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5)

1. 卷七

正珍曰:「又」字玉函作「復」是也。「復」與「覆」通,反也。論中「復」字訓反者,不一而足,如九十一條,九十二條,百六十條,皆爾。如瘧狀,即是潮熱,但以其斯時而發言之,非寒熱交作也。七十九條曰:「發汗若下之,而煩熱胸中窒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」論中煩熱僅二條,猶煩疼、煩渴、煩驚、煩滿、煩亂之煩。

惟忠分為胸煩身熱二證,非也。「煩」帶說之辭也已。言太陽病煩熱者,發汗汗出則解。(百六十六條云:「傷寒汗出解之後,亦以發汗言也。」)汗後不啻不解,反如瘧狀潮熱者,轉屬陽明也。其脈沉實者,轉而純也,故承氣下之。若脈浮緩者,轉而未純也,當先與桂枝以發太陽未盡之表也。

一說以汗出為自汗,大非也。真武湯證云:「太陽病,發汗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。」大柴胡湯證云:「傷寒發熱汗出不解。」皆就發汗上言之,可見本條汗出,亦因發汗而汗出之謂矣。又按,本文「汗出則解」一句,與前八十七條「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,汗出,則痙」之條,同一句法。蓋足以相證也。果是自汗,當云「汗出解」,安用「則」字為語辭乎?

〔二百四十八〕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也。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
方有執曰:「煩不解,則熱未退可知。腹滿痛,則胃實可診,故曰有燥屎。」

金鑑曰:「下之未盡,仍當下之。」

正珍曰:「所以然」十字,叔和釋文,當刪之。

〔二百四十九〕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臥者,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。燥屎乃日外所食之糟粕,牢結而干著腸內者;大便乃現今所食之糟粕,潤軟而順下肛門者。今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者,燥屎橫道,為之障礙也。況微熱喘冒不能臥,是煩躁譫狂之漸乎?雖無滿痛,亦必有燥屎,故宜大承氣湯下之。金鑑云:「大便乍難乍易者,蓋熱將欲作結,而液未竭也。」籲!果如是則硬已,豈謂之燥屎哉!錢潢云:「乍難,大便燥結也;乍易,旁流時出也。」雖然,本文「難」、「易」二字,唯於一大便上而言,豈分配燥與潤而言乎?

〔二百五十〕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

成無己曰:「得湯反劇者,上焦不內也,以治上焦法治之。」

趙開美曰:「婁氏云:『得湯反劇者,火也,當用生薑黃連治之。』」

方有執曰:「食谷欲嘔,胃寒也。」

正珍曰:「陽明」二字,本當作「中焦」,乃對下文「上焦」之句。王叔和不知文法若斯,妄謂中焦即陽明胃腑所位,遂改作「陽明」者已。食谷欲嘔者,胃中虛寒,而飲水淤蓄故也。吳茱萸之溫中,生薑之逐飲,為是之故也。按太陽下篇云:「傷寒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腹中痛,欲嘔

白話文:

[卷七]

正珍說:「『復』字,玉函經中也作『覆』,意思是恢復、反轉。經文中『復』字解釋為反轉的,不只一處,例如九十一條、九十二條、一百六十條都是如此。像瘧疾的症狀,就是潮熱,只是根據發病時間來描述,並非寒熱交替出現。七十九條說:『發汗或下瀉後,胸中煩熱阻塞的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』經文中只在兩條提到『煩熱』,其餘如煩疼、煩渴、煩驚、煩滿、煩亂中的『煩』,都與此類似。

惟忠將其分為胸煩、身熱兩種證狀,是不對的,『煩』只是概括性的說法而已。太陽病煩熱者,發汗出汗就能痊癒。(一百六十六條說:『傷寒出汗痊癒後,也用發汗來描述。』)汗後如果症狀沒有減輕,反而像瘧疾一樣出現潮熱,就轉變為陽明病。如果脈象沉實,病情已完全轉變,就應該用承氣湯瀉下;如果脈象浮緩,病情尚未完全轉變,就應該先用桂枝湯發汗,以去除太陽病未盡的表邪。

有人說,文中所指的『汗出』是指自汗,這是完全錯誤的。真武湯的病證說明:太陽病,發汗後出汗卻未能痊癒,患者仍然發熱;大柴胡湯的病證說明:傷寒發熱,出汗卻未能痊癒。這些都是針對發汗後的情況來描述的,可見本條中的『汗出』,也是指因為發汗而引起的出汗。又根據前文八十七條:「瘡家即使身體疼痛也不能發汗,出汗則會痙攣」來比對,這句話的用法是一致的。

足以互相印證。如果真是自汗,應該說「汗出而痊癒」,為何要用『則』字作語氣助詞呢?

〔二百四十八〕大瀉後六七天,沒有大便,煩躁不安,腹部脹滿疼痛,這是因為有燥屎(乾硬的糞便)。原因是本來就有宿食,所以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
方有執說:煩躁不安,說明熱邪未退;腹部脹滿疼痛,說明胃中實邪,所以說是有燥屎。

金鑑說:瀉下不盡,還應該繼續瀉下。

正珍說:『所以然』三個字,叔和的解釋應該刪除。

〔二百四十九〕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時而通暢時而困難,偶爾略微發熱,呼吸急促不能平臥,這是因為有燥屎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燥屎是幾天前吃的食物殘渣,乾燥堅硬地粘附在腸道內;大便是現在吃的食物殘渣,濕潤柔軟,能順利排出。現在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時而通暢時而困難,是因為燥屎阻塞腸道。況且略微發熱、呼吸急促、不能平臥,這是煩躁神志不清的徵兆。

即使沒有腹部脹滿疼痛,也一定有燥屎,所以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。金鑑說:大便時而通暢時而困難,是因為熱邪將要凝結,但體液尚未耗竭。唉,如果真是這樣,那已經凝結硬了,怎麼還能叫做燥屎呢?錢潢說:大便時而困難是燥結,時而通暢是糞便旁流而出的意思。雖然文中「難易」二字只針對一次大便而言,怎麼能把它分開來說是燥是潤呢?

〔二百五十〕吃東西就想嘔吐,屬於陽明病,用吳茱萸湯治療。服用藥物後病情加重,屬於上焦病。

成無己說:服用藥物後病情加重,是上焦受邪,應該用治療上焦的方法治療。

趙開美說:婁氏說:服用藥物後病情加重是因為火邪,應該用生薑黃連治療。

方有執說:吃東西就想嘔吐是胃寒。

正珍說:「陽明」二字,本來應該寫作「中焦」,這是為了與下文的「上焦」相對應。王叔和不懂這樣的文法,誤以為中焦就是陽明胃腑的部位,所以改作「陽明」了。吃東西就想嘔吐,是因為胃中虛寒,而飲水停滯積聚的緣故。吳茱萸溫中,生薑逐水,就是這個道理。根據太陽病下篇記載:「傷寒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部疼痛,想嘔吐」,用黃連湯治療。從這裏可以看出,屬於上焦的是指胸中有熱,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前文一百五十四條指出小柴胡湯是治療上焦的藥方,也可以作為佐證。金鑑認為屬於上焦的是太陽表熱,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;希哲、劉棟用瓜蒂散治療,都是臆造的,應該斥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