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六 (9)
卷六 (9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不知柴胡條。亦有稱過經者矣。
〔二百二十八〕傷寒四五日,脈沉而喘滿。沉為在裡。而反發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為難。表虛里實,久則讝語。
滿同懣悶也。越猶言發。字典越字注云:又散也。左傳昭四年:「風不越而殺。」注:越,散也。又爾雅釋言:「越,揚也。」注謂發揚。周語:「汨越九原。」注:越,揚也。晉語:「使越於諸候。」注:發聲聞也。言:傷寒四五日,脈沉而喘悶,此為邪氣在裡,以脈沉故也。合次條及後二百三十一條考之。
此證宜以白虎湯以解其裡熱。而反發汗,津液發出,則胃中乾燥,大便因為難。難者,求而不得之辭;以屎既為硬故也。此為表虛里實。至其久則發讝語,以穢氣犯神明也。宜用大小承氣下之。
〔二百二十九〕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讝語遺尿。發汗則讝語;下之則額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(「而」字,依成本玉函補之;玉函「尿」作「溺」,「逆」作「厥」;脈經「口」字下,有「中」字,無「若」字。)
金鑑曰:三陽合病者,太陽之頭痛發熱,陽明之惡熱不眠,少陽之耳聾寒熱等皆具也。
劉楝曰:口不仁者,謂口爽不知五味也。
發秘曰:「白虎湯主之」五字,當移遺尿句下讀焉。以古人為文法所拘,故綴於條末。(正珍按:宮義方解亦同焉。)
惟忠曰:此以其邪之熾於二陽(素問陰陽別論云二陽陽明也),不宜發汗,不宜下,故挫其勢於裡者也。
正珍曰:此證雖以三陽命焉,腹滿,身重,讝語,皆屬陽明內熱之病。故不發汗,不和解,唯用大寒以挫其壯熱也。「發汗則讝語」下似脫一「甚」字,當補之。痙濕暍篇云:太陽中暍云云,發汗則惡寒甚;加溫針則發熱甚;數下之則淋甚。以此文勢考之,脫簡明甚。若其發汗則讝語甚者,
由津液越出,大便燥結也。如斯者,當議大小承氣湯也。若其下之則額上生汗(痙濕暍篇曰: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微喘,小便不利者死。可見下後額上汗出者,果為虛寒危急之證矣),手足逆冷,或自汗出者,大便未硬,其里未實,而下之頗早故也。如是者,急可救之,宜通脈四逆湯。
(厥陰篇曰: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;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)按病證曰:「不仁」者,寒熱痛癢並不知覺之名。(病源云:搔之如隔衣,不覺知,是名為不仁也。)譬諸不仁人,路視人之患難,恝然無介於心,是以謂之不仁。素問痹論云: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。程氏遺書云:醫察以不認痛癢謂之不仁;人以不知覺不認義理為不仁,譬最近是也。正字通以痿痹為不仁;後漢書班超傳注,以不遂為不仁,皆非也。馬蒔素問注云:果核中有仁,惟肉無所知,則若有不能如仁有生意矣;其說迂遠,不可取也。香川太衝行余醫言云。
白話文: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關於柴胡條的辨證,也有人認為是超過經絡範圍的說法。
傷寒病發四五天,脈象沉而氣喘胸悶,脈沉表示邪氣在裡,卻反而出汗,津液大量流失,大便不通。這是表虛里實的證狀,時間久了還會說胡話。
「滿」與「悶」意思相近,「越」則指發散,字典上也有「散」的意思。 傷寒四五天,脈沉而氣喘胸悶,這是邪氣在裡的表現,因為脈象沉的緣故。結合這條和後面的記載來考量。
這種情況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裡熱,但反而出汗,津液大量流失,導致胃中乾燥,大便不通,不通是指排不出便的意思,因為大便乾燥堅硬。這是表虛里實,時間長了會說胡話,是穢氣犯了神明。應該用大小承氣湯攻下。
三陽合病,腹部脹滿,身體沉重,難以翻身,口無知覺,臉色晦暗,說胡話,遺尿。出汗就會說胡話,用瀉下藥則額頭出汗,手腳厥冷。如果自行出汗,則可用白虎湯治療。(文中「而字」、「依成本玉函補之」、「玉函」、「尿作溺」、「逆作厥」、「脈經口字下。有中字。無若字。」這些都是注釋說明,非原文內容)
《金鑑》說:三陽合病是指太陽經頭痛發熱,陽明經惡熱失眠,少陽經耳聾寒熱等症狀都出現。
劉楝說:口不仁是指口中感覺不到滋味。
《發秘》說:白虎湯主治這五個字,應該移到遺尿句後面。因為古人寫作受文法限制,所以放在條目末尾。(正珍按:《宮義方解》也這樣說。)
惟忠說:因為邪氣在少陽、陽明兩經盛行,不宜發汗,不宜瀉下,所以用大寒藥來抑制裡面的邪氣。
正珍說:雖然這個證狀以三陽合病命名,但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、說胡話,都屬於陽明內熱的病症,所以不發汗,不和解,只用大寒藥來抑制其強烈的熱象。發汗則說胡話這句話裡似乎少了一個「甚」字,應該加上。 《痙濕暍篇》說:太陽中暑……發汗則惡寒加重,用溫針則發熱加重,多次瀉下則小便不利加重。根據上下文推斷,缺少「甚」字很明顯。如果發汗則胡言亂語加重,
是因為津液大量流失,大便乾燥結實。這樣的話,應該考慮使用大小承氣湯。如果瀉下後額頭出汗(《痙濕暍篇》說:濕家瀉下,額頭出汗,略微氣喘,小便不利者會死),可見瀉下後額頭出汗,確實是虛寒危急的證狀。手腳厥冷,或者自行出汗,大便不硬,裡證未實,瀉下過早,這樣的話,可以緊急救治,應該用通脈四逆湯。
(《厥陰篇》說:大量出汗或大量瀉下,而厥冷,用四逆湯主治。瀉下清穀,裡寒外熱,出汗而厥冷,用通脈四逆湯主治。)按病證來說「不仁」,是指寒熱痛癢都感覺不到。 (《病源》說:搔癢時像隔著衣服一樣,感覺不到,這就叫做不仁。)不仁是指對他人患難漠不關心,所以稱之為不仁。《素問·痹論》說:
皮膚失養,所以感覺不到。程氏遺書說:醫生觀察到不感覺痛癢就叫做不仁。人因為不了解道理而麻木不仁。這種比喻最貼切。 《正字通》以痿痹為不仁,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注,以不遂為不仁,這些都是錯誤的。馬蒔《素問注》說:果核中有仁,只有果肉感覺不到,好像沒有仁那樣有生命力。這種說法過於牽強,不可取。香川太衝行余醫言云……