吐,大便沒有什麼可說的了,脈象由浮緊變為微弱緩慢的。(成無己說:脈象微弱緩慢的…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