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一 (9)
卷一 (9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一
正珍曰:食禁十五字,後人所加;古無五辛之目,其說蓋出釋氏。酪者(西域記云:從乳得酥,從酥得酪,從酪得醍胡),獸乳所制,其法本出胡貉,古昔中國人之所不食者。魏晉以來,其法漸入中國。若夫禮記所謂醴酪、鹽酪之酪,皆指酢酨言之,非乳漿也,詳見字典等書。
〔微似有汗解〕桂枝、麻黃、葛根、青龍諸湯,鈞是太陽病發汗之劑,凡行斯諸劑者,宜溫覆以發其汗也。然嘗觀桂枝湯服法曰:「溫覆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,微似有汗者益佳。」其於麻黃、葛根、青龍三方,皆言覆取微似汗,似訓為肖,非真之謂也。若然,則此等諸方,殆不可以發汗言之?
乃其於桂枝證,言當以汗解,或言可發汗;於大青龍證,言發之,皆非可疑乎?麻黃、葛根、青龍三證,俱是表實無汗之病,雖與以大劑,雖覆以厚被,其汗不易出,出亦非一身漐漐,手足俱周,則邪氣不肯解圍矣。今乃取僅似汗而止,惡保無發汗不徹,轉為陽明之虞乎?益可疑也。
古今解傷寒論者無慮數十家,未見一人容疑其間,或卻稱似字為有味,愈益可疑也。一日適讀詩之小雅斯千篇云:「似續妣祖。」毛傳云:「似,嗣也。」又周頌良耜篇云:「以似以續,續古之人。」毛傳云:「嗣前歲,續往事也。」孔疏云:「似則為嗣,嗣續一義。」乃知似字,不獨訓肖,又訓為嗣為續矣。
由茲考之,所謂微似有汗者,即微微似續有汗之謂,而非其狀似有汗之謂也。仍又考白通加豬膽湯條,有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之文。孔疏所謂嗣續一義,或言微似,或言微續,果是同義,對暴出為言。又考痙濕暍篇云:「若治風濕者,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」
欲乃續字誤寫。觀桂枝麻黃各半湯條,清便欲自可之欲,辨不可發汗病篇,及脈經,並作續字,可見矣。夫若斯,則微似有汗者,微微似續有汗之謂,明白精確,不可易也。如其所謂覆取微似汗,蓋省略溫覆令一時許云云十數言,為一小句者,非復可疑矣。蓋傷寒一書,本是周漢古名醫遺文,
仲景氏述以傳之,參以其所親驗已,故於其姓字下,亦唯書述,而不言著,文獻通考所載,可以徵矣。故自非博乎古,精乎文,焉能暢然洞見其蘊,而無遺憾乎?乃世之憒憒者,一經未通,妄意作解,何其不自揣之甚?〔十四〕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
(按程應旄,改𠘧𠘧作兀兀,非也。注曰:項背強兀兀五字連讀,兀兀上半身成硬直之象。)成無己曰:「𠘧音殊,𠘧引頸之貌,𠘧短羽鳥也;短羽之鳥,不能飛騰,動則先伸引其頸爾。項背強者,動亦如之,非若幾桉之幾而偃屈也。」
程林金匱直解曰:「按說文,𠘧字無鉤挑,有鉤挑者,乃几案之幾字也。𠘧𠘧乃為之短羽,象小鳥毛羽未盛之形飛𠘧𠘧也,故鳧字從幾,蓋形容其頸項強急之意。」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一
正所謂「食禁十五字」,是後人添加的,古書中並無「五辛」之說,這觀點大概來自佛教。至於「酪」,西域記載說,是由乳汁製成酥,酥製成酪,酪製成醍醐,是獸奶製品,其製作方法源於胡地,古代中國人並不食用,魏晉以後才逐漸傳入中國。至於《禮記》中提到的「醴酪」、「鹽酪」,指的都是釀造的酒類,並非乳漿,詳見字典等書籍。
關於「微似有汗解」,桂枝湯、麻黃湯、葛根湯、青龍湯等,都是治療太陽病而發汗的藥方。服用這些藥方時,宜溫暖覆蓋,以利於出汗。但觀察桂枝湯的服用方法,記載為「溫覆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,微似有汗者益佳」。麻黃湯、葛根湯、青龍湯三方,也都有「覆取微似汗」的記載。「似」字在此應理解為「略微」、「稍微」,而非真正出汗的意思。如果這樣理解,那麼這些藥方,大概就不能單純以發汗來解釋了。
然而,對於桂枝證,卻說要「以汗解」或「可發汗」;對於大青龍證,則說要「發之」。這難道不值得懷疑嗎?麻黃湯、葛根湯、青龍湯所治的三種證狀,都是表實無汗的疾病,即使服用大劑量的藥物,即使用厚被覆蓋,汗也很難出來;即使出來,也不是全身漐漐,手足俱全的汗出,邪氣也就無法解除。現在卻只求略微出汗就停止,難道能保證沒有發汗不徹底,轉變為陽明病的風險嗎?這更令人懷疑了。
古今解釋《傷寒論》的學者,數不勝數,卻沒有一個人對此表示懷疑,甚至有人稱讚「似」字用得妙。這更令人疑惑。一天我恰好讀到《詩經·小雅》中的一篇,寫道:「似續妣祖」,毛傳解釋說:「似,嗣也」。又《周頌·良耜》中寫道:「以似以續,續古之人」,毛傳解釋說:「嗣前歲,續往事也」。孔疏則說:「似則為嗣,嗣續一義」。由此可知,「似」字不僅訓為「肖」,還訓為「嗣」、「續」。
由此推論,「微似有汗者」,就是微微像接續著有汗的意思,而不是指汗的狀態好像有的意思。再參考白通加豬膽湯條,「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」的記載,孔疏所謂「嗣續一義」,或說「微似」,或說「微續」,確實是同一個意思,用來與「暴出」相對。又參考《痙濕暍篇》,「若治風濕者,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」,「欲」字應是「續」字寫錯了。觀察桂枝麻黃各半湯條,「清便欲自可」的「欲」字,以及《辨不可發汗病篇》和《脈經》,都寫作「續」字,可以證明這一點。這樣看來,「微似有汗者」,就是微微像接續著出汗的意思,明白精確,不可更改。至於所謂「覆取微似汗」,大概是省略了「溫覆令一時許」等十多個字,簡化成一個短句,這樣就不再值得懷疑了。
《傷寒論》一書,本是周漢時期著名醫家的遺著,張仲景將其整理傳世,並加入了他親自驗證的內容。所以,在藥方後只記載藥名,而沒有詳述其來歷,這一點,《文獻通考》中也有記載。所以,如果不是博通古籍,精通文義,怎麼能暢然洞見其蘊含的深意,而不遺憾呢?那些粗淺的人,一經不通就妄自解釋,真是太不自量了。十四、太陽病,項背強硬僵直,反覆出汗惡風者,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。
(按:程應旄將「𠘧𠘧」改為「兀兀」,是不對的。注釋說:項背強兀兀五字連讀,「兀兀」是上半身僵硬挺直的樣子。)成無己說:「𠘧」音殊,「𠘧」是引頸的樣子,「𠘧」是短羽鳥,短羽的鳥不能飛騰,動時先伸長脖子。項背強硬的人,動作也像這樣,不像幾案的「幾」字那樣彎曲。
程林《金匱直解》說:按《說文解字》,「𠘧」字沒有鉤挑,「幾」字才有鉤挑。「𠘧𠘧」是短羽,像小鳥羽毛未豐滿的樣子,飛起來很困難。所以「鳧」字從「幾」,大概是形容頸項僵硬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