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六 (12)
卷六 (12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王肯堂曰:陽明為病,胃家實也。今便溏而言陽明病者,謂有陽明外證:身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
金鑑曰:陽明病,發潮熱,當大便硬,小便數也。今大便溏,小便如常,非陽明入府之潮熱可知矣。況有胸脅滿不去之少陽證乎?故不從陽明治,而從少陽,與小柴胡湯主之也。
錢潢曰:此陽明兼少陽之證也。邪在陽明,而發潮熱,為胃實可下之候矣。而大便反溏,則知邪雖入而胃未實也。小便自可,尤知熱邪未深。胸脅滿者,邪在少陽之經也。
正珍曰:陽明病,有潮熱者,大便當硬,小便當數赤。今反大便溏,小便可者,知其人臟腑有虛寒,而邪未實矣。此與柴胡加芒硝條,證全同而因稍有異。故先與小柴胡,以解少陽餘邪。凡云「與」者,皆權用之義,與「主」字不同也。滿,懣也。胸脅滿不去者,是邪猶在少陽,而未全歸於里也。
故仍以柴胡,解之於中位也。若與柴胡而不解,當與柴胡加芒硝湯。又曰:此條宜與柴胡加芒硝湯條參考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認為,陽明病是胃部實證。但現在病人大便稀溏卻說是陽明病,是指有陽明病的外在症狀:身體發熱、出汗,不惡寒反而惡熱。
《金鑑》說,陽明病發病時會出現潮熱,大便應該堅硬,小便次數增多。但現在病人大便稀溏,小便正常,就不是陽明病深入臟腑的潮熱。況且還有胸脅滿悶的少陽病症狀,所以不按照陽明病治療,而按照少陽病治療,用小柴胡湯為主。
錢潢認為,這是陽明病兼少陽病的症狀。邪氣在陽明經,所以發潮熱,這是胃實可以下瀉的徵兆。但是大便稀溏,說明邪氣雖然入侵,但胃並未實證。小便正常更說明熱邪不深。胸脅滿悶是邪氣在少陽經。
程珍認為,陽明病有潮熱的,大便應該堅硬,小便應該次數多且顏色深紅。但現在大便稀溏,小便正常,說明病人臟腑虛寒,邪氣尚未深入。這與「柴胡加芒硝湯」的病症完全相同,但病因略有不同,所以先用小柴胡湯來解少陽餘邪。「與」字在此處是權宜使用的意思,與「主」字不同。「滿」就是「悶」。胸脅滿悶不去,說明邪氣還在少陽經,還沒有完全進入里層。
所以仍然用柴胡湯來疏通少陽經的邪氣。如果用了柴胡湯也不見效,就要用柴胡加芒硝湯。又說,這條方劑應該參考「柴胡加芒硝湯」的條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