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七 (8)
卷七 (8)
1. 卷七
〔二百六十一〕陽明病。發熱汗多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(成本脫病字。當補之。張璐本。汗字下。補出字。汗多二字。宜與前二百二十三條參考。)
成無己曰。汗多者。熱迫津液將竭。急與大承氣湯以下其府熱。
金鑑曰。陽明病不大便。發熱汗多不止者。雖無內實。亦當急下之。以全津液為務也。宜大承氣湯下之。
〔二百六十二〕發汗不解。腹滿痛者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成無己曰。發汗不解。邪熱傳入府。而成腹滿痛者。傳之迅也。是須急下之。
正珍曰。病人雖表不解。腹滿痛者。不得不下之。九十三條曰。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。若先下之治不為逆。是也。
〔二百六十三〕腹滿不減。減不足言。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成無己曰。若腹滿時減。非內實也。則不可下。金匱要略曰。腹滿時減。復如故。此為寒。當與溫藥。
正珍曰。若滿不痛者虛也。宜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。
〔新增〕傷寒腹滿。按之不痛者。為虛。痛者為實。當下之。舌黃未下者。下之黃自去。宜大承氣湯。
金匱曰。按之心下滿痛者。此為實也。當下之。宜大柴胡湯。
程林金匱直解曰。腹滿之證。虛者可按。實者不可按。故實者當下之。若舌有黃胎。而未經下者。則實熱結於中焦。下之則實熱除。而黃胎自去。
正珍曰。此承上二條以辨腹滿之虛實也。舊本脫落。錯入金匱要略中。今依玉函補焉。
〔二百六十四〕陽明少陽合病。必下利其脈。不負者。為順也。負者。失也。互相剋賊。名為負也。脈滑而數者。有宿食也。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〔二百六十五〕病人無表裡證。發熱七八日。雖脈浮數者。可下之。假令已下。脈數不解合熱。則消穀喜飢。至六七日不大便者。有瘀血。宜抵當湯。
〔二百六十六〕若脈不解。而下不止。必協熱便膿血也。
〔二百六十七〕傷寒發汗已。身目為黃。所以然者。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。以為不可下也。於寒濕中求之。
上四條叔和所攙。當刪之。
〔二百六十八〕傷寒七八日。身黃如橘子色。小便不利。腹微滿者。茵陳蒿湯主之。
此乃前二百四十三條證。而加腹微滿一證者。蓋瘀熱在裡。而大便硬故已。
〔二百六十九〕傷寒身黃髮熱者。梔子蘗皮湯主之。(者字。依成本全書。補之。)
茵陳蒿湯證。瘀熱在裡。而外無發熱。且小便不利。腹有微滿。此則不然。外有發熱。而無小便不利腹滿。至於身黃。則一而已矣。又云茵陳蒿湯主裡郁。蘗皮湯主表郁。
梔子蘗皮湯方
肥梔子(十五個擘),甘草(一兩炙),黃蘗(二兩)
上三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(成本全書無肥字。玉函。作梔子十四枚擘。一升半。千金翼作二升。並是。)
白話文:
[卷七]
- 陽明病,發熱且汗多的,要緊急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(原書脫漏「病」字,應補上;汗字下應補「出」字;「汗多」二字,宜與前面第二百二十三條一起參考。)
成無己說:汗多的,是因為熱迫使體液將要耗盡,應立即用大承氣湯瀉下體內積熱。
《金鑑》說:陽明病不大便,發熱且汗多不止的,即使沒有內實證,也應該緊急瀉下,以保存體液為要務,宜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- 發汗後症狀未解,腹部脹滿疼痛的,要緊急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成無己說:發汗後症狀未解,邪熱傳入腑臟,導致腹部脹滿疼痛,這是邪氣傳播迅速的表現,必須緊急瀉下。
葉氏正珍說:即使表證未解,但腹部脹滿疼痛的,不得不瀉下。第九十三條說,先瀉下後再發汗是逆治,但先瀉下治療則不算逆治,此乃其理。
- 腹部脹滿未減輕,減輕程度不足以言,應該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成無己說:如果腹部脹滿時有時減,不是內實證,則不應瀉下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腹部脹滿時減時復原,這是寒證,應該服用溫藥。
葉氏正珍說:如果脹滿不痛,是虛證,宜用厚朴、生薑、半夏、甘草、人參湯。
〔新增〕傷寒腹部脹滿,按壓不痛的是虛證,疼痛的是實證,應該瀉下。舌苔發黃但尚未瀉下的,瀉下後黃苔自然會消失,宜用大承氣湯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:按壓心下脹滿疼痛,這是實證,應該瀉下,宜用大柴胡湯。
程林《金匱直解》說:腹部脹滿的證候,虛證可以按壓,實證則不能按壓,所以實證應該瀉下。如果舌苔有黃膩,而尚未瀉下的,則實熱停留在中焦,瀉下後實熱去除,黃膩舌苔自然會消失。
葉氏正珍說:此條承接上兩條,用來辨別腹部脹滿的虛實,舊本遺漏,錯誤地收入《金匱要略》中,現在根據《玉函》補上。
-
陽明、少陽合病,必定瀉下,使其脈象順利。順利的是正常的,不順利的就是失常的,彼此互相剋制,稱為失常。脈象滑數的,是有宿食,應該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-
病人沒有表裡證,發熱七八天,即使脈象浮數,也可以瀉下。假使已經瀉下,但脈象數而未解,伴有發熱,則能消化食物,喜愛飢餓,但六七天不大便的,是有瘀血,宜用抵當湯。
-
如果脈象未解,而瀉下不止,必定是熱邪導致大便帶膿血。
-
傷寒發汗後,身體和眼睛發黃,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寒濕停留在裡邊未解的緣故,認為不應當瀉下,應該從寒濕入手治療。
以上四條是叔和添加的,應該刪除。
- 傷寒七八天,身體發黃像橘子顏色,小便不利,腹部輕微脹滿的,用茵陳蒿湯主治。
這是前面第二百四十三條的證候,只是增加了腹部輕微脹滿一症,大概是瘀熱停留在裡邊,而大便乾燥的緣故。
- 傷寒身體發黃發熱的,用梔子蘗皮湯主治。(「者」字根據成本全書補上。)
茵陳蒿湯的證候,是瘀熱停留在裡邊,而外邊沒有發熱,而且小便不利,腹部有輕微脹滿,這個證候則不然,外邊有發熱,而沒有小便不利、腹部脹滿,至於身體發黃,則是一樣的。又說茵陳蒿湯主治裡邊鬱結,蘗皮湯主治外邊鬱結。
梔子蘗皮湯方:
肥梔子(十五個掰開),甘草(一兩炙甘草),黃蘗(二兩)
以上三味藥,用四升水,煎煮至一升半,去渣,分溫服兩次。(成本全書沒有「肥」字;《玉函》作梔子十四枚掰開,一升半;《千金翼》作二升,各有不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