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九 (7)
卷九 (7)
1.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
正珍曰:飲水二字,指渴而言;水字泛言飲物,訓為冷水,非也,說詳於前第七十一條。按下利飲水多,是內有熱邪所致;間亦有津液內竭而然者,或大汗後、或大下若大吐後、或痘瘡灌膿後,往往有之,概為熱邪所致,非也。又因所飲之冷熱,以辨其虛實,亦非也。
〔三百八十三〕下利讝語者。有燥屎也。宜小承氣湯。
金鑑曰:其下利之物,必稠黏臭穢,知熱與宿食合而為之也。此可決其有燥屎也。於此推之,可知燥屎不在大便硬與不硬,而在裡之急與不急、便之臭與不臭也。
正珍曰:少陰篇曰:少陰病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辨可下篇曰:下利心下硬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;下利脈遲而滑者,內實也,宜大承氣湯;下利不飲食者,有宿食故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是也。雖然,讝語間有屬虛寒者,不可概以為胃實燥屎也。
二百二十一條曰:讝語脈短者死。二百二十四條曰:陽明病讝語,脈反微澀者裡虛也,是也。
〔三百八十四〕下利後更煩。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。宜梔子豉湯。
方有執曰:更煩,本有煩不為利除而轉甚也。
正珍曰:凡傷寒發汗吐下者,諸證皆去,但心煩者,是大邪已去,正氣暴虛而餘熱內伏故也。心下濡者,下後無物也。是雖言虛煩,其實非真虛,亦惟一時假虛已。梔子豉湯以解餘熱則愈。按:金鑑以此條為虛煩,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條為實煩,彼豈為實煩乎?不可從矣。
〔三百八十五〕嘔家有癰膿者。不可治嘔。膿儘自愈。
金鑑曰:心煩而嘔者,內熱之嘔也;渴而欲水嘔者,停水之嘔也。今嘔而有膿者,此必內有癰膿,故曰不可治,但俟嘔膿儘自愈也。
正珍曰:不可治嘔句,膿儘自愈句,金鑑以嘔屬下句,非也。此蓋以肺癰證言之。劉棟云:此當在太陽篇服桂枝湯條之下,誤混於此,是未必然。又曰:明萬表萬氏家抄云試肺癰法:凡人胸中隱隱疼,咳嗽有臭痰,吐在水內沉者是癰證,浮者是痰。入門曰:肺癰咳唾膿血腥臭,置之水中則沉。此試肺癰之法,亦不可不知矣。
〔三百八十六〕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見厥者,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既云難治,又處以四逆湯,論中斷無此例,疑非仲景之言。
〔三百八十七〕乾嘔吐涎沫頭痛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(沫字下,玉函有而復二字)
成無己曰:乾嘔吐涎沫者,裡寒也;頭痛者,寒氣上攻也。與吳茱萸湯,溫里散寒。
正珍曰:此胃虛寒,而飲水淤蓄者。與少陰篇膈下有寒飲乾嘔、與四逆湯者;差後病篇大病差後喜唾、久不了了、胃上有寒、宜理中丸者,同胃寒有飲之證,故與吳茱萸湯,以溫胃逐水也。又按:吐涎沫,乃是吐痰,古無痰字,詳見瓜蒂散下。再按:此證也,今世所謂痰厥頭痛者。
白話文:
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
關於「飲水」二字,指的是口渴的意思,「水」字泛指飲品,並非專指冷水,詳細解釋在前面第七十一條已說明。下痢且飲水多,是體內有熱邪導致的,但也偶爾是因為體液耗竭引起的,例如大汗、大瀉、大吐或痘瘡膿液排出後,常會出現這種情況,但不能一概而論都是熱邪所致,也不能單憑飲用冷熱水的不同來判斷虛實。
下痢且說話含糊不清,表示有燥屎(大便乾燥),宜用小承氣湯。
下痢的糞便,必定黏稠臭穢,就知道是熱邪與宿食結合造成的,這可以肯定是有燥屎。由此推斷,燥屎不在於大便是否堅硬,而在於裡急(便意急迫)與否,以及大便氣味是否臭。
《傷寒論》少陰篇提到:少陰病自利(腹瀉)清水,顏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者,應急下之,宜用大承氣湯。《傷寒論》辨可下篇也說:下痢且心下堅硬者,應急下之,宜用大承氣湯;下痢脈象遲而滑者,內實,宜用大承氣湯;下痢而不思飲食者,是有宿食,當下之,宜用大承氣湯。雖然說話含糊不清的情況中,有時也屬於虛寒,但不能一概而論都認為是胃實燥屎。
第二百二十一條說:說話含糊不清且脈象短者會死;第二百二十四條說:陽明病說話含糊不清,脈象反而是微弱而澀滯者,是裡虛。
下痢後更加煩躁,按壓心下柔軟,這是虛煩,宜用梔子豉湯。
「更煩」是指原有的煩躁因為下痢沒有解除反而加重。
凡是傷寒病發汗、吐瀉後,各種症狀都消失了,但只有心煩者,是大邪已去,正氣暴虛而餘熱內伏所致;心下柔軟,是下痢後沒有排出東西,雖然稱為虛煩,其實並非真正的虛證,只是一時的假性虛弱而已。梔子豉湯可以解餘熱而痊癒。按《金匱要略》把這一條列為虛煩,而把大黃黃連瀉心湯條列為實煩,那豈能是實煩呢?不可照此理解。
嘔吐且有癰膿者,不可治療嘔吐,待膿液排盡自會痊癒。
心煩而嘔吐,是內熱引起的嘔吐;口渴想喝水而嘔吐,是停水引起的嘔吐。現在嘔吐且有膿液,這必定是體內有癰膿,所以說不可治療嘔吐,只等待膿液排盡自癒。
「不可治療嘔吐」和「膿液排盡自癒」兩句,《金匱要略》將嘔吐歸於下痢,這是錯誤的。這大概是用肺癰的證候來說的。劉棟說:這應該放在太陽篇服用桂枝湯條的下面,誤混在此,未必如此。又說,《脈經》萬氏家抄云:試驗肺癰的方法,凡是胸中隱隱作痛,咳嗽有臭痰,吐出來沉在水裡的是癰證,浮在水面的是痰。《入門》說:肺癰咳嗽吐出膿血,腥臭,放在水裡會沉下去,這是試驗肺癰的方法,也不可不知。
嘔吐且脈象弱,小便頻數,身體有微熱見厥,難治,用四逆湯主之。既說難治,又用四逆湯治療,文中沒有這樣的例子,懷疑不是張仲景的原文。
乾嘔吐出涎沫(唾液),頭痛,用吳茱萸湯主之。(「沫」字下,《玉函》有「而復」二字)
乾嘔吐出涎沫,是裡寒;頭痛,是寒氣上攻,用吳茱萸湯溫暖裡部,散寒邪。
這是胃虛寒,而飲水停滯不化的情況,與《傷寒論》少陰篇中膈下有寒飲而乾嘔,用四逆湯治療,以及《傷寒論》差後病篇中大病痊癒後喜歡吐唾液,很久不能痊癒,胃上有寒邪,宜用理中丸的情況相似,都是胃寒有飲的證候,所以用吳茱萸湯,溫胃逐水。又按,吐涎沫,就是吐痰,古代沒有「痰」字,詳見瓜蒂散下。再按此證候,就是現代所說的痰厥頭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