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田正珍

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2)

1.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第十四

〔四百二〕傷寒陰陽易之為病。其人身體重少氣。少腹裡急。或引陰中拘攣。熱上衝胸。頭重不欲舉。眼中生花。膝脛拘急者。燒褌散主之。

按陰陽易一條。論之與方。其非仲景氏固矣。雖然。驗之今日。往往有焉。因茲錄愚見。以備後賢採擇。蓋陰陽易病。便是傷寒變證。故冠以傷寒二字也。陰陽二字。付房事言之。易者。變易也。此平素好淫人。傷寒病中。更犯房事奪精血。以致此變易者。是以謂之陰陽易。

其證身體重少氣。小腹裡急。或引陰中拘急。熱上衝胸。頭重不欲舉。眼中生花。膝脛拘急。一一與暑中注夏之病不殊。蓋彼則精血素虛。不能耐暑熱而病。此則體先有邪熱。更奪精血而病。雖有前後之異也。其因乃一而已矣。治法宜以小建中湯為主焉。古人用燒褌散治之者何也。

褌之所隱處。乃男女精血所流漓薰染。取以用之。直是以精補精已。按巢元方病源論則曰。陰陽易者。男子病新瘥。未平復。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。名曰陽易。婦人得病新瘥。未平復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。名曰陰易。後世注家。皆遵守此說。無有異論。雖然。平素壯實無病之人。

一夕與病後之人交接。安得有病證如此者乎。又按方後男婦二字。以夫婦言之。易所謂男女構精。萬物化生。可以見也。亦各取不病人之褌已。如病源所言。則取先病傷寒人之褌。以與新傳染之人。豈不戾乎。

燒褌散方

婦人中褌近隱處。取燒作灰。

上一味。水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小便即利。陰頭微腫。此為愈矣。婦人病取男子褌燒服。

〔四百三〕大病差後勞復者。枳實梔子湯主之。

病源曰。大病者。中風傷寒熱勞溫瘧之類是也。又曰。傷寒病後。多因勞動不節。飲食過度。更發於病名之為復。復老謂復病如初也。(正珍曰。差者言差解而未復常也。與愈不同。)

劉棟曰。上二條。後人之所記也。故不採用。

正珍曰。陰陽易。差後勞復。其論之與方。但亡而不傳。王叔和乃以意補之已。

枳實梔子湯方

枳實(三枚炙),梔子(十四個擘),豉(一升綿裹)

上三味。以清漿水七升。空煮取四升。內枳實梔子。煮取二升。下豉更煮。五六沸。去滓。溫分再服。覆令微似汗。若有宿食者。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。服之愈。

〔四百四〕傷寒差以後。更發熱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脈浮者。以汗解之。脈沉實者。以下解之。(發熱者之者字。依成本。補之。)

成無已曰。差後餘熱未盡。更發熱者。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脈浮者。熱在表也。故以汗解。脈沉者。熱在裡也。故以下解之。

方有執曰。此示病後不謹調理小復之大法。脈浮有所重感也。脈沉飲食失節也。

正珍曰。此條與陽明篇二百四十六條。同一義例。下以承氣言之。汗以桂枝言之。此條差後因勞動失節而復者。脈不浮不沉者。因動作餘燼復然者也。浮者。因勞動再感者也。沉實者。飲食失節者也。發熱二字。兼浮沉二病言之。

〔四百五)大病差後。從腰以下有水氣者。牡蠣澤瀉散主之。

喻昌曰。腰以下有水氣者。水漬為腫也。金匱曰。腰以下腫。當利小便。此定法矣。

牡蠣澤瀉散

牡蠣(熬),澤瀉蜀漆(暖水洗去腥),葶藶子(熬),商陸根(熬),海藻(洗去咸),栝樓根(各等分)

上七味。異搗下篩為散。更於臼中治之。白飲和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小便利止後服。(於臼。成本全書。作入臼。)

〔四百六〕大病差後。喜唾久不了了者。胃上有寒。當以丸藥溫之。宜理中丸。(玉函差後下。有其人二字。是也。無以丸藥三字。胃上。宋板作胸上。今依玉函成本全書。改之。)

方有執曰。唾。口液也。寒以飲言。不了了。謂無已時也。

金鑑曰。大病差後。喜唾久不了了者。胃中虛寒。不能運化。津液聚而成唾。故唾日久無已時也。宜理中丸以溫補其胃。

正珍曰。按論中寒字。有對熱而言者。有指留飲而言者。有指痰而言者。此條與小青龍湯四逆湯條。皆以留飲言者也。

〔四百七〕傷寒解後。虛羸少氣。氣逆欲吐者。竹葉石膏湯主之。(者字。依成本全書。補之。)

方有執曰。羸。病而瘦也。少氣。謂短氣不足以息。

金鑑曰。是治病後虛熱也。

竹葉石膏湯

竹葉(二把),石膏(一斤),半夏(半升洗),麥門冬(一升去心),人參(二兩),甘草(一兩炙),粳米(半升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內粳米煮。米熟湯成。去米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(人參二兩。玉函成本全書。作三兩。)

發秘曰。竹葉。宜用生者。若夫淡苦不必拘焉。

正珍曰。外臺引集驗。有生薑四兩是當從矣。又曰。證類本草。引梁陶弘景名醫別錄云。凡云一把者。二兩為正。

〔四百八〕病人脈已解。而日暮微煩。以病新差。人強與谷。脾胃氣尚弱。不能消穀。故令微煩。損谷則愈。

方有執曰。脈已解。邪悉去。而無遺余也。強與谷謂壓其進食也。損言當節減之也。此調理病餘之要法也。

正珍曰。此即食復之輕證。

〔新增〕病後勞復發熱者。麥門冬湯主之。

此條舊本脫落。今依玉函經補之。大病差後。妄為勞事因而發熱者。以血氣未復。更有所損傷也。非滋潤之劑則不可也。故與麥門冬湯以復其精液也。可見枳實梔子湯。果非仲景氏方也。再按勞字。據華佗傳。似專指房勞。蓋女勞復之病已。三國志華佗傳曰。故督郵頓子獻。

得病已差。詣佗視脈。曰尚虛未得復。勿為勞事。御內即死。臨死當吐舌數寸。其妻聞其病除。從百餘里來省之。止宿交接。中間三日發病。一如佗言。

麥門冬湯方

麥門冬(七升),半夏(一升),人參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梗米(三合),大棗(十二枚)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六升。煮取六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夜一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