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七 (11)
卷七 (11)
1.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
〔二百七十六〕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
劉棟曰:此條後人之所攙也。
〔二百七十七〕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(玉函無故字。)
無大熱,無翕翕發熱也。躁煩,當作煩躁,字之顛倒也。陰陽,乃表裡之別稱。陽去入陰者,謂其邪去表入里。陽去二字,似例而非倒,蓋亦古文一法已。按論語云:「迅雷風烈必變。」楚辭九歌云:「吉日兮辰良。」後漢書云:「候氣之法,為室三重,戶閉塗釁必周密。」文法並與此同焉。
〔二百七十八〕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,不受邪也。
〔二百七十九〕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
〔二百八十〕少陽病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
劉棟曰:上三條,後人之所攙也。
白話文:
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
(276)三種陽經同時生病。脈象浮大,上關脈有力。病人只想睡覺,眼睛閉上就出汗。
劉棟說:這一段是後人添加的。
(277)傷寒病發六七天,沒有高燒,病人卻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陽邪離開表層進入裡層的緣故。(玉函經中沒有「故」字。)
沒有高燒,是指沒有持續發熱的意思。煩躁,應當寫作煩躁,只是字的順序顛倒了。陰陽,是表裡二者的不同稱呼。陽邪離開表層進入裡層,指的就是邪氣由表及裡。 「陽去」二字,看起來像是詞序顛倒,其實不是,這也是古文的一種寫法。例如《論語》說:「迅雷風烈必變」,《楚辭·九歌》說:「吉日兮辰良」,《後漢書》說:「候氣之法,為室三重,戶閉塗釁必周密」,這些句子的語法都和這句話類似。
(278)傷寒三天,三陽經的病症都結束了,三陰經應該要受到邪氣侵犯,但病人卻還能吃東西,不嘔吐,這是因為三陰經並沒有受到邪氣侵犯。
(279)傷寒三天,少陽經的脈象微弱,表示病情將要痊癒。
(280)少陽病將要痊癒時,從寅時到辰時(早上三點到早上九點)症狀會加重。
劉棟說:以上三段(278、279、280),也是後人添加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