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九 (8)
卷九 (8)
1.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
外臺第八卷。載痰厥頭痛方八首。至於後世,則有元人李杲半夏白朮天麻湯方,載在蘭室秘藏,蓋皆吳茱萸湯之支流余裔耳。
〔三百八十八〕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成無己曰:嘔而發熱者,柴胡證具。
〔三百八十九〕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,復極汗出者,以其人外氣怫鬱,復與之水以發其汗,因得噦,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
此條系後人之言,當刪之。
〔三百九十〕傷寒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。(視,玉函作問,是。)
成無己曰:前部小便也,後部大便也。
趙開美曰:活人云,前部宜豬苓湯,後部宜調胃承氣湯。
張璐曰:一為胃氣虛寒,一為胃中實熱,不可不辨。虛寒者溫之,四逆理中是也;實熱者利之,承氣五苓是也。
金鑑曰:傷寒噦而不腹滿者,為正氣虛,吳茱萸湯證也;噦而腹滿者,為邪氣實,視其二便何部不利,利之則愈也。
正珍曰:素問標本病傳論曰:「先病而後生中滿者,治其標」,又曰:「小大不利,治其標」。此條不拘噦,而專主腹滿者,蓋先療其急者也。
白話文:
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
外台秘要第八卷記載了八首治療痰厥頭痛的方劑。後世元代李杲的半夏白朮天麻湯,記載於《蘭室秘藏》,其實都是吳茱萸湯的延伸和變異。
嘔吐伴隨發熱的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成無己說:嘔吐伴隨發熱,是柴胡證的表現。
傷寒病人嘔吐腹瀉到極度虛弱,又大量出汗的,是因為體外氣機鬱結,又給予飲水以發汗,因此導致呃逆。原因是胃中寒冷。
這段話是後人所加,應該刪除。
傷寒呃逆且腹部脹滿的,觀察其大小便,知道哪一部分不通暢,通利它就能痊癒。(「視」字,《玉函》作「問」,意思相同。)
成無己說:前部指小便,後部指大便。
趙開美說:《活人方》中記載:前部不通宜用豬苓湯,後部不通宜用調胃承氣湯。
張璐說:一種是胃氣虛寒,一種是胃中實熱,不可不辨。虛寒者溫之,四逆湯、理中湯之類;實熱者瀉之,承氣湯、五苓散之類。
《金鑑》說:傷寒呃逆而不腹脹的,是正氣虛弱,屬於吳茱萸湯的證候;呃逆且腹脹的,是邪氣實證,觀察大小便哪一部分不通暢,通利它就能痊癒。
程珍說:《素問‧標本病傳論》說:「先有疾病,後來才產生腹脹的,治療其標證。」又說:「大小便不通暢,治療其標證。」這一條不侷限於呃逆,而專門針對腹脹,大概是先治療緊急情況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