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八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7)
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

正珍曰:赤石脂一半全用者,與乾薑、粳米同煎之也;一半篩末者,和湯服之也。清王子接《古方選注》云:桃花湯非名其色,腎藏陽虛用之,一若寒谷有陽和之致,故名。(止此)可謂過鑿矣。

〔三百十五〕少陰病二三日,至四五日,腹痛、小便不利、下利不止、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(《全書》「痛」作「滿」非。)

「自少陰病」至「下利不止」二十字,蓋剽竊後「真武湯」條,加「以便膿血」三字者,益明。「膿血」三條,本非少陰病,而叔和氏強屬之少陰矣。

〔三百十六〕少陰病,下利便膿血者,可刺。

發秘曰:痢病每多腹裡拘急而痛,故刺以救其急。

〔三百十七〕少陰病,吐利、手足逆冷、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(《成本》「逆」作「厥」。)

張璐曰:少陰病兼厥陰之候也。

劉棟曰:下利清穀而手足厥冷、煩躁欲死者,四逆湯之主也;嘔吐而下利、手足厥冷、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之主也。故吳茱萸湯以吐為主也;四逆湯以利為主也;是下利二證之別,不可不識也。

正珍曰:少陰病以無熱惡寒、脈微細言之,吐利、逆冷、煩躁欲死,已見裡證也。蓋少陰兼厥陰者,如不合病,則是並病已。《陽明篇》云:「食谷欲嘔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」《厥陰篇》云:「乾嘔吐涎沫、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」此條以嘔為主者諦矣。若原其因,則胃中虛寒,而飲水淤蓄,陽氣為是被閉,因乃厥逆者也。

〔三百十八〕少陰病,下利、咽痛、胸滿心煩者,豬膚湯主之。(「者」字依《成本》、《全書》補之。《禮記‧內則》鄭玄注曰:「膚,切肉也。」)

「滿」,懣也。胸滿心煩,謂胸中憂憂而困,心中鬱鬱而熱也。皆上焦有熱之候,權與豬膚湯以治其標也。此是少陰異證,而胸中有假熱者。雖似黃連湯胸中有熱胃中有寒證,然外證大異,內寒甚於彼,而下利。故雖有胸悶心煩,非實熱而然,即與白通加豬膽汁湯之心煩同因者也。

故雖有心煩,非苓、連苦寒所宜,況調胃承氣類乎?是以用豬膚、白蜜、白粉等,其性平而能解熱者,以調中解熱也。豬膚,即豬肉,《本草》明稱,性平解熱毒,考證見下。又曰:下利咽痛,通脈四逆湯亦有之證,宜參考。

豬膚湯方: 豬膚(一斤) 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;加白蜜一升、白粉五合,熬香和令相得,溫分六服。

喻昌曰:豬膚者,豬厚皮去肥白油者也;白粉,白米粉也。

錢潢曰:豬膚一味,方中向未註明以何者為膚,致使前後注家議論紛然各異。如吳緩謂:「燖豬時,刮下黑膚也。」方有執謂:「本草不載,義不可考,說者不一,用者不同。」然既曰膚,當以燖豬時所起之皮外毛根之薄膚為是。王好古以為豬皮。尚論云:「若以燖豬皮外毛根薄膚,則薟劣無力,且與熬香之說不符。但用外皮,去其內層之肥白為是。其說頗通。若果以燖豬時毛根薄膚,則薄過於紙,且與垢膩同下,熬之有何香味?以意度之,必是毛根深入之皮,尚可稱膚。試觀刮去毛根薄膚,毛斷處,毛根尚存皮內。所謂皮之去內層,極為允當。」

白話文:

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

關於赤石脂的用法,全用者與乾薑、粳米一起煎煮;一半磨成粉末,則和湯服用。清王子對古方選注中說,桃花湯並非因顏色而得名,而是因為腎臟陽氣虛弱而使用,如同在寒冷的山谷中點燃陽火一般,故而得名。這樣的解釋過於牽強。

少陰病二三日,乃至四五日,腹痛、小便不利、下痢不止並帶膿血者,桃花湯主治。(書中記載,腹痛脹滿的情況則例外。)

從「少陰病」到「下痢不止」這二十個字,明顯抄襲了後世真武湯的條文,只是增加了「便膿血」三個字,更加說明膿血這三條並非少陰病,而是叔和強行歸類於少陰的。

少陰病,下痢便膿血者,可以針灸治療。

發秘(指發熱便秘)說:痢疾常常伴隨腹部拘急疼痛,所以針灸可以緩解其急症。

少陰病,嘔吐、下痢、手足逆冷、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治。(原文中「逆」作「厥」。)

張璐說:這是少陰病兼有厥陰症候。

劉棟說:下痢清穀,而手足厥冷、煩躁欲死者,是四逆湯的主治;嘔吐而下痢,手足厥冷、煩躁欲死者,是吳茱萸湯的主治。所以吳茱萸湯以嘔吐為主,四逆湯以下痢為主,這兩種下痢的症狀不同,不可不辨別。

正珍說:少陰病以沒有發熱、惡寒、脈微細來描述。嘔吐、下痢、逆冷、煩躁欲死,已經是裡證(內部症狀)。少陰兼厥陰,如果不是同時發病,那就是並病了。陽明篇說,吃東西想吐的,用吳茱萸湯;厥陰篇說,乾嘔吐涎沫、頭痛的,用吳茱萸湯。這一條以嘔吐為主是正確的。若追究其原因,則因胃中虛寒,而飲水停滯,陽氣被阻塞,所以導致厥逆。

少陰病,下痢、咽痛、胸滿心煩者,豬膚湯主治。(「者」字依據原本和全書補充。)

「滿」是指悶脹。胸滿心煩,指的是胸中感到悶悶的、煩困,心中鬱鬱的、發熱,都是上焦有熱的症狀。暫時用豬膚湯來治療其表證。這是少陰病的特殊症狀,胸中有虛熱,雖然類似黃連湯所治的「胸中有熱,胃中有寒」的症狀,但外在症狀大不相同,內寒比那更嚴重,而且下痢,所以即使有胸悶心煩,也不是實熱引起的,和白通加豬膽汁湯的心煩是同一原因。

所以即使心煩,也不適合用苓、連等苦寒藥物,更不用說調胃承氣湯類了。因此使用豬膚、白蜜、白粉等性平且能解熱的藥物來調和中氣、解熱。豬膚,就是豬肉,本草書明確記載,性平,能解熱毒。(考證見下文)又說,下痢咽痛,通脈四逆湯也有此症狀,宜參考。

豬膚湯方:

豬膚(一斤)

以上一味,加水一斗,煮成五升,去渣,加入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熬煮香濃,令其均勻,溫服,分六次服用。

喻昌說:豬膚是指豬厚皮,去除肥肉和白色油脂的部分。白粉,是白米粉。

錢潢說:豬膚一味,方中沒有明確說明用哪種豬膚,導致歷代注家議論紛紛,各持己見。如吳緩認為是煻豬時刮下的黑皮;有人則認為本草中沒有記載,意義不可考,說法不一,用法各異。但既然稱為「膚」,應該是指煻豬時豬皮表面毛根處的薄皮。王好古認為是豬皮,尚論中說,如果用煻豬時毛根處的薄皮,則太薄弱無力,而且與熬煮香濃的說法不符。應該是用外皮,去除內層肥白的部位,這種說法比較通順。如果真是煻豬時毛根處的薄皮,則薄如紙張,而且和污垢一起去除,熬煮後哪有什麼香味呢?依我推測,一定是毛根深入的皮,才能稱為膚。試想刮去毛根的薄皮,毛髮斷裂的地方,毛根仍殘留在皮內,所謂去除內層的皮,正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