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十 (1)
卷十 (1)
1. 卷十
2.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
〔三百九十一〕問曰:「病有霍亂者,何?」答曰:「嘔吐而利,此名霍亂。」(成本全書,作名曰霍亂。)
按此一篇,本是《金匱雜病篇》之文。然《金匱》之所逸,故今詳釋其義矣。霍亂者,上吐下瀉之病名。篇首「嘔吐而利,此名霍亂」一條,蓋系王叔和之解,雖非仲景氏言乎,實是古訓也。原夫霍亂之為病,夏月暑時,食飲過度之所致,胃中擾亂,上吐下瀉者是也。《漢書·嚴助傳》云:「夏月暑時,歐泄霍亂之疾,相隨屬也。」孫思邈《千金方》云:「霍亂之病,皆因飲食,非關鬼神。」夫飽食肫膾,復餐乳酪,海陸百品無所不啖,眠臥冷席,多飲寒漿,胃中諸食,結而不消,陰陽二氣,擁而反戾,陽氣欲升,陰氣欲降,陰陽乖隔,變成吐利。又曰:「大凡霍亂,皆中食膾酪及飽食雜物,過度不能自裁,夜臥失覆,不善將息所致,隕命者眾。」諺曰:「百病從口生。」蓋不虛也。成無己《明理論》云:「傷寒吐利者,邪氣所致;霍亂吐利者,飲食所傷也。」唐僧義淨《南海寄歸傳》云:「凡四大之有病者,咸從多食而起,或由勞力而發。夜餐未泄,平旦便餐;或曰食不消,午時還食。因茲發動,遂成霍亂。」可見霍亂,乃是暑時傷食之所致也。雖然,冬月間亦有之,惟不若夏秋間最多耳。唯霍亂之為傷食,前人未明言及之。至香川太仲行余醫言,斷然定為一病,考徵明白,真可謂千古一人矣。雖然,其名曰霍亂,猶不得不依「揮霍撩亂」之說。是以世人動致疑於其間,惜哉!
然則其所以名曰霍亂者,何也?「霍」與「臛」古字通用。《漢書·鮑宣傳》云:「漿酒霍肉。」可徵矣。《說文》云:「臛,肉羹也。」大氐人之為食所傷,肉食居多,故特舉臛以統一應食物也。凡人溺其所嗜欲,皆謂之亂。孔子曰:「惟酒無量,不及亂也。」《左傳·昭元年》,醫和診晉侯之疾曰:「是為近女室,淫溺惑亂之所生也。」「亂」字義可以知矣。前輩諸解,紛紜不歸一,皆坐不知其為傷食故爾。今集諸家異同,附於下方,以待有識者之訂。
《病源候論》云:「霍亂,言其病揮霍之間,便致繚亂也。」
成無己曰:「傷寒霍亂何以明之?上吐而下利,揮霍而撩亂也。」又曰:「輕者止曰吐利,重者揮霍繚亂,名曰霍亂。」
方有執曰:「『霍』,吐也;『亂』,雜亂也。」
錢潢曰:「『霍』字未詳其義,大約是倏忽間吐瀉擾亂之意耳。成氏以『揮霍撩亂』解之,恐未必然。」
《傷寒發秘》曰:「霍亂之名,千古以來,未有一人之得其旨者。」按《左傳·閔公元年》,晉獻公作二軍,公將上軍,太子申生將下軍,以滅耿、滅霍。《國語》亦載:「獻公十六年,公作二軍,公將上軍,太子將下軍,以伐霍。」注云:「霍,周文王之子,霍叔武之國也。」由是考之,「霍亂」之「霍」,乃國名。所以謂之霍亂病者,蓋以霍國之亂,軍士多病此證,故時人遂呼為霍亂病已。昔者東晉建武中,南陽擊虜,得天行斑瘡,仍呼為虜瘡。(《外臺·天行發斑病篇》引《肘後》云:「世人云以建武中,於南陽擊膚所得仍呼,為虜瘡。」)後世又有廣東瘡之名。(俞並《續醫說》云:「弘治末年,民間患惡瘡。」)
白話文:
問:什麼是霍亂?
答:上吐下瀉的病,就叫做霍亂。
這一段話,本來是《金匱要略》雜病篇中的內容,但原文已經遺失了,所以現在詳細解釋它的含義。霍亂是指上吐下瀉這種疾病的名稱。開頭說的「嘔吐而利,此名霍亂」,是王叔和的解釋。雖然不是張仲景說的,但確實是古代的說法。
霍亂這種病,多發生在夏天暑熱時,因為飲食過量導致。胃裡食物消化不良,引起上吐下瀉。就像《漢書》中嚴助的傳記記載,夏天暑熱時,經常發生上吐下瀉的霍亂疾病。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也說,霍亂是飲食引起的,和鬼神沒有關係。如果吃太飽,吃了肉類、乳酪等各種食物,又睡在冰冷的席子上,喝太多冰冷的飲料,胃裡的食物就會積滯不消化,導致身體的陰陽二氣不調,陽氣想向上升,陰氣想向下沉,陰陽不和,就會造成嘔吐和腹瀉。還說,大多數霍亂都是因為吃了太多肉類、乳酪等難消化的食物,或者吃得太飽又沒有節制,晚上睡覺不蓋好被子,不注意休養導致的,很多人因此喪命。俗話說「病從口入」,一點都不假。成無己在《明理論》中說,傷寒的吐利是邪氣引起的,霍亂的吐利是飲食損傷造成的。唐代僧人義淨在《南海寄歸傳》中說,身體的疾病大多是因為吃太多東西引起的,或是因為勞累引發。例如晚餐沒有消化就接著吃早餐,或是明明消化不良,中午又繼續吃,這樣就會引發霍亂。可見霍亂主要是因為夏天暑熱時飲食不當引起的。
雖然如此,冬天也會有霍亂,但不如夏秋兩季多。霍亂主要和飲食損傷有關,前人沒有明確指出這一點,直到香川太仲明確把它定為一種疾病,並且詳細考證,可謂是千古第一人。雖然霍亂這個病名,仍然讓人覺得像揮霍撩亂一樣,導致世人疑惑,實在可惜。
那麼,為什麼叫「霍亂」呢?「霍」和「臛」是古代通用的字。《漢書》中鮑宣的傳記說,「漿酒霍肉」,可以證明。「說文解字」說,「臛」就是肉羹。大多數人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疾病,而肉食居多,所以用「臛」來代表所有的食物。凡是人沉溺於自己的嗜好,都叫做「亂」。孔子說,「只有酒沒有限量,不會導致亂」。《左傳》中記載,醫生和診斷晉侯的病說,這是因為接近女色,淫慾導致的疾病,「亂」字的意思由此可知。前人的各種解釋,紛紛雜雜沒有統一的說法,都是因為不知道霍亂是飲食損傷導致的。現在收集各家的不同說法,放在下面,等待有識之士來訂正。
《病源候論》說,霍亂的意思是指病來得很快,讓人措手不及,病勢撩亂。
成無己說,如何區分傷寒和霍亂?上吐下瀉,來勢快而且病勢撩亂的就是霍亂。還說,輕微的只是吐利,嚴重的則是揮霍撩亂,就叫做霍亂。
方有執說,「霍」是吐,「亂」是雜亂。
錢潢說,「霍」字的意思不詳細,大概是形容突然間吐瀉擾亂的意思,成氏用「揮霍撩亂」解釋,恐怕未必是這樣。
《傷寒發秘》說,霍亂這個名字,從古到今,沒有人真正理解它的含義。根據《左傳》記載,晉獻公把軍隊分成兩部分,自己率領上軍,太子申生率領下軍,去攻打耿國和霍國。《國語》中也有記載,晉獻公把軍隊分成兩部分,自己率領上軍,太子率領下軍,去攻打霍國。註釋說,霍是周文王的兒子,霍叔武的封地。由此考證,「霍亂」的「霍」是國名。之所以叫做霍亂病,是因為霍國發生動亂時,軍士中很多人得了這種病,所以當時人們就稱這種病為霍亂病。
以前東晉建武年間,在南陽攻打虜寇,士兵得了天行斑瘡,就稱之為虜瘡。後來又有廣東瘡的名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