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八 (1)
卷八 (1)
1. 卷八
2.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六
按,凡風寒之中人,其人素實強者,則成三陽之病;其人素虛弱者,則成三陰之病。非邪之有寒熱,蓋從其虛實而化也。故三陽自三陽,三陰自三陰,各各為之病也。先輩諸人不達此義,皆謂陽病傳入而成陰病;蓋取諸《素問》者矣,殊不知《素問》所謂三陰病,即是本論陽明之證,而與本論所謂三陰病者,實冰炭不相容矣。
若其陽病而兼陰病,陰病而兼陽病,乃是表實裡虛之病;否則誤治所致,決非陽邪傳入而然也。又有陽病誤治,變為陰病者,此非陽邪之因誤治,變為陰寒也;但以其病本微而攻之太峻,故邪自解於外,而內更生病也。此雖其因或不同哉,均是虛寒所生,是以其治無異也。
又嘗詳三陰諸論:所謂少陰,乃邪之中表,從寒而化者;所謂太陰,乃少陰之傳入而頗重者;所謂厥陰,乃太陰之傳入而至重至急者。猶太陽一轉為少陽,少陽一轉為陽明。此三陰宜以少陰為始,太陰為中,厥陰為終也。今本論以太陰為始者,蓋依《素問》之舊,竟非其本旨也。學者察焉。
〔二百八十一〕太陰之為病: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;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(「結」,《玉函》作「痞」,是。)
《金鑑》曰:「此太陰裡虛,邪從寒化之證也,當以理中、四逆輩溫之。」
吳人駒曰:「自利有時而腹自痛者,非若積蓄而常痛者。」
正珍曰:「三陰諸證,多是平素虛弱人之所病,故傳變早而兼併速也。故《少陰篇》云:『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。』以二三日無里證,故微發汗也。可見三四日,便輒兼生里證矣。里證,即自利腹痛類,如真武證是也。則知少陰雖曰表病,其稍重則兼下利腹痛等證也。」
太陰者,謂少陰之邪之轉入於裡者也。寒邪在裡,臟腑失職,是以腹滿而吐、食不下、自利益甚、時腹自痛也。吐者,有物自胃中反出也;食不下者,胃脘不肯容也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云:『氣鬲病,使人煩懣,食不下,時嘔沫。』義與本文同焉。
「自利益甚」,承少陰之「自利不甚」言之;若以太陰病為承之陽明病,或以為陰病之始,則「自利益甚」一語,遂不可讀矣。「時腹自痛」,謂有時自痛。「時」也者何?以得寒則痛,得暖則止也。「自」也者何?以內無燥屎也。蓋陽明之腹滿痛,由內有燥屎,故不得寒而發,不得暖而止,所以不同也。可見「時」、「自」二字不苟下焉。故後亦論之曰:「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。」
其義益明矣。若「下之」者,謂粗工見其腹滿痛,以為陽明滿痛,妄攻下之也。殊不知此滿痛,固屬虛寒,而與陽明實熱證,大有攻救之別焉。其教之必胸下結硬者,裡虛益甚,而心氣為之鬱結故也。前百三十八條曰:「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」即是也。成無己解此條云:「太陰為病,陽邪傳裡也。陰寒在內,而為腹痛者,則為常痛;此陽邪於裡雖痛而亦不常痛,但時時腹自痛也。」王三陽云:「此風寒中於太陰經,非陽邪傳裡也。」二說皆非矣。吳人駒云:「『自利益甚』四字,當在『必胸下結硬』句之下。」亦非矣。
按,本篇散逸不少,才存什一矣。又云:「太陽病誤下,胸下痞硬者…」
白話文:
大意是說,一般人感受風寒,如果體質強壯,就會變成三陽的病症;如果體質虛弱,就會變成三陰的病症。並不是邪氣本身有寒熱之分,而是根據個人體質虛實的狀況來轉化。所以三陽的病症就歸三陽,三陰的病症就歸三陰,各有各的病理發展。前輩醫家不明白這個道理,都認為陽病會傳入變成陰病,那是引用《素問》的說法。殊不知《素問》所說的三陰病,其實就是這本書裡講的陽明病,和這本書講的三陰病根本是兩種不同的東西。如果出現陽病又兼有陰病,或者陰病又兼有陽病的情況,那是屬於表實裡虛的病症,否則就是誤治造成的,絕對不是陽邪傳入所致。還有陽病誤治變成陰病的情況,這也不是因為陽邪誤治變成陰寒,而是因為病症本身輕微卻使用過於強烈的藥物治療,導致邪氣自行從體表解散,而體內反而產生新的病症。雖然病因可能不同,但都是因為虛寒而生病,所以治療方法也沒有什麼不同。
我又仔細研究了三陰病的論述,所謂少陰病是指邪氣侵入人體較表淺的部位,從寒邪轉化的病症;所謂太陰病是少陰病傳入後加重的病症;所謂厥陰病是太陰病傳入後變得最嚴重最危急的病症。就像太陽病轉為少陽病,少陽病轉為陽明病一樣。三陰病應該以少陰為起始,太陰為中間,厥陰為終結。但這本書以太陰病為起始,那是依照《素問》的舊說,並不是原本的旨意,希望學者能夠仔細考察。
**〔二百八十一〕**太陰病的症狀是腹部脹滿想吐,吃不下東西,拉肚子嚴重,有時候腹部自己會痛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一定會導致胸下部結硬的狀況。(這裡的「結」字,在另一個版本中寫作「痞」字,是正確的。)
(《金鑑》說:這是太陰裡虛,邪氣從寒轉化的病症,應該用理中湯、四逆湯之類的藥物來溫補。)
(吳人駒說:拉肚子有時候發作,腹部自己會痛,不是像積聚瘀血那樣常常痛。)
(正珍說:三陰的各種病症,大多是體質平素虛弱的人才會得的病,所以病情的傳變早而且兼併發生也快。所以少陰篇說:「少陰病發病兩三天,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。」因為兩三天內還沒有出現裡證,所以才稍微發汗。可見三四天後,就常常會出現裡證了。所謂的裡證,就是拉肚子、腹痛之類的症狀,就像真武湯證一樣。由此可知,少陰病雖然說是表病,但稍微嚴重一點,就會兼有拉肚子、腹痛等症狀。)
所謂的太陰病,是指少陰的邪氣轉入體內深處。寒邪在裡,臟腑功能失調,所以會腹部脹滿想吐,吃不下東西,拉肚子嚴重,有時候腹部自己會痛。想吐,是指胃裡的食物反流出來。吃不下東西,是指胃脘無法容納食物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說:「氣鬲病,使人煩悶,吃不下東西,時常嘔吐。」意思和本文相同。拉肚子嚴重,是承接少陰的拉肚子不嚴重來說的。如果把太陰病當作是陽明病的延續,或是當作陰病的開始,那麼「拉肚子嚴重」這句話就讀不通了。有時候腹部自己會痛,是指有時候會自己痛。所謂的「時」,是指遇冷則痛,遇熱則止。所謂的「自」,是指體內沒有乾燥的糞便。陽明病的腹脹痛,是因為體內有乾燥的糞便,所以不會遇冷發作,遇熱停止。這就是它們不同的地方。可見「時」、「自」兩個字不是隨便用的。所以後面也論述說:「腹部脹滿有時會痛,屬於太陰病。」
這意義就更清楚了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是指庸醫看到腹脹痛,以為是陽明病的脹痛,就胡亂地用瀉藥。殊不知這種脹痛,本來就屬於虛寒,和陽明實熱證的治療方法大不相同。之所以說一定會導致胸下部結硬,是因為體內虛弱更加嚴重,導致心氣鬱結。前面第一百三十八條說:「病發於陰,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就會導致痞症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成無己解釋這條說:「太陰病,是陽邪傳入體內,陰寒在內,而導致腹痛,這種痛是常常痛。這種陽邪在體內雖然痛,但也不是常常痛,只是有時候會腹部自己痛。」王三陽說:「這是風寒侵襲太陰經,不是陽邪傳入體內。」這兩種說法都不對。吳人駒說:「『拉肚子嚴重』這四個字,應該放在『一定會導致胸下部結硬』這句話之後。」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。按照本篇來看,有很多內容已經散失了,現在只剩下十分之一了。又說:「太陽病誤用瀉法,胸下會痞硬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